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珊
關鍵詞新中國 法治建設 成就 經驗
(一)法律體系日趨規范和完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只有土地改革法、憲法、婚姻法等幾部法律,而后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期,法治建設受到極大影響,進展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一個重要轉折點,認識到人民民主的實現離不開法制上的保障,逐步開始從人治向法制的轉變。而改革開放之后,法治建設逐步回歸正軌,并快速發展,民法通則、專利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相繼出臺,婚姻法、保險法等法律的重新修訂,一部部法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反映出在時代飛速向前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法律體系日趨規范和完善,適應和符合人民群眾對立法越來越高的期盼。
(二)黨的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和民主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認識到以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確立了依法執政的治國理政方式,極大地改變了過去靠人情關系、靠權力影響等來管理社會的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就整體而言,我黨在開展領導、決策、管理、監督等活動中,都能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做到依法執政;另一方面,就個體而言,在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大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也越來越強。而且在依法治國背景下,在依法執政的基礎之上,黨的執政方式又朝著科學和民主的方向深入發展。其中一個體現就是,在長期執政過程中,我黨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在發揮自身領導核心作用的同時,又很好地發揚民主精神,充分發動人大、政協等機構的作用,廣泛征求和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推進領導和決策等的科學化、民主化,既有利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也有利于更好地為國家建設和改革事業服務。
(三)政府依法行政兼顧嚴格和文明
縱觀建國以來我國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總體上是朝著規范、公正、嚴明、科學、文明、合理的趨勢不斷發展,但不乏一些時期一些部門領導人為了政績而違反法律程序、隨意決策、搞一言堂,也不乏為了人情、利益收受賄賂而“走后門”,更不乏行政單位工作人員“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存在。但隨著法治建設的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國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更加合法合理,在做到公正嚴明的同時,還兼顧科學、民主、文明。其中一個有力的表現就是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的施行,加速了依法行政的進程,各級政府也逐步形成共識,不斷推進決策合法化、科學化和民主化。同時,小商販和城管這兩個群體關系的演變也是很好的說明。一些城管在行使管理職權時,往往以管理者身份自居,凌駕于群眾之上,他們的暴力執法行為經常會引發公眾沖突事件,有很多人甚至一度質疑城管的法律地位和存在的必要性。這就警示我們在做到嚴格公正執法的同時,還要注意文明執法。近年來,各地城管執法局都在凝心聚力推動本地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努力營造一個整潔舒適文明有序的社會環境。
(四)司法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法治建設開啟新的征程,同時也掀開了司法改革的帷幕,但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段時期,受特定時期的大政方針影響,我國司法改革在摸索中緩步推進。但改革開放后,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司法改革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客觀上加速了我國司法改革進程。尤其是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推進司法改革”和十六大提出的“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標志著我國司法改革開始步入體制、機制及制度創新的發展階段。而新時代我國司法改革成果也極為豐碩,比如:以員額制改革為基礎的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進,因辦案者的主體責任進一步明確,所以辦案效率和質量都得到大幅提升;一系列重大錯案冤案先后得到糾正,讓更多司法工作人員認識到一個錯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嚴重后果,同時敢于面對和糾正冤假錯案的舉動,推進司法改革不斷朝著公平公正的目標奮進;立案登記制改革要求人民法院對于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要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這樣就保障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有效解決了“立案難”的問題,盡可能地減少和避免了過去法院實行立案審查制所引發的上訪等群體性事件。以上的這些改革實踐表明,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司法改革都是緊緊圍繞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來開展。
(五)全民守法自覺性不斷增強
當前我國面臨的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紛繁復雜,各種利益紛爭和沖突等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法治建設的難度,想要實現社會大眾自覺尊法、信法、守法的任務就更顯艱巨。但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我國法律體系的日趨完善、執法行動的公開嚴明、司法改革的公正公平、普法教育的廣泛開展,這些法治理念和法治實踐讓群眾認識到崇尚法治的重要性,也為整個社會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整體而言,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較之以往大大增強,由最初的被動守法向現在的自覺守法轉變,遇事找法、辦事循法意識不斷增強,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一)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在看待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二者關系這個問題上,我們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在我們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發展中,中國共產黨都是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而這一點在法治建設中也不例外,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工作才能全面穩妥向前推進,這是將黨作為一個整體來講的,無論是基于其領導地位,基于其歷史使命,還是考慮到時代的要求,黨都必須領導人民制定和執行憲法、法律。但另一方面,具體到各個黨政部門或每個領導干部,黨又必須發揮表率作用,遵守法律,依法辦事,自覺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不能將黨員領導干部的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這就進一步說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有機統一的。
(二)堅持政府帶動與社會大眾推動協同發力
首先,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大目標和任務需要政府發揮帶動作用。政府作為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作為法律法規的實施者,如果都不能帶頭守法、嚴格執法,就沒有資格和立場要求人民群眾遵守法律、服從管制,也就難以形成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強大拉動力。其次,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除了發揮政府的帶動引領作用,還需激發社會大眾的推動作用。因為法治建設最終還是要落到個人身上,只有依靠社會大眾的力量在全社會營造守法的濃厚氛圍,才能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如何推動呢?我們可以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設,增強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增強其法治觀念,從而做到自覺遵守法律。
(三)堅持民主與法治和諧共生
堅持民主與法治和諧共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規律的經驗總結,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規律的深入認識。我們建立新中國,實現讓人民當家做主,實際上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人民當家做主是對社會主義民主的最生動表述和實踐。但在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過程中,在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過程中,法治又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從中可見,民主與法治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堅持民主原則和擁有民主氛圍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法治建設,同時我們進行法治建設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了實現人民民主,簡而言之,民主既是法治的前提,也是目的;另一方面,沒有法治作保障,要建設現代化的民主國家也是很難真正實現和長久維持的。觀察分析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民主與法治的發展狀況,我們會發現,有的國家和地區法治制度健全,但卻缺乏民主,而有的則相反,但無論何種情況,都會引發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我們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大國,在改革的攻堅階段,更要注重民主與法治和諧共生、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四)堅持改革與法治良性互動
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改革與法治的關系一直也是備受關注,習總書記曾高度概括二者好比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反映出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改革與法治相互協調,彼此促進。歷史上很多社會改革就是通過變革法律的方式來實現,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的改革發展要求適時地對法律進行重新編訂或修改完善。從商鞅變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過程中的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都是很好的例證。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法治建設并不是被動適應改革需要,有時會事后及時糾正或彌補,有時會提前授權為改革開路。另一方面,改革與法治又存在難以完全適應與平衡的矛盾。因為改革可能會觸及社會中的深層次矛盾,具有較強的變動性,而法律一經制定則相對穩定,且實際操作中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驗證其正誤和成效,所以經常會出現法律與改革難以完全協調適應的情況。不過我黨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二者關系的認識,在改革中不斷完善法律,讓法律更好地為改革服務,引導和推進改革順利進行,同時做到兩手抓、兩手硬。
(五)堅持借鑒經驗與立足實際緊密結合
法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以海納百川的姿態,繼承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法治思想,借鑒國外先進法治理念和法律條文,經歷不斷摸索、糾錯、完善和創新的過程,才能有今天這一部部治國理政、安定社會、服務人民的良法。在繼承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法治思想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講的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就是對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延續,歷史上有很多朝代主張“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等;現在我們常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與歷史上的“法不阿貴”“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是相一致的。而在借鑒國外先進法治理念上,我國也做了很多探索,像《民法通則》《商標法》《對外貿易法》《專利法》等等,其中的一些法律條文都體現了對國外相關法律的借鑒。但在繼承和借鑒的同時,法治建設還必須注重結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其一,法治建設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加以調整、改進;其二,法治建設必須因地制宜,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可以依照相關規定,制定符合當地和本單位發展要求的相關制度性規定。
總之,這些經驗是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法治建設上的智慧結晶,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繼續在這些經驗的指導下,結合時代要求、人民期盼和地方實際,將法治建設推上更高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