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 樸春麗
【摘要】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展的早期階段,較早地進行中醫藥干預符合中醫提倡的“治未病”理論,可減緩向糖尿病的發展速度。樸春麗教授從糖尿病前期主要病機“六郁”著手,運用“苦酸通調法”苦酸制甜,辛開苦降,通調氣機,達到治療糖尿病前期“開郁”的目的。
【關鍵詞】糖尿病前期;脾癉;苦酸通調法;樸春麗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壓力增大,糖尿病前期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樸春麗教授針對現代生活方式結構的改變,提出運用苦酸通調法,治療糖尿病前期。
1 病 名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調節正常發展為糖調節受損(IGR),或血糖升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受損(IGT),二者可單獨或合并出現[1]。從中醫角度來看,糖尿病前期屬于中醫“脾癉”、“食郁”等范疇。脾癉與糖尿病前期的相關性描述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對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2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稟賦異常,過食肥甘厚味,久坐運動少,情志失調等是糖尿病前期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過食肥甘厚味更為重要。由于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飲食不消,聚濕變濁生痰停滯在脾所致,此類人多形體肥胖。糖尿病前期的病機核心是六郁。其中食郁為發病的基礎。食郁是由于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而致,食郁中焦,有礙脾胃升降運化,肝臟疏泄失常,導致中焦氣機不暢,水失運化,津液輸布障礙,聚濕生痰。肝氣不疏,血液運行受阻,以致氣郁血瘀化熱,上述病理變化最終導致了食、氣、血、熱、痰、濕六郁。
3 辨證論治
樸春麗導師結合古今文獻及臨床經驗,從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機出發,以苦酸通調為治法建立的經驗方,基于四氣五味藥性理論,選用性寒味苦、辛、酸的藥物,苦寒藥瀉輜重除郁熱,合辛酸味藥以通調氣機。本方為《溫病條辨》連梅湯加大黃、干姜而成。君用黃連,六郁化火,耗氣傷陰,取黃連大苦大寒之性以清瀉內熱。臣用烏梅、大黃,烏梅味酸,長于收斂生津,與黃連配伍一苦一酸以達苦酸制甜之功[2];大黃苦寒,助黃連瀉熱,并可除積行瘀。干姜辛溫,既可合黃連苦寒,取辛開苦降之意,以調暢氣機,使郁滯得除;又可反佐黃連、大黃苦寒之性,以顧護陽氣,故為佐使。方中諸藥共奏苦酸制甜,辛開苦降,寒溫同用,通調氣機的目的。
4 驗案舉隅
李某,女,50歲,2018年4月23日初診。患者因體檢查空腹血糖為6.3 mmol/L,遂今日來我院門診就診,以進一步明確病情。現癥:形體肥胖,乏力,心煩口苦,脘腹脹悶,肢體沉重,飲食可,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時干時稀,日一行,舌質淡紅、舌體胖大有齒痕,苔白膩,脈弦滑。BMI=28.04 kg/m2。于我院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 h血糖10.5 mmol/L。診斷:中醫診斷:脾癉(脾氣壅塞、氣滯痰阻證);西醫診斷:糖尿病前期。治法:理氣化痰、苦酸通調。處方:黃連15 g,烏梅15 g,大黃10 g,干姜6 g,全瓜蔞10 g,茯苓15 g,枳實15 g,陳皮15 g,梔子10 g,炒酸棗仁30 g。5劑,水煎取汁,日2次,早晚分服。二診:患者心煩口苦、乏力、肢體沉重癥狀減輕,脘腹脹悶癥狀改善不明顯。查空腹血糖6.3 mmol/L。上方加川芎15 g、香附10 g。10劑,服用方法同前。三診:患者癥狀較前明顯改善,查空腹血糖5.7 mmol/L。同前方不變,繼續服用10劑。四診:患者自述無不適癥狀,體重較初診下降6 kg。復查空腹血糖5.2 mmol/L,餐后2 h血糖7.3 mmol/L。現可停止中藥湯劑口服,采取飲食運動療法。隨訪至今,未復發。
5 結 語
樸春麗教授從現代臨床研究出發,結合自己多年臨床經驗,運用苦酸通調法治療糖尿病前期,既往臨床研究[3]發現,苦酸通調法治療糖尿病前期具有良好的療效。“苦酸”是針對DM病機特點所采用的方法。“通”是苦酸通調法的綜合治療,即調糖、調脂、通絡等。“調”是指最終要達到治病的目標即“平衡”[4]。為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仝小林.糖尿病中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
[2] 李洪皎.苦酸制甜芻議[J].中醫雜志,2007,01:88-89.
[3] 樸春麗,陳 ? 曦,米 ? 佳.苦酸通調法治療糖尿病前期的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4):128.
[4] 樸春麗,康稚宜.苦酸通調法治療早期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A].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二屆全國中醫糖尿病大會論文匯編[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0:12.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