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關鍵詞《海商法》 修改原則 海洋經濟
《海商法》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該法律自1993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是我國進入到新時代以來最早出臺的眾多民商事法律之一。《海商法》總共包含了15章內容,其中又細分了287條律法,是20世紀末期出臺的眾多法律中規定最詳細的。《海商法》的制定結合了多方面因素,認真考察和分析了隸屬于世界范圍的國際公約以及國際慣例,同時也對世界上其它國家的相關法律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而使得《海商法》在當時是和國際法律兼容性最好的律法。從《海商法》頒布至今已經走過了26年的歷程,在這期間《海商法》有力的推動和保障了我國航運貿易領域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也有力的解決了許多海事海商問題,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依。然而,伴隨著我國以及世界環境的改變,國際公約、國際慣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國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的完善以及航運貿易事項的改變等使得以往的《海商法》不能滿足現狀。法律的條文必須要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為此對《海商法》進行修訂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生命活力。在經歷了多方面的努力后,《海商法》的修訂建議被采取并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在進行《海商法》修改中必須要滿足一些修改原則,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中國海洋權益。
隨著我國周邊海洋環境的不斷改變,我國的海洋權益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在2012年11月份召開的黨的十八大上,以習主席為領袖的黨中央各層人士充分贊同海洋強國戰略,要求我國不斷的加強對藍色經濟領域的擴張,完善和提升我國海洋經濟體系,注重海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堅決打擊危害我國海洋權益的各方勢力,積極把我國創建成實力強悍的海洋國家。。早在2016年時期,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海洋領域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調查,并以此為根據出臺了兩部有關處理我國領海范圍內一些問題事件的法律法規,再次強調了人民法院在領海區域的管轄權,為保障我國海洋安全與利益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海洋強國戰略的實現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合,在對《海商法》進行修改時要重點意識到下面兩點問題。
(一)確保海洋生態環境的安全性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石油等商品采購量也是逐漸增加,從而導致航行在海面上的危險物品船舶也是越來越多,給我國的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此外,我國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是東亞與其它國家進行海上貿易的重要途徑,使得航行在南海海域的船舶數量非常龐大,這也進一步加大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難度。2016年出臺的《關于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中有涉及到船舶在我國領海工作中產生海洋污染問題的講解,但是規定的并不完善,沒有詳細、明確的闡述中國船舶污染損害賠償問題的細節部分,此外,在我國領海區域船舶產生海洋污染的懲罰措施不嚴厲、賠償率較低,也存在著一些司法判決標準不一的問題,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必須要通過《海商法》加以約束。
(二)促進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
為了更好的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必須要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強我國海洋經濟體系的改革,不斷促進我國海洋經濟向品質與效益方向發展。要組建強大的海洋隊伍必須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才能確保海洋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船舶行業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海洋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能夠為我國深度開發海洋資源提供設備與技術支持,是我國建立海洋強國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發展海洋經濟、保衛海洋生態安全、維護我國海洋主權的強大后盾。在國務院公示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海洋工程設備設施以及船舶技術的創新發展成為了我國著重關注的工業領域。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以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造船大國。然而,隨著世界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放緩,許多在我國購船的國外船主以船舶買賣合同規定為理由退訂船只,又在國外法院提起訴訟,并且大部分的訴訟案例都獲得了勝利,這嚴重損害了我國船舶行業的經濟利益,很多船舶工廠面臨著倒閉重組的危險,中國政府部門也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對《海商法》進行修改時,需要完善船舶交易合同事項,并以世界上通用的船舶交易合同模板為例,添加保障我國船舶制造廠利益的相關規定,將此模板作為我國與國外客戶交易的合同模板,真正從實處落實風險防范能力以及談判水平。
(一)確保“一帶一路”建設階段有法可依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的又一重大舉措,能夠有效的推動世界范圍的投資增速,幫助世界貿易朝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努力實現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非常注重和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自我國開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不僅與沿海36個國家進行了親密合作,同時也與東盟、歐盟簽署了雙邊交流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思想的引導,為世界航海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改觀,越來越多的貨物與物品以海運的方式輸送到世界各地,隨著海運貨物運輸活動的越來越頻繁,由此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交易糾紛,在這種時候必須要運用法律武器保衛雙方的權益,法律也是解決經濟糾紛問題的重要工具。以往的《海商法》也對經濟糾紛進行了規定,但是現代海運貿易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必須要對以往的《海商法》中關于物品運輸的法律條文進行更改和完善,詳細規定《海商法》第四章中對物品運輸的約束范圍,確保《海商法》能夠很好的適用“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的法律范疇。
(二)幫助“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完善法律法規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有效的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思想不僅能夠促進各個國家經濟的協同共進,同時也能夠幫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中存在著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也比較缺乏法律專業的技術人才,我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思想的倡導者,有責任和義務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幫扶欠發達國家不斷的改進和增添法律法規,培養更多的法律專業技術人才,為不斷健全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海商法》在進行修訂過程中必須要秉承高度的戰略思想,要具有長遠的國際發展眼光,從世界層面發現問題、審視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建立一個適合當代世界環境的《海商法》,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建立本國的海商法提供借鑒作用。
(三)為“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區際示范法做榜樣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水平呈現了飛速發展的態勢,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貿易總量達到了全球第一的水準,不僅如此,在綜合國力、世界影響力以及競爭力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增長,隨著我國各方面實力的迅速提升使得我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即便如此我國在世界上的位置依舊沒有太大改觀,長期處于世界規則的遵守者與服從者地位,這樣的現象顯然與我國的綜合國力不匹配。為此,我國必須要主動加入到世界各國治理中,同世界上其它國家共同進行國際法則的制定,一方面能夠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利益,樹立公平公正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世界各國的迫切希望。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參與到世界公約中,這給我國修改《海商法》提供了非常大的發揮空間,以我國目前的航海交易狀況為基礎,以第三者的身份審視《鹿特丹規則》,同時提取其中的優勢資源,確保我國《海商法》修訂后能夠成為世界級的海上物品運輸法規。此外,和“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國家緊密聯系,力求完成地域性的海上物品運輸法規,最終實現世界海上物品運輸法規趨向統一。
我國《海商法》在早期修訂的時候許多都參照了國際公約、國際慣例以及其它國家的法律條文,在制定法律法規時沒有進行充分的實踐考察,使得制定出的一些法律法規不具備良好的可操作性。比如說《海商法》在第28條中有明確寫道“船舶優先權應當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在這條規定中存在著幾點問題,首先是船舶所有人應當怎樣正確利用船舶優先權,其次是船舶所有人在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船舶優先權和完成船舶優先權確認的相互關系怎么轉變沒有確切的規定,使得司法部門工作人員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比較困難。針對上述反映的問題,在對《海商法》進行修改時,一方面要積極的改進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要協調相關部門,保證制定的法律條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從而真正發揮出法律條文的實踐效果。
《海商法》是我國航海領域的重要法律法規,加強《海商法》的修訂促進能夠更好的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也能夠有力的提高我國海洋經濟實力,維護我國企業在航海貿易中的合法權益。在進行《海商法》修改時必須要遵從海洋強國戰略、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保證法律的可操作性三方面原則,不斷提升我國《海商法》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公信力,為我國早日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