盧翠蘭 盧大鵬
關鍵詞“被離婚” 有效 再審 賠償
(一)“被離婚”的概念
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通過協議或訴訟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終止夫妻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按照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男女自愿離婚的,準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愿并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或者經過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夫妻感情確己破裂,調解無效,準予離婚。
“被離婚”:是指在自己不知情、未參與或未作出明確意思表示的情況下,被他人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的情形。
(二)“被離婚”的類型
1.人民法院判決的被離婚:即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下落不明或喪失全部或部分民事行為能力,另外一方通過人民法院公示催告程序宣告對方失蹤或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經人民法院判決后再據此起訴要求離婚,判決生效之日雙方婚姻關系解除。
2.民政部門登記的被離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男女雙方申請離婚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當面申請。由于婚姻登記機關不具備嚴格審查申請人身份信息與本人是否相符的客觀條件,只能對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加之申請離婚登記時間短、節奏快,導致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其非法目的不惜弄虛作假惡意冒充另外一方辦理虛假的離婚登記。
(一)人民法院判決的“被離婚”:有效,不可申請再審或申請檢察院抗訴
1.合法的被離婚:指人民法院在被告缺席的情況下,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結合原告提供的證據,經過審理后認為原告申請離婚的事由成立,判決準予離婚的情形。該離婚自判決書生效之日起婚姻關系即解除。這是一種有效的被離婚形式,即使有一天被離婚當事人重新出現或恢復民事行為能力,也必須接受婚姻關系已經解除的既成事實。
2.有瑕疵的被離婚:系指一方明知另外一方的下落或未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但是隱瞞該事實,啟動宣告失蹤或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法律程序,婚姻另外一方“被失蹤”或“被精神病”,或直接利用公告送達的方式完成離婚訴訟程序,判決生效之日婚姻關系解除。雖然該離婚判決認定事實部分有瑕疵,但是經過了法定程序作出的離婚判決仍然是有效的、不可申請再審予以撤銷的判決。
(二)民政部門登記的被離婚:有效,可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因婚姻登記具有特殊的身份屬性因此不可撤銷
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第十條的規定“內地居民自愿離婚的,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離婚登記需要由婚姻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當面審查雙方申請材料及詢問離婚是否真實自愿,確認無誤才能頒發離婚證,因此,在一方未到場,其真實意思表示無法得到確認的情況下登記的離婚,雖然程序明顯違法,屬《中國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申請撤銷或確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但是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考慮婚姻關系的特殊性,一般不予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僅判決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因此婚姻登記機關登記的被離婚仍然是一種有效的離婚登記,不具備可撤銷性。
(一)“被離婚”當事人對婚姻關系的救濟途徑
1.人民法院判決的被離婚:當事人對已經生效的被離婚判決書申請再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書、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的規定,生效的離婚判決不能適用再審程序。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六條,關于判決解除婚姻關系或收養關系的申訴,人民檢察院不予受理的規定,生效的離婚判決也不屬于人民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程序的范圍。因此被離婚的當事人欲通過申請再審或申請檢察院抗訴的方式對生效的離婚判決啟動再審程序是無法實現的,并且申請再審時間長、程序復雜、達不到撤銷原判決的目的。
2.民政部門登記的被離婚:當事人申請撤銷民政部門的離婚登記,由于離婚登記具有公法和私法的雙重屬性,是民政部門確認婚姻關系解除的行政行為,具有公示公信的效果,是一種特殊的行政確認行為,司法實踐中也傾向于認為離婚登記具有可訴性。而針對此類行政訴訟,首先要關注的是該類案件的訴訟時效,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最長不超過五年。另外此類案件的判決結果,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一)行政行為應當依法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的規定,作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但不撤銷原離婚登記。
筆者通過檢索“被離婚”案例,發現大部分法院在審理行政訴訟案件中未審查被離婚婚姻關系中雙方當事人是否已經再婚的現狀,簡單判決撤銷“離婚登記行政行為”的居多,其實無形之中為當事人處理后面的婚姻家庭關系埋下了隱患。如(2014)律行終字第52號王永梅與山西省交口縣民政局行政登記二審行政判決書,在婚姻一方當事人明確陳述已經登記再婚的情況下,一審法院仍然判決撤銷原離婚登記,讓當事人陷入了重婚的尷尬境地。筆者認為針對這種情況,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可撤銷具體行政行為”為妥。
(二)“被離婚”當事人對財產的救濟途徑
1.人民法院判決的被離婚:由于現行法律規定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書、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即意味著對整個判決書不得申請再審,當然也包括對被離婚判決中的財產部分,當事人通過再審或抗訴的方式推翻之前的財產分割內容的目的無法實現,這極大阻斷了當事人在遭受被離婚財產損害情況下的維權途徑。
2.民政部門登記的被離婚:雖然被離婚當事人可以提起確認離婚登記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之訴,但該案屬行政訴訟,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不可能撤銷離婚登記時夫妻財產分割內容,一并作出處理。因此僅僅行政訴訟也無法解決被離婚當事人財產救濟的問題。
3.被離婚當事人可以單獨起訴要求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被離婚當事人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被離婚之日起一年內可以就財產部分要求重新分割,并可以要求對方不分或少分。
(三)損害賠償請求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的規定,作為被離婚當事人,即使婚姻關系不能恢復,但是可以依據該條規定依法向對方主張損害賠償請求。
(四)經濟補償請求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條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的規定,被離婚一方如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家庭、老人、子女付出了較多的義務,可以請求對方給與經濟補償。
(五)對子女撫養權的主張
被離婚時如果對子女的撫養權也做了相應的處分,被離婚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依法要求變更子女的撫養權,但前提是一定要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為原則。
夫妻之間最根本的是忠誠義務,互相扶助義務,而作假者不惜隱瞞事實提供虛假材料辦理“假離婚”,是對婚姻極大的背叛,是嚴重喪失誠實信用的表現,應當對其予以嚴懲。筆者認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
以被離婚的方式解除雙方的婚姻關系嚴重侵害了被離婚當事人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婚姻自主權,是嚴重的侵權行為。作假者對被離婚當事人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既包括物質方面的損害賠償,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損害賠償。
(二)行政責任
針對隱瞞事實、提供虛假材料導致對方被離婚的作假者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筆者通過檢索目前的行政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規定,并結合目前的司法實踐,未發現對此類情況有明確的行政處罰的規定。
(三)刑事責任
1.重婚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的規定,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與他人結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的行為。所謂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這種夫妻關系未經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續的,即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關系已經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關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而針對隱瞞事實提供虛假材料離婚的,雖然離婚判決或登記程序存在瑕疵,但程序上通過法定途徑解除了原來的婚姻關系,況且生效的離婚判決不能申請再審,婚姻關系一直屬于被解除的狀態,司法實踐中此種情況一般認為不重婚罪。
2.妨害作證罪: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一款“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可以依法對作假者作出相應的處罰。尤其是針對人身關系特殊性的作假行為,更應當加大處罰力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目前公安機關在給公民辦理身份證過程中逐步實現了指紋、DNA的錄入工作,加之民政部門和公安機關信息的互聯互通,以及即將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離婚增加一個月的冷靜期的規定,都可以進一步防范被離婚事件的發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凡是涉及到身份關系的民事行為相關部門不再僅僅是形式審查,而是可以實現公民信息審查的無縫對接,這將大大降低此類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