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蓮
【摘要】目的 針對血液凈化中心的安全隱患與處理對策來進行集中分析研究。方法 集中選擇2017年~2018年之間來我院實施血液凈化接受治療的90例病患,依照隨機性數字表的方式來將其分成兩組,分別是45例常規組與45例安全組,在這之中,常規組病患運用的是常規化的護理服務,安全組病患是在此基礎之上來針對其護理安全隱患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病患安全指標發生率和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結果 安全組病患醫囑執行錯誤、標本失誤、非計劃拔管以及血管通路感染等護理安全指標發生率比常規組低(P<0.05);安全組病患針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的評分比常規組高出很多(P<0.05)。結論 在血液凈化中心的護理之中運用針對性護理方式,可以顯著提升透析的質量,并加大病患的滿意度,值得進一步的推廣運用。
【關鍵詞】血液凈化中心;安全隱患;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集中選擇在2017年~2018年之間來我院的血液凈化中心接受治療的90例病患,隨機性的將其分成兩組,分別是45例常規組與45例安全組,其中安全組之中的男女人數為24例、21例,年齡主要分布在24~68歲之間,平均年齡則在(38.4±3.3)歲之間;另外,常規組之中的男女人數分別為20例、25例,年兩主要分布在21~70歲之間,相應的平均年齡在(38.0±3.6)歲之間。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之后,存在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血液凈化中心護理之中所出現的安全隱患實施分析,其集中體現在環境因素、管理因素、病患自身因素以及護士因素等等,在護理的過程之中,根據具體因素相應的來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這些對策集中表現在:
1.2.1 完善相應的規章機制,來加大風險意識的力度,根據血液透析室的特征,完善護理管理機制,必須要做到井然有序的予以實施。組織護理人員來定期學習相應的規章制度,來從根本之上來加大法律意識,定期實施必要的安全培訓知識,保障護士可以很好的應對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縮減護理隱患出現的概率。
1.2.2 嚴格掌控質量控制工作,組建質量控制小組,選擇資歷深的主管護師為組長,根據護理人員自身的能力水平來科學分配相應的工作任務,從根本之上來加大護理的水平與效果。假使質量控制組長一旦發現任何問題,都得將其記錄下來,并督促責任護士予以糾正,之后還得要觀察具體的改善情況,每周都得要實施一次質量控制例會,來集中分析這些護理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每月實施自查糾正,科學優化管理系統,來減小出現醫療糾紛的概率。
1.2.3 改善血液透析設備,從供電方面來實施改善,并配備必要的穩壓器,在出現停電或是停水的時候,醫院要做到及時通知,并配備相應的雙路供電供水。運用專業化工程師來定期的予以保養和維護水處理設備、血液透析機,針對血液透析病患醫院配備專門的收費窗口以及藥房來進行送藥。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比對各個組別病患血管通路感染、非計劃拔管、標本失誤與醫囑執行失誤等等護理安全指標出現的概率;②在病患出院的時候,相應的護理人員要針對病患實施相應的滿意程度調查,護理內容主要涵蓋護理服務水平、溝通交流服務與就醫環境等等,護理滿意程度總分在100分,評分越高,應的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這些數據主要運用的是SPSS 20.0統計軟件來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運用的是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之間對比分析主要運用的是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運用的是率或是構成比來展現,統計學檢驗則運用的是x2檢驗的方式來實施。
2 結 果
安全組病患在醫囑執行有誤、標本失誤、非計劃拔管以及血管通路感染等護理安全指標的發生率要比常規組低出很多(P<0.05),另外,安全組病患針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分[(96.6±3.2)分vs.(88.4±6.3)分],這要比常規組高出很多(t=7.785,P=0.000)。
3 討 論
在治療各類疾病的過程之中,血液凈化則是其中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針對病患疾病的轉歸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其危險系數相對較大和操作具備很強的專業性,通常都會部分不良反應情況的出現,相應的就會引發醫患糾紛。
依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安全組病患血管通路感染、非計劃拔管、標本失誤與醫囑執行失誤等護理安全指標的發生要比常規組低出很多(P<0.05);安全組病患針對護理服務滿意程度評分要比常規組高出很多(P<0.05)。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可以很好的延長病患的生命,加大肝腎疾病病患的生存質量,所以血液凈化中心護理人員必須要充分的重視起來,來在最大限度之上來讓病患滿意。
參考文獻
[1] 黃玲莉.血液凈化中心的護理安全管理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09):135-137.
[2] 錢 萍.血液凈化中心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5):163+166.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