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曲謹妤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 留守兒童關愛服務 理論關聯
留守兒童仍將在較長社會歷史時空中存在是轉型階段中國的社會現實,如何更好地做好關愛服務留守兒童工作、如何進一步完善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仍然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在關愛服務留守兒童的多元社會力量中,近年來,在高校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廣泛動員和精心組織之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實踐中,用他們的愛心、知識和技能為留守兒童提供課業輔導、日常陪伴、思想引導、情感支持等,促進著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與此同時,毋庸諱言的是,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如“服務內容與形式單一”“多元主體協同不足”“服務實效性偏低”等難以克服的現實偏差。
正確的理論能夠有效指導實踐,促進實踐發展。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存在的難以克服的現實偏差亟待理論上的廓清與明晰。本文擬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理論關聯進行粗淺探討,著重回答大學生志愿服務為什么是協同治理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力量、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何優勢、如何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更有效地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等三個問題,以期為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的有效性提供理論參考。
留守兒童問題,是指父母長時間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村兒童因親子關系持續缺位而引致的不利處境及其面臨多種風險的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等特征,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關聯,非短期能夠解決,亦非依靠政府或家庭等單方面力量所能解決,它需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是一個需要協同治理的社會問題。一般而言,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本著自愿無償的原則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公共福祉而提供的服務。大學生志愿服務則是指在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和組織下,大學生本著自愿無償的原則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為推動社會發展、公共福祉和幫助弱勢人群而提供的服務。在參與主體上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務預示著人類社會治理的變革”,志愿者有望“作為社會治理主體”。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協同治理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社會力量,主要基于如下三個理論關聯點。
(一)背景同源:社會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市場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我國社會流動加快,部分農村兒童因其父輩長時間外出經商務工而成為留守兒童。同時,在我國從總體性社會向個體化社會深刻轉型過程中,志愿者及其志愿活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得以興起并快速發展,成為健全公共服務、加強社會建設、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重要力量。大學生志愿服務則因其人數規模龐大、便于社會動員以及社會教化需要而成為全社會志愿力量中的重要一極。在一定意義上,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的問題性“產品”,而志愿服務則是我國社會轉型的建設性力量,二者都是我國社會深刻轉型的鮮活表征,是我國社會轉型的“一體兩面”,在產生機制上具有同源性。
(二)主客相依:志愿者與服務對象
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從志愿活動的主體、客體來看,大學生是志愿者,留守兒童是志愿服務對象。作為志愿者的大學生,年輕、精力充沛、頭腦靈活、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或專業技能、有愛心,有強烈的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愿,再加上我國高校共青團系統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大學生是關愛和服務留守兒童的理想志愿者。作為服務對象的留守兒童,相對于日常有父母監護和照顧的兒童,留守兒童具有在情感和社會資本方面的弱勢,而且這種弱勢顯然無法通過其自身努力在短期內得以改變,留守兒童天然具有社會志愿服務對象的基本特征,是社會志愿的真正服務對象之一。由此可見,作為志愿者和服務對象,大學生志愿者和留守兒童具有很強的耦合性,呈現出志愿服務主體、客體相依的特征。
(三)意義相生:改變、改善服務對象的生活狀態
慈善行為在捐款捐物后往往超然于與受助者的關系之上,對捐助之后受助對象的心理和日常很少介入;一般助人行為則對具體情境具有高度依賴,因而具有偶發性和隨機性,助人者更少介入受助者的日常生活。與慈善和一般助人行為不同的是,志愿服務的互動性、持久性和日常性才是其志愿意義生成過程,也就是說,只有志愿服務互動雙方通過深度、持久的日?;?,才能真正對日常生活中長期處于生理、心理弱勢的服務對象產生服務價值。盡管留守兒童也需要一時的捐助和幫助,但其親子關系持續性缺位所帶來的心理和社會資本弱勢,并非是一時的捐助和幫助所能得解決的。正是在此意義上,大學生志愿服務通過較長時間與留守兒童互動,力圖改變、改善其日常生活狀態,正切合了留守兒童親子關系持續性缺位的問題性特征,二者意義相生。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在產生機制上的同源、在主體客體上的相依、在志愿服務意義上的相生,表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提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載體,是協同治理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社會力量。為降低長期留守境遇可能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各種困境和風險,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讓他們共享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需要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志愿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
有效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必須從留守兒童及其所面對的實際境遇出發。留守作為的一種狀態,具有長期性,關愛服務必須持續;留守作為一種狀態,具有異質性,關愛服務必須精準;留守作為一種狀態,具有問題性,關愛服務必須科學。大學生志愿服務所具有的持久性、日常互動性和專業化等特征,是大學生志愿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主要優勢。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久性特征有利于保障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持續性
留守兒童因親子關懷關系長期缺位而導致家長監管、家庭教育、家長照顧長期缺位,使得留守兒童長期處于不利處境和風險之中,并且,這種長期的不利處境和風險,在我國城鄉發展達到比較平衡之前,將會長期存在。留守作為一種狀態,具有長期性,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就不能是短期的、即時的,而是一種長期的、持續的,需要一年接一年的持久服務,需要一批接一批的志愿者持續參與。只有保障關愛服務長期持續,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關愛服務留守兒童。持久性是志愿服務的基本特征之一,志愿服務因此與一般助人行為和慈善行為相區分。大學生志愿服務,在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指導之下,每年可以在新的年級中招募大學生志愿者以實現補充和更替,通過培訓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進而有可能多年持續不斷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服務,從而使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持續性得以保障。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日常互動性有利于提高關愛服務的精準性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定群體,具有共同的社會性特征,即同質性。與此同時,由于留守兒童個體的自身稟賦、家庭經濟條件、委托或代理監護人狀況、所在社區和學校等環境因素不同,不同留守兒童所面臨的潛在風險或現實困境有所不同,或者是生活方面、或者是學習方面,或者是心理方面,或者是幾個方面兼而有之。也就是說,留守作為一種狀態,具有異質性。準確識別留守兒童個體所面對的具體困境,進而把握留守兒童對關愛服務的真實需求,就是有效做好留守兒童關愛的基本前提。把握留守兒童的具體困境和真實需求,不能僅僅依靠蜻蜒點水式地組織幾次關愛服務活動,或者走馬觀花地參觀考察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而是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深入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通過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的日常雙向互動來把握。志愿服務強調與服務對象進行深入具體的感性互動,根據服務對象的差異化需求進行靈活調整,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以實現對其服務需求的全面把握。。大學生志愿者處于學習階段,有較多和較長時間的假期,一般沒有家庭和工作的牽絆,可以充分利用時間較為完整的寒暑假,結合大學生“三下鄉”活動,較長時間的深入鄉村、深入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通過日常深度互動來準確研判留守兒童個體所面對的具體困境和真實需求,從而提高關愛服務的精準性。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動的專業化有利于提升關愛服務的科學性
留守作為一種狀態,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在安全、健康、學業、情緒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性特征,是政府、學界和社會大眾所公認的。部分留守兒童的問題性特征,要求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志愿者、參與者,不僅要具備愛心、耐心,更需要具備一定的關于兒童生理、心理、人際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根據留守兒童個體的所面臨的問題提供科學的服務。大學生作為一個準知識分子,經過中小學多年的學習積淀和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與訓練,具備了較為寬廣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初步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參與留守兒童關愛的志愿活動中,能夠運用其所學如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哲學等形成專業力量,對留守兒童的具體困境和真實需求做出研判、進行學習與課業輔導、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良性人際關系,等等。與其他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志愿者的獨特優勢在于,大學生能夠將所初步具備的專業力量與志愿服務結合起來,讓關愛服務留守兒童的志愿活動從“良心活”變成“技術活”,從而有利于化解留守兒童的問題風險,提升關愛服務的科學性。
大學生志愿服務所具有長期持續、日常互動和專業力量等特質,令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持續性更有保障、更加精準和更加科學,是革除當前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所面臨的活動化、形式化、同質化、短期化等弊病的一劑良藥。在此意義上,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失為實現留守兒童精準關愛服務的有效機制。
提升大學生志愿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建立志愿服務行動的長效機制。而樹立科學的志愿服務觀念、提供滿足實際需要的志愿服務、構建服務留守兒童長效機制,則是提升有效性的必然的、長效的路徑。
(一)要加強培訓,建立科學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觀
觀念是行動的向導與指南,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上功利化明顯,除了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重利輕義”的文化環境有關,在更大程度上與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有關。在高校共青團組織的行政化權威之下,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往往是“被志愿”,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數量化傾向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令大學生志愿服務“異化”為大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任務、獲得畢業學分的工具。大學生志愿服務亂象“更是對志愿精神的褻瀆”。,“志愿精神尚難以內化為志愿者的自覺行為”。更新大學生志愿服務觀,首先,要正確認識志愿服務的本質。志愿服務因其無償性特征,實現了對“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基于志愿者個性特征的自主分工能夠極大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熱情,產生自尊、自信、快樂等積極情緒,志愿者也可以通過參與志愿行動充分表達和踐行自己的價值信仰和道德理念。志愿服務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反向保護力量,能夠為長期處于社會資本和心理弱勢的群體提供社會支持,避免社會階層固化。其次,要深入理解志愿服務精神。志愿精神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向導,是初心,沒有志愿精神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志愿服務就難以取得實效。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并取得實效,大學生志愿者必須深入理解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精神是志愿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關愛他人、熱心公益、相互扶助的精神價值,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將其概括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要引導大學生在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志愿活動中,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奉獻自己,在將自己的愛心、知識、能力和專業為留守兒童服務的過程中達到鍛煉自己、增長才干、認識社會的目的。
(二)要科學設計,為留守兒童提供合適的志愿服務
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要提高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性,而提高有效性服務,關鍵在于通過科學設計,為留守兒童提供合適的服務。為此,首先,大學生志愿者要深入日常、與留守兒童持續互動。如前所述,志愿服務意義的生成在于通過深入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通過持續而深入的互動,對服務對象所處的生活環境、自身稟賦、個人狀況、困境與風險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調查。其次,大學生志愿者要在對服務對象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其監護狀況、學習情況、身體健康情況、心理情況進行精準評估,明確留守兒童對關愛服務的實際需求,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關愛服務方案。再次,大學生志愿者要依據對留守兒童的評估和關愛服務方案的基礎上,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技術優勢,動員所能動員的各種資源、增加社會支持,通過與留守兒童個體持久、深入的日常互動,盡力改善所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狀態,為其提供合適的關愛服務,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和對他與家庭的社會支持,促進健康成長。
(三)要多元協同,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的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關愛服務留守兒童的重要社會力量之一。要提高留守兒童關愛的有效性,依賴于關愛服務留守兒童的多元社會力量的協同,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構建長效機制。具體而言,首先,要搭建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的常態化平臺。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際組織、指導機構的高校共青團機構,要與留守兒童分布集中或相對集中當地政府、學校建立常態交流機制,依托其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相對持續、固定的服務對象;要與當地服務農村留守兒童或青少年的社會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依托其為大學生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提供組織、實施、技術方面的專業指導。在此基礎上,搭建包括高校共青團組織、當地政府組織、村級社區、學校、專業社會組織和大學生志愿者在內的常態化服務平臺,以保障志愿服務行動的可持續性。其次,要進一步優化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的常態運行機制。一般而言,在從事志愿服務工作之前,絕大多數大學生缺乏志愿服務經驗,對志愿服務的本質、志愿精神不甚了解,對志愿服務的專業知識、技術、方法也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志愿者的招募機構,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招募機制,要通過對志愿者候選人進行面試、考察等方式選擇合適的志愿者人選;在志愿服務行動正式開始之前,要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培訓,使大學生志愿者深入了解志愿服務本質、志愿精神、傳授志愿服務的專業知識、技術、方法,確保志愿者能認同志愿服務價值理念,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術,成為一個合格的志愿者;要進一步優化大學生志愿者的管理機制,對大學生志愿者“去行政化”管理,對大學生志愿進行過程性監督,對大學生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務的實效性進行科學評價,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最后,要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留守兒童的資源保障機制。通過對政府、社區、高校、社會組織和大學生志愿者等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所能提供的各類志愿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既滿足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實際資源需求,又為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行動提供必要資源,確保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可持續性,為提升關愛服務的有效性奠定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