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靳洪清
關鍵詞表見代表 善意 權利外觀
公司對外擔保行為在商事經營中十分普遍,公司對外擔保是公司用自己的信用或者特定的資產為第三人的債務進行擔保,以保證債權人債權到期實現的行為。在中國的法定代表人制度下,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權利過大,導致大量法定代表人濫用代表權代表公司為第三人提供擔保的行為,造成公司財產的流失,損害公司及其股東的利益。《公司法》第16條特別規定章程得以對公司對外擔保事項進行規定,但是《公司法》的規定存在漏洞,導致法院在適用該規范解決問題時出現裁判困難。在中國法定代表人通常被認定為唯一的代表公司的自然人,因此本文研究的對象被進一步的限縮為法定代表人的越權擔保行為,特此說明。
因為對法律規定理解的差異導致司法中有關“公司法定表人越權擔保行為效力”的判決存在多種結果,各種裁判主要有兩類,一是規范性質解釋路徑,即對《公司法》第16條的規范性質進行認定,再區別不同的認定結果做不同的處理。二是代表權的解釋路徑即認為《公司法》第16條的本質是對公司法定代表人對外代表權的限制。所以,違反該條規定的行為成立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應當適用《合同法》第50條的規定處理。該觀點在“第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第三人善意)的認定標準上存在分歧并就此分為三種觀點:當事人不負任何審查義務,當事人負形式審查義務以及第三人負“合理的”審查義務。
規范性質解釋路徑對公司代表人對外擔保行為的認定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并不認同該解釋路徑,首先規范的性質難以界定即實際上難以界定《公司法》第16條的規范屬性,因此適用該途徑解釋問題仍舊難以實現裁判的統一。其次未區分《公司法》的內外效力,因此不能直接適用調整內部意思形成的規范認定公司外部行為的效力。
相較于規范效力的認定方式,代表權解釋路徑的優點在于區分了《公司法》第16條的內外效力,且論證邏輯順暢,有利于司法裁判的理解參考。其不足之處在于首先“代表權限制”的表述存疑以及表見代表認定標準存在爭議。
(一)法定代表人的制度價值探索
中國大陸采代表人制度,多數學說認為我國法定代表人制度的最大特點或價值是“法定唯一性”。
法定性是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對外為一定的行為不需要公司的授權,其可以自動享有代表公司對外實施法律行為的權利。
唯一性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唯一有權對外代表公司的自然人。同時法定代表人的數量也是唯一的。但該種特性似乎值得質疑,首先法定代表人制度與法定代理制度具有不同的立法趣旨因此不能簡單類比。其次法定代表權的來源、內容也并非全然法定,其選定、權利授予本質上取決于公司意志。因此本文認為,現行法定代表人制度中雖然有些具有“法定性”的規定,但是從其權利的來源、權利的內容上看仍具有鮮明的意定性特點。
另外,其唯一性也不符合公司治理的需要,況且公司在實質上代表人也非唯一,例如在監事代表訴訟中監事的代表權。因此,在實際的運營中,公司具有多元的代表人。
綜上,法定代表人的制度價值并非是其“法定唯一性”。由于法定代表人法定唯一性的否定。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定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價值。
本文認為該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價值主要是與其配套的登記制度及因登記產生的效力。通過登記,公司法代對內獲得了公司代表權,對外通過登記的公示效力使善意相對人產生了信賴基礎。
(二)中國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
1.法定代表權的內容
本文認為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內容包括兩個:在通常的經營范圍內(目的事業)內,法定代表人享有廣泛的、概括的代表權,對于該代表權,公司可以進行限制,但該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對超出經營范圍的事項,法定代表人并不當然享有代表權,需要公司的特別授予,因此在對外為相關代表行為時需要出示一定的授權憑證,本文研究的公司代表人對外擔保的代表權限即屬于此。
2.《公司法》第16條的再理解
本文認為,《公司法》第16條并非是對公司法定代表人代表權范圍的限制,而是對公司擔保意思形成以及授予法定代表人特定事項代表權方式的規定。根據《公司法》第16條,當公司具有對外擔保的實際需求時,由于法定代表人并不當然的因其職務而享有代表權,因此公司要就擔保的特定事項向其授權。據此,《公司法》第16條的規定實際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授權章程規定公司對外擔保意思的形成方式;二是規定通過該決議形成對公司法定代表人對外擔保代表權的授權。也即當公司按照章程規定由有權機關作出擔保決議并公布時,一方面公司因此形成了公司擔保的意思表示,同時公司實際上構成了對公司法定代表人就該特定擔保事項的授權。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公司法》第16條規定的代表權授予中還包括了一個強制性規定,即公司授予法定代表人擔保事項代表權的授權方式必須法定——限于股東會、股東大會及董事會決議。
(一)表見代表的認定——回歸外觀主義原則
由于現行學說關于表見代表認定存在的不足,因此本章關于表見代表的認定將回歸表見規則正當化的基礎以及其中蘊含的法律價值判斷——信賴保護思想的權利外觀理論。商法上的外觀主義實質上是通過對商人責任的加重,使商人能夠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及行為后果。
(二)越權擔保成立表見代表的要件
代表權利外觀的獲得:
首先是法定文件的證明。法定代表人并不因其職務而當然的享有對外擔保的代表權,其必須要通過公司特定機關的授權取得代表權限。《公司法》第16條雖然為授權性條款,但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強制性要求,即公司授予法定代表人擔保事項代表權的形式僅限于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或董事會決議。法律規定具有公示性,對任何社會成員皆形成拘束力。因此對于相對人而言,其查看法定代表人出示的授權決議本身便使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行為獲得權利外觀。
其次是有公司登記內容。公司的代表人實際上不僅包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還包括公司的其他代表人,法定代表人與之區別的最大意義在于他的登記制度。登記在中國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公示意義,例如不動產的公示制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善意取得規則。由于登記內容往往由法律進行明確規定,登記的主管機關一般是政府部門,登記的內容也對社會進行廣泛的公示具有可查性,因此該事實必將產生一定的公信力,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也是如此,當事人往往對政府登記公示的內容深信不疑。法律的規范應當符合事實現象,脫離實際談規范有違法律規范的初衷。而公司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的必要登記事項能輕易地被大眾知悉,一般的公司代表人卻不具有這樣的特征。實際生活中,在登記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已經出示決議證明,持有公司印章的情況下,已經足以讓相對人對具有代表權的事實深信不疑并產生信賴。這種信賴主要來自公權力機關公示內容產生的公信力,這種公信力本身也是公示制度的價值所在,若否定該權利外觀的成立,則會使公示的公信力受損,甚至有影響物權登記的公信力的可能,不利于交易安全保護。有觀點認為相對人可以要求擔保之公司提供材料,但誠如上文所言,在有心造假的情況下,這樣的要求不過徒增相對人負擔,最終使相對人利益難以保障。
因此在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對外為擔保行為時,其基于身份產生的特殊信賴也應當一并考,并作為相對人信賴產生的重要依據。
(三)公司過失——公司的可歸責性
如同表見代理的成立一般,公司的表見代表成立也應當包括此要件。但是商事代表中的可歸責性存在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對偽造授權材料對外代表行為的可歸責性認定上。
在民事無權代理中排除偽造的材料成立表見代理的情況乃是基于這種情形下,當事人無法避免錯誤的權利外觀的形成,因此其對“風險”難以控制,若因此要求其承擔責任有違意思自治。但是在公司的情形下,公司雖然未作出決議,偽造的決議與其無關,但卻并不因此排除其對風險產生的責任以及控制能力。因為法定代表人的任命是公司自主決定的,因此其對于選任之人的行為風險應當具有控制能力。類似的規定如《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無過錯責任的規定,以及《合同法中》受托人對轉委托行為的責任等。另外法定代表人對外越權擔保或許還涉及到公司內部制度的瑕疵,因此在此情形下公司的可歸責性不能當然排除。
(四)相對人對權利外觀產生信賴
相對人對權利外觀產生了信賴是表見代表制度成立的必然要求。因為若相對人無信賴利益的產生,那么也就沒有保護的必要,唯該信賴的產生必須要與表見代表人的行為以及權利外觀具有因果關系才能將責任與本人及表見代表人相聯系亦無需重復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特定人而言應當賦予其更高的對權利外觀真實性的審核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