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葉
關鍵詞女紅軍 長征 遵義 群眾工作
震撼世界的長征,于1935年1月9日,轉兵貴州遵義,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這里完成了一次華麗的嬗變。紅一方面軍在遵義進進出出3個月的時間,占整個長征的四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隊伍里,有30位女紅軍,以其獨特的方式,克服難以想象的生理困難,以樂觀的精神積極行動起來,配合黨和紅軍開展宣傳、發動、組織群眾等工作,贏得了遵義人民群眾對長征的廣泛支持和援助,有力地保證了戰略轉移任務的完成,為長征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應該記住她們。
隨紅一方面軍轉移的女紅軍,紅軍總政治部要求是政治上絕對可靠、能文能武的女戰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政治思想要好,是共產黨員;二要有獨立工作的能力,會做群眾工作;三是身體要好,能扛東西走路,連體重差一點都不行。
她們是:賀子珍、錢希均、康克清、曾玉、王泉媛、謝飛、謝小梅、蔡暢、廖似光、楊厚珍、鄧六金、鄧穎超、秀英、危拱之、陳慧清、劉英、劉彩香、劉群先、李堅真、李伯釗、李建華、李桂英、吳仲廉、吳富蓮、邱一涵、金維映、周越華、蕭月華、甘棠、鐘月林。其中甘棠、李桂英、謝小梅3人中途留下參加地方工作,最后到達延安的有27人。
(一)男女紅軍比例
紅一方面軍離開瑞金時,大概有86000余人,其中女紅軍有30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約為2687:1;長征結束后,紅一方面軍還剩7000余人,女紅軍27人,長征后的男女比率是249:1,最年長的女紅軍是蔡暢,34歲;最年輕女紅軍僅19歲,叫鐘月林。
(二)家庭出身情況
1.童養媳和養女身份。有12人,多來自于南方各省,她們是:李堅真、危秀英、劉彩香、劉群先、康克清、吳富蓮、鐘月林、錢希均、蕭月華、李桂英、廖似光、鄧六金等,她們受封建制度的影響最深,革命意志最堅定。
2.書香門第或士紳家庭出身。有12人,她們是賀子珍、甘棠、金維映、周越華、吳仲廉、劉群先、劉英、李伯釗、危拱之、蔡暢、謝飛。她們受過一定的教育,劉群先、劉英、李伯釗、危拱之、蔡暢等五人在蘇聯中山大學學習過,鄧六金、吳富蓮、甘棠三人在黨校學習過,危拱之、周越華在軍校學習過。對共產黨、共產主義事業較為認同信仰,更加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
3.部分出身于城市的貧民。如金維映、曾玉、陳慧清等。她們也曾讀過書,接觸過西方文化思潮,同時仍備受封建禮教的歧視和制約,所以她們的反抗意識最強烈,也最堅決。其中楊厚珍和危拱之兩位女紅軍還是三寸金蓮的小腳女人,她們也以特有的意志“丈量”完了長征。
(三)女紅軍的特長
30位女紅軍,多才多藝,能文能武,她們利用自己的特長,在群眾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們有的是長期從事群眾工作的政治活動家,如李堅真;有的是工人運動的領袖,如劉群先;有的能帶兵打仗,文武雙全,如康克清。李堅真被譽為“山歌之星”,能即興編詞演唱,每當休息和集會時,總是樂意為戰士們唱支歌或跳個舞“深得戰士們的歡迎”;吳仲廉,寫得一手好毛筆字,長征中的宣傳標語多出自她的手;李伯釗,曾任高爾基戲劇學校校長,更是擁有“赤色跳舞明星”的桂冠,被稱為軍中的百靈;劉群先,擅長演說;危拱之,是為數不多的女知識分子,有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革命理論說得頭頭是道,擅長打鳳陽花鼓,有花鼓皇后的頭銜;金維映,天資聰穎,性格活潑,愛唱愛跳,有表演天賦,有“定海女將”的美譽;謝飛擅長編快板,李建華是電報記錄速度最快的人,為長征期間的情報收集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女紅軍的組織情況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是將這些女紅軍集中起來,建立了一支特殊的婦女隊,由博古的夫人劉群先擔任隊長。成立僅一個月,進入貴州時便被解散。黎平會議期間,由周恩來同志提議成立一支“特殊連隊”——干部休養連,主要是老同志、傷病員、女戰士,共有300多人。這可能在世界軍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連隊。30位女戰士中,除了蔡暢、劉英、康克清、危拱之、李建華、周越華等6人外,其他都曾被編入該連的婦女班,統一叫“政治戰士”,她們與男同志一樣,堅定地走在長征路上。
紅軍長征至貴州遵義境內,不但面臨既有數量強大的敵軍圍堵,也面臨著糧衣匱乏、傷員安置、兵員補給等困難,當時遵義山區群眾對紅軍這支隊伍是做什么的也不甚了解。所以黨非常重視群眾工作的開展,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作為群眾工作中心任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群眾工作的宗旨,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為群眾工作的指導思想。而這一系列群眾工作的實施,主要就是依靠女紅軍來完成,女紅軍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贏得了遵義人民的理解支持與幫助。這也是婁山關大捷,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紅軍先后二次進入遵義城,以其時間和任務不同,女紅軍群眾工作的開展也有所側重。
(一)入城前開展的群眾工作
根據黎平會議的決議:紅軍轉兵貴州,擬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新的根據地。按計劃,紅軍主力進入遵義城的時間為1935年1月9日。李堅真、鄧六金、金維映、劉群先、劉英等五位女紅軍被抽調到先遣工作隊,于1月6日,先期進入遵義城開展群眾宣傳動員工作,做好迎紅準備。
1.尋找和建全組織,保證群眾工作的落實。先遣隊一到遵義,立刻與當地黨組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潘漢年取得聯系,在他的發動下,聯合當地一些有識之士、進步人士,如忠莊鋪的張鑫華、城成小學校長劉伯莊、遵義著名漢學家趙乃康等,通過他們再去動員更多的老板和士紳、農民來參加迎接紅軍。李堅真聯系上地下組織“紅軍之友協會”(后改為紅軍之友社)負責人周司和,與之商定迎接紅軍進城的方案。為擴大宣傳聲勢,盡快發動群眾,工作分三個組進行,第一組由周司和負責,主要是發動工人;第二組由李堅真負責,主要是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第三組由王首道負責,主要是做好遵義縣革命員會的籌備工作。同時穩定老百姓情緒,嚴防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切破壞活動。
2.指導宣傳動員,提高群眾工作的效果。1月8日,李伯釗指導“紅軍之友社”,在城內張貼文告,招驀有志青年,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宣傳抗日救國的意義。李堅真、劉英和青年學生一起做三角旗、紅旗,書寫標語,及時解答大家的困惑。1月9日早上,李堅真和周司和集合學生和老師組成迎紅隊伍,由于前期準備工作有條不紊,1月9日順利在遵義南門迎接紅軍主力進城。當地貧民、很多文化名人和工商界名流紛紛在豐樂橋上掛起彩幛、擺起香案,場面莊重而熱烈。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遵義群眾在地下黨的組織發動下,熱烈歡迎我們入城,自從離開根據地后,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景象哩。紅軍入城順利,受到老百姓愛戴和擁護,為下一步的群眾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二)女紅軍第一次入城開展的群眾工作
1935年1月9日紅軍進入遵義城,于1月19日離開遵義向北進發,這是紅軍第一次進入遵義城,共計12天時間。期間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這是黨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期間女紅軍暫時獲得休整,但同時不忘進行群眾工作。
1.做好地方政權成立工作,促進當地民眾的覺醒。首先是籌備成立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個革命政權——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大會之前,李伯釗聯系“紅軍之友社”,成立話劇表演隊,與越南籍共產黨員洪水一起帶領青年學生深入街頭、工廠、學校、農村開展演出,為群眾表演,廣泛宣傳。1月12日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當天,經過發動有近萬人聚集于協臺壩(現遵義十一中),場面宏大。女紅軍們更是全部換上列寧裝,頭戴八角帽,腰扎武裝帶,生動有朝氣。李堅真、危拱之等,充分展示自己的文藝才能,李伯釗和危拱之教唱紅軍歌曲,極強的節奏,悠揚的歌聲,臺下掌聲雷動,整個會場被調動得熱鬧非凡。毛澤東同志向大家講解了共產黨與紅軍的各項政策,朱德講解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些講話受到群眾的熱烈擁護,使群眾更了解紅軍這支部隊。女紅軍的宣傳準備工作,有力地配合了中央意圖,在當地掀起了革命熱潮。此后,紅軍在黔北地區轉戰3個月的時間里,共建立62個省、縣、鄉、村級黨組織和地方政權。
2.做好擴紅工作,爭取工人群眾加入戰斗隊伍。紅軍長征途中的傷亡很大,沿途宣傳動員群眾加入紅軍也成為女紅軍的一項重要任務。女戰士們以標語、布告、宣言、演說、表演等各種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紅軍宗旨、革命理想等。如劉群先給工人們講革命道理,動員他們團結起來與地主進行斗爭,爭取勞動的平等權利。成立了赤色工會組織,在此基礎上又組建近800人參加的“政治保衛游擊隊”,有些成員還參加了紅軍。又如:危秀英與李堅真、吳富蓮、劉彩香、鄧六金等,在火柴廠給工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講解紅軍北上抗日、解放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張。工人群眾聽了,有近200名青年參軍報名要參加紅軍。再如,在李伯釗宣傳引領下,發展了李小俠、楊素、尚德玲、楊德華等一批女青年參加紅軍。正是女紅軍有力的宣傳,使得紅軍隊伍不斷壯大。
3.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打土豪非常經驗的李堅真,用一看二聽三訪的方法,與金維映、蔡暢、劉英、王泉媛等人,挨家挨戶搞調查,并對土豪劣紳的財產進行查封清理。沒收的財產主要分配給各部隊和散發給老百姓。紅軍還幫助農民收割莊稼,幫助逃走的群眾打掃院子,喂牲口等等。
4.做好蘇幣回籠工作,減少群眾損失。進入遵義,中華蘇維埃銀行于1月10日就開始發行蘇幣工作。蘇幣,要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是較為困難的,因為貴州百姓長期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對蘇幣沒有一點認識。女紅軍錢希均是蘇維埃銀行的會計,配合毛澤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蘇幣流通渠道。如紅軍用蘇幣高價購買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賣鹽時低價賣給老百姓專收蘇幣,鼓勵用蘇幣到蘇維埃銀行換銀元等。使得蘇幣在遵義得以順利流通且威信很高。紅軍撤出遵義時,女紅軍錢希均、危秀英、危拱之、鄧六金、吳仲廉等每天挑著食鹽、煙等實物,走街串巷,讓群眾自由兌換。盡最大努力兌回群眾手中的蘇幣,不因紅軍撤離遵義而使群眾遭受經濟損失。
(三)女紅軍第二次入城開展的群眾工作
1935年2月9日,扎西會議確定了新的戰略部署,紅軍二渡赤水河,攻占婁山關,回師黔北,發起著名的遵義戰役,2月28日紅軍第二次占領遵義城,于3月4日撤離遵義。第二次入城時間有5天,戰爭使女紅軍筋疲力盡,但她們依然不忘自己的任務,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依靠群眾籌集軍需物資。紅軍作戰異常艱苦,傷亡、病痛非常嚴重,遵義城內留下近100余傷病員,迫切需要籌集醫療等物資。李堅真、劉群先、危秀英、王泉媛等,找到當地藥酒董酒作坊老板程明坤,與之交談三個小時,最后他主動向紅軍出售廉價董酒,供給紅軍療傷、消毒之用。在他的帶動之下,董公寺周圍的小酒坊紛紛將自己的白酒提供給紅軍,在當時條件極差,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白酒無疑是消毒清創殺菌最好的物品。張鑫華、田慶云、諶明道為代表的遵義的開明人士辦起了“遵義平民醫院”,不拿一分錢,義務收容和醫治了紅軍傷員近500多人。體現了老百姓和紅軍之間的“魚水”情。
2.聯系群眾,安置好傷員俘虜。戰場上下來的重傷員,女紅軍一方面懇請地方百姓設法救治,在老百姓家里養傷,幫助紅軍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對于俘獲的2000多名國民黨軍,需要做大量的安置和遣散工作。她們每天挑出兩擔銀元,一邊安撫厭倦戰爭俘虜,發放路費,一邊做思想工作,進行白軍的轉化工作,希望他們加入紅軍。工作進行得細致而有序。
(四)女紅軍離城后開展的群眾工作
1935年3月4日中央紅軍撤離遵義,3月9日到達茍壩地區,3月17日到達茅臺。3月21日-22日,完成四渡赤水,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這期間,女紅軍主要完成根據戰略任務,群眾工作做了些調整。
1.嚴明紀律,取得群眾的信任。要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除了要靠宣傳革命道理外,更主要的是要靠實際行動來證明紅軍以國民黨軍隊的不同,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總政治部針對紅軍所經過的地區的具體情況,對群眾工作的紀律作了具體的規定。如:1935年3月17日,紅軍到達茅臺鎮,紅軍總政治部總政治部,立即張貼了布告:我軍只有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和酒壇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周恩來,要求大家不要隨便亂動缸里的酒。而這項紀律檢查工作則由秘書長劉英負責。曾擔任過茅臺酒廠副廠長的羅慶忠回憶說:“紅軍就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那個時代,女人當兵還承擔那么多工作,真是不容易呀。”
2.對民夫宣傳,爭取群眾的幫助。中央紅軍干部休養連的一部分女戰士要管理三四副擔架,她們和抬擔架的民夫同行。她們利用這個機會,一邊承擔照顧傷員的任務,一邊做好民夫和傷員的思想工作。她們唱山歌或講故事為民夫鼓勁,有時頂替民夫抬擔架,還把自己辛苦背著的糧食節省下來給民夫吃。她們積極工作,對待民夫如同親人,使民夫的精神振奮,思想穩定,保證擔架任務的完成,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協助紅軍作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紅軍女戰士就是這樣,把黨的主張,紅軍的影響,一點一滴地滲透到群眾中去,使紅軍贏得了廣泛支持和擁護。為擴大中國革命的民眾基礎,立下了不朽的功績。長征女紅軍在戰火硝煙中綻放的颯爽英姿,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