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鑰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唐詩
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人文情懷、價值觀良莠不齊,而大學教育是大學生踏入社會之前接受價值觀系統教育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生價值觀固化的重要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直是培育大學生精神境界的指南。但究竟以何種方法培育并有效踐行核心價值觀,一直是諸多學者研究的主題,學者們出版了很多相關著作,全社會也在大力宣傳、積極參與、努力踐行。但它能否深入民心,成為全社會共識被社會人民大眾所接受,不僅要看其本身是否科學先進,符合時代潮流,關鍵還要看其是否傳承本民族的內在精神,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中華兒女飽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熏染,骨子里流的是民族文化的血液,新出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文化,若要為人民大眾包括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當代大學生所接受,必須將其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從中找尋合理的元素,使自身賦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的意蘊。因此,高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利于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從中深入挖掘具有現代價值的精華思想,滋養、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含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與底蘊,便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所有中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以個人行為為出發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將社會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人人需恪守這一基本的道德準則,在選擇道德行為時,人們也以此為基本的價值標準,而這些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唐詩中均有體現,可以說唐詩是其源頭。
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它,如穿越時空親自觸摸歷史,與古人交談,深刻感悟人性的關懷與生命的尊嚴,傳承文明,接續未來,其中涉及的思想內容可以升華高校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敬業、誠信、友善等,而這些精神品質,正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
(一)唐詩中的愛國思想
唐詩中愛國詩人必先推杜甫,愛國思想是杜詩的靈魂。杜甫現存的1400余首詩無不體現著他深切的愛國之情、赤誠的愛國之心。
杜甫屢試未第,獻賦不成,從而出仕濟世的理想破滅,入世無門,生活便愈加窘迫,因此杜甫開始直面現實,誦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佳句。安史之亂,長安淪陷,他被叛軍俘虜,押到長安,親眼所見國破家亡的悲慘景象。寫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詩句。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急劇變化的時代,他用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毅力建造了現實主義的詩歌藝術的豐碑。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盡收眼底,存于心底;杜甫乃詩中圣哲,在他的詩中展現的是“視國家為生命”“以民生為己任”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愛國的民族之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詠嘆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優端齊終南,瀕洞不可掇”的句子,令人感動,令人崇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以一己的心靈擔荷天下人的苦難,這是杜甫的人格高度,也是他詩歌中展現出的極度的愛國熱情,而愛國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從古至今,國家的強大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杜甫在表達憂國憂民之情的同時,啟發現代中華兒女要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力量,時刻與國家同命運、共呼吸。
(二)唐詩中的敬業精神
報國敬業精神在唐詩中可謂隨處可見,比如說詩人韓愈,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憲宗命令宦官從風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把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到各個寺廟,讓官員和百姓燒香祭拜。當時韓愈正擔任刑部侍郎一職,看到這種盲目信仰佛教的行為后,便作了《諫迎佛骨表》,勸唐憲宗停下來,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在被貶路上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希望通過進諫替皇上除去政治上的弊端,不要盲目信佛,即便是知道一封奏章之后的被貶甚至喪命,也不會茍且保命而放棄進諫——“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在其位。謀其政”,韓愈詩中展現的是忠于職守,為國家為社稷為人民大無畏的奉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堅守自己的職責與內心,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度,便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敬業愛國的深沉思想。
在邊塞詩中,王昌齡的作品十分突出,其多以邊塞戰士這一英雄形象為抒情對象,贊頌建功立業和從軍報國的行為,從而抒發自己的壯志、蘊含大無畏的敬業精神。如《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概括出了將士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百戰”乃至“穿金甲”描繪出戰斗的艱苦與激烈,但是盡管金甲磨穿,將士們報國的壯志不曾消減,而是在艱苦困難中變得更加堅韌。“不破樓蘭終不還”,便是身經百戰的將士從內心發出的豪邁、深沉的敬業報國之誓言。
(三)唐詩中的誠信理念
誠信的含義非常多,包括親戚間朋友間及情侶間的誠信等等,情侶間的誠信便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對愛情的專一、執著。唐詩中很多這一主題的詩作,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至死不渝的愛情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如同蠟燭燃燒,直到燒成了灰燼才停止,表現了對對方眷戀之深,思念之痛,盡管痛苦,但終不會變心移志,體現了對愛情的忠貞,這便是恪守海誓山盟的誠信。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唐詩紀事·卷十八》中寫:“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一句,意思是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但許下的諾言始終不可改變,這是李白對誠信思想的直接肯定,以夸張的和對比的手法表達出即使發生任何重大變故,誠信在生活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動搖的,這對于當代人的誠信反思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唐詩中的友善之心
唐代有很多詩人通過作品去表現對平民百姓的尊重與友善,如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首詩維妙維肖的刻畫出了冶煉工人的冶煉場景,前一句寫出了工人們深夜勞作的艱辛,“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中一個“寒”字映襯出冶煉工人徹夜勞作的孤寒,辛苦。李白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冶煉工人的尊敬與同情,他對勞動人民的友善之情顯而易見。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這首詩是李白游五松山時,借宿在荀媼家有感而作,他在荀媼家受到了主人的熱勤款待,親眼目睹了農家的辛勞和貧苦,“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李白見到荀媼家的生活艱辛,不忍去享用她款待給自己的飯菜,傾訴了自己感激和慚愧之情,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友善。
正確的價值觀需要長期的積淀才能形成,唐詩的學習和教育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效果,只有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方法,才能借助唐詩促進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強化唐詩的教化作用
現階段,高校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校就業率因此受到限制,過于側重專業理論、技能的講授和學習,卻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有所忽視。大學生中專業水平高但道德品質低的現象較為普遍,高校謀殺、自殺、投毒等事件屢屢發生,基于此,高校必須對學生加強唐詩等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教學中增加傳統文化教育的比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可以將唐詩對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載體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一些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唐詩作為導入或者范例,如上述所說的杜甫、韓愈的愛國主義詩歌,就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二)立足時代,認真研讀,注重課堂的教學滲透
學生在大學學習知識、接收信息多以課堂教學為途徑,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在唐詩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唐詩具有數量龐大、博大精深的特點,正確選擇“取”和“去”的內容具有關鍵性影響,其直接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延續。因此應潛心鉆研《唐詩》文本,認真汲取其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挖掘和理解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的時代價值,發揮課堂教學的滲透作用,讓唐詩成為滋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三)豐富形式營造氛圍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教育只靠簡單的說教很難得到良好效果,應該豐富形式、營造氛圍、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如讓唐詩中的優美詩句進校園、進教室、進宿舍同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唐詩中的價值觀,可以利用校園的樹一木、一磚一瓦作為傳播唐詩經典的工具,比如用詩名、人名去命名學校的道路、建筑等;還可以在校園宣傳欄、文化墻、展板等文化傳播平臺上展示優秀的唐詩作品;在教學樓的墻壁、走廊等位置張貼詩歌名句等,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總之,唐詩中涉及的愛國、誠信、友善、敬業等思想均可以有效運用到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其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素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也有重要意義。因此,通過強化唐詩的教化作用,立足時代。認真研讀,注重課堂的教學滲透以及加強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等手段,高校可以利用唐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