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霞


[摘要] 目的 探討產前護理干預防治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該次研究對象方便選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90名,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n=45)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n=45)采取產前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產后抑郁癥發生率。 結果 觀察組SDS評分為(40.1±5.3)分,HAMD評分為(5.1±1.0)分,EPDS評分為(7.8±1.5)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21、2.485、5.007,P<0.05);觀察組抑郁總發生率為4.4%,明顯低于對照組17.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18 ,P<0.05)。 結論 產前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治產后抑郁癥,值得推廣。
[關鍵詞] 產前護理干預;產后抑郁癥;防治作用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11(b)-013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Methods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from 90 women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n=45)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n=45) adopted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S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0.1±5.3)points, the HAMD score was (5.1±1.0)points, and the EPDS score was (7.8±1.5)point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3.621,2.485,5.007,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7.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218, P<0.05 ). Conclusion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Prenatal care interventi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產婦產后易表現出注意力難以集中、失眠、易暴躁、嗜睡、乏力及厭食等癥狀,心理上也多伴隨沉默、孤僻、悲觀及自卑等情緒,多關聯于產后抑郁癥[1]。該病在產婦中發生率高,多在產后6周內發生,為臨床常見精神障礙類疾病,受多種因素如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影響后產生,會嚴重影響產婦自身及嬰兒健康,導致產婦出現生活障礙,嚴重者還會出現自殺等行為,危害自身及嬰兒安全。近年來社會不斷進步,醫學技術也不斷發展,現代醫學模式也逐漸轉變,人們開始重視圍生期保健,而孕產婦心理健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雖然對于女性而言懷孕、生育、產后恢復及哺乳為自然生理現象,但對于每個親身經歷者而言,該過程也伴隨著復雜的、巨大的心理應激與生理變化。產前、產時及產后女性狀態均為亞健康,因此產科開始重視圍生期保健,而將產后抑郁發生率安全有效降低為當前主要面臨難題。研究表明為產婦提供產前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治產后抑郁癥[2-3],為具體探討其效果,現方便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90名,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對象方便選取于該院產科住院分娩的產婦90名,納入標準:孕前無合并癥; 孕周≥37周;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具備一定理解能力;于本地居住時間超過6個月;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上;于該院建檔產檢并于該院分娩的孕產婦;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無法堅持隨訪與干預者;中途因畸形引產者或轉院者;孕周<37周者。將產婦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n=45)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n=45)采取產前護理干預。對照組年齡為20~41歲,平均年齡為(29.6±4.7)歲;35名一胎,10名二胎;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名,高中及大專18名,本科及以上9名;10名職工醫保,22名新農村合作醫療,13名其他。觀察組年齡為21~43歲,平均年齡為(30.5±5.4)歲;37名一胎,8名二胎;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0名,高中及大專17名,本科及以上8例;12名職工醫保,21名新農村合作醫療,12名其他。兩組產婦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產前檢查按照正常程序開展,再讓產婦入院待產、選擇分娩方式至出院,開展簡單的圍產期教育,提供母嬰指導,指導母乳喂養。觀察組于妊娠晚期即28周后與住院待產期接受專業護士提供的全面、系統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對于疑似抑郁者或個性特征不良者則要作為產后抑郁癥的重點預防對象。實施方法如下。
1.2.1? 對孕婦產前健康狀態予以評估? 評估內容包括家族性精神病史、孕婦個性特征、孕期合并癥、對嬰兒性別的取向、家庭關系如何等,并對孕婦心理狀況與身體健康狀況予以了解,詳細了解其對分娩與妊娠的感受,并結合評估結果開展完全或部分補充教育或護理。若孕婦存在抑郁危險因素則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強化心理指導,并為其提供幫助,使其能夠對各種生活問題予以有效處理,強化自我調節。同時還要溝通聯系于產婦家屬,使其能夠多關心與幫助產婦,盡量保持心態良好。
1.2.2? 孕期提供全面與系統的保健服務? 護士要為孕產婦提供心理社會支持。孕婦分娩后壓力較大,其來源包括身體形象改變、無法快速適應母親角色及缺乏支持系統等。針對壓力源護士可利用產前門診開展個別輔導、將宣教資料發放給孕產婦、宣傳室播放碟片、在孕婦學校授課等方式讓孕產婦享受到全面、系統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以將產婦心理適應性提高。①在妊娠晚期,專業護士要主動聯系孕婦并與其構建優良的護患關系,結合產婦心理生理變化、個性特征等對分娩相關知識予以主動講解,指導在分娩期間如何充分放松,指導如何為嬰兒洗澡、換尿布及哺乳等,在技能及思想上促進孕婦向母親角色轉變,使其做好充分準備。開展健康宣教,內容包括就診與分娩時機、胎兒監護方法及母乳喂養要點等,幫助產婦熟悉生產環境,將其負性情緒消除,有利于保持產后心理健康。②住院待產期間護士開展服務時要將產婦作為中心,責任護士要充分給予幫助與關心,針對孕婦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動如矛盾、期待、焦慮與恐懼等開展健康宣教與情感疏導,使其享受到持續的情感與身心支持。③護士不能忽視社會與家庭支持對孕婦的作用。為避免發生產后抑郁癥,醫護人員不僅要強化孕產婦心理衛生保健,對抑郁癥高危因素產婦提供指導,而且還要讓孕婦家人能夠深入認識到產后抑郁癥的危害,進而多關心與理解產婦。部分產婦為了得到丈夫經濟、情感與家務等各方面的支持故而很期盼生男孩,為此護士要幫助其在產前樹立正確的生育觀,使其了解母嬰健康與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將丈夫思想轉變以后再聯合對公婆思想工作予以轉變,摒棄封建思想與舊觀念,將產婦心理壓力減輕。此外,告知產婦分娩后會有支持組織開展產后訪視,為其提供母嬰護理技術指導,將其后顧之憂解除。
1.3? 觀察指標
入院后登記兩組基本資料,干預出院后42 d采取電話網絡結合上門的方式予以隨訪,讓產婦結合自身情況填寫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①SDS:該量表為標準化自評量表,可對抑郁狀況輕重程度予以衡量,可將抑郁相關癥狀及其變化有效反映出來[4]。該量表共20個項目,42分為異常界定值總粗分,≥42分代表抑郁,<42分代表無抑郁。1條代表1項癥狀,每個條目評分方法為1~4級,正向與反向評分各10項。②EPDS:該量表特點為耗時少、敏感性好、評分簡單及特異性高等[5],廣泛應用于各國。該量表項目共10個,有4個等級,其中1、2、4條正向計分,其余7條負向計分,0~30分為得分范圍。總分≥13分提示產患者存在抑郁障礙,產后抑郁篩查陽性,分數越高提示抑郁越嚴重。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正常即分數<7分,輕度抑郁為7~17分,中度抑郁為18~24分,重度抑郁>24分。
1.4? 統計方法
應用軟件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上述數據,用[n(%)]表示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SDS及HAMD評分比較
觀察組SDS、HAMD及EP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抑郁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抑郁總發生率為4.4%,明顯低于對照組17.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醫學模式也逐漸轉變,人們愈發重視健康,特別是當前育齡女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都渴望寶寶能夠健康平安出生,因此孕婦在妊娠及分娩期間不僅自身內分泌激素會出現系列變化,內心也存在各種擔憂與煎熬,一旦抑郁情緒加重也會對母嬰健康產生影響。不同時期因胎兒生長發育問題及預產期臨近孕產婦會擔憂營養、流產、胎兒畸形等,且初產婦會恐懼生產過程,擔憂胎兒能否平安降生等。產褥期為新型應激過程,產婦易哭泣且情緒易抑郁;產后生理激素不斷變化,加之不知如何照料新生兒、婆媳矛盾、母乳喂養的艱辛、嬰兒將乳頭吸破、堵奶、乳腺炎等情況也會加重產婦不良情緒,誘發抑郁癥。產后抑郁癥的危害性十分大,不僅對產婦身心健康存在影響,還會對嬰兒社會能力、認知能力及情感行為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臨床要分階段、多途徑開展針對性的綜合干預,以最大限度減少產后抑郁癥的發生[6]。
該院采取產前護理干預,即對孕產婦開展圍生期護理干預。孕婦在產檢或者入院待產時要對其心理狀態及身體狀況予以評估,開展全程健康宣教,指導產婦正確應對不良情緒;對于迫切想生男孩的產婦及丈夫還有老人,護士要對其開展思想工作,轉變舊觀念,使其對生男生女產生正確認識,避免生下女嬰導致情緒狀態不佳或被丈夫、公婆責備;同時使產婦了解到自身情緒不佳會影響血液成分與內分泌,進而影響胎兒發育。門診產檢時要讓產婦了解生理心理變化過程,宣教分娩相關知識,指導如何有效放松,將其恐懼緊張情緒緩解;通過多媒體或圖畫等方式指導換尿布、哺乳及洗護等,便于產后快速適應母親角色。若孕婦熱愛閱讀,可鼓勵多閱讀育兒書籍,增加孕婦接受信息的途徑,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不良情緒。將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丈夫,多項研究表明[7-9]丈夫的態度會直接影響產婦的情緒,因此要鼓勵丈夫努力對夫妻、婆媳及家庭成員關系予以改善,并充分了解心理學相關知識,多參與育兒過程,使產婦處于被關愛、被關心的生活環境中。
通過上述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SDS、HAMD及EP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抑郁總發生率為4.4%,明顯低于對照組17.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小燕等[10]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HAMD與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后抑郁發生率為6.15%,明顯低于對照組24.61%(P<0.05)。該組結果與其相近。由此可知,產前護理干預可有效防治產后抑郁癥,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常俊麗.產前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防治效果觀察[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40(2):140-142.
[2]? 李麗榮.產前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預防作用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3):220-221.
[3]? 史永紅.產前心理護理對產科應激事件及產后抑郁癥的有效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1):254-255.
[4]? 藺和寧,張興兵,羅娟, 等.孕產婦情緒評估及個性化干預對降低產后抑郁癥的作用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 17(5):947-949.
[5]? 左秀芬,王照紅,辛英.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分析及社區健康教育效果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7,9(23):61-62.
[6]? 李冬利,曲梅,呂彤.高齡初產婦產后抑郁癥的防治和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34):2713-2716.
[7]? 于西蘭.產后抑郁癥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5):144-145.
[8]? 張光青.護理干預控制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21):159-160.
[9]? 周秀紅.正常產后抑郁癥及盆底功能障礙發生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8,33(1):162-164.
[10]? 王小燕,王寧,房汝敏.產前綜合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防治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8,26(3):143-144.
(收稿日期: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