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新茹 何澤
【摘要】糖尿病前期屬中醫“脾癉”的范疇。目前中醫以辨證論治為主,何澤教授認為臨床上多以濕熱蘊脾證多見,提出清熱利膽、健脾祛濕、導邪外出法。
【關鍵詞】糖尿病前期;邪伏散膏;濕熱蘊脾;利膽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1
糖尿病前期是指空腹血糖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后2h血糖(2hPG)升高但沒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即有空腹血糖受損(IFG)或糖耐量受損(IGT)或兩者兼備(IFG+IGT)[1]。糖尿病前期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對此病缺乏重視,臨床上缺少針對性藥物,尋找有效的方法已迫在眉睫。何澤教授是主任醫師,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藥防治內分泌相關疾病的臨床和理論研究。提出脾癉應是“伏邪”導致,指出“邪伏散膏、絡氣不暢”是脾癉的核心病機。在長期的臨床研究中總結出“透法、清法、利膽法”為脾癉的治療大法。
“脾癉”首見于《素問·奇病論》:“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導師認為脾癉的病位在散膏,《難經·四十二難》有:“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萃為脾之附臟。”雖有現代醫者認為散膏是胰臟,但何澤教授師提出散膏是胰內裹血之物,并通過多年臨床感悟得出散膏與脾有相似的生理功能,主化生氣血精微,溫潤五臟[2]。膽管與胰管相通,經絡循行相連,生理功能相關,故把胰腺類比少陽[3]。故散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與脾和膽有相似之處。人體十一臟功能的發揮,取決于膽的功能正常。基于“邪伏散膏,絡氣不暢”基本病機,導師認為“膽氣不舒”也是脾癉主要病因。于清法、透法基礎上,提出利膽法。利膽即柔膽,使膽氣條達,膽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利于氣機調暢,疏泄平衡,有利于散膏“主裹血、溫五臟”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氣血津液陰陽平衡。
1 典型案例
患者李某,男,42歲,2018年8月12日因“發現血糖異常3個月”就診。患者3個月前體檢發現血糖異常,空腹血糖約在6.1~8.5 mmol/L左右,餐后2小時血糖在9.7~11 mmol/L左右,未治療。現癥:形體肥胖,偶口干渴,胸悶,脘痞,時有頭脹痛,心煩,急躁易怒,口苦,怕熱,體力差,納眠可,小便色黃,大便粘膩,日1次,舌質紅苔黃略膩,脈弦滑。中醫診斷:脾癉,證型:濕熱蘊脾證。西醫診斷:糖尿病前期。中藥以清熱利膽、健脾祛濕、導邪外出為原則,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為:黃連12 g,竹茹9 g,枳實9 g,陳皮9 g,半夏9 g,茯苓12 g,佩蘭9 g,郁金12 g,柴胡12 g,薏苡仁30 g,玉米須30 g。5劑,水煎服,于早飯前、晚飯后口服。二診,患者自述頭脹痛緩解,急躁易怒改善,上方去柴胡,郁金,加黃芩9 g,繼服5劑。三診,患者癥狀較前明顯好轉,加天花粉9 g,黃芪12 g。四診,患者體力回增,情緒轉佳,血糖平穩下降,療效較佳,繼續前方10劑。半月后復診,患者自述上述癥狀皆除,復查空腹血糖5.4 mmol/L,餐后2 h血糖8.7 mmol/L。隨訪至今,未復發。
2 按 語
此醫案屬脾癉濕熱蘊脾證。患者青中年男性,平時喜食生冷油膩之品,痰濕內生,郁久化熱;或因活動減少、情志抑郁導致氣機不暢,水濕內停,內濕蘊久而化熱,濕熱內阻。處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取其清熱利膽、健脾祛濕、導邪外出之功效,加佩蘭芳香化濁祛邪、醒脾除濕;加薏苡仁、玉米須淡滲利濕健脾,使濕熱之邪從下焦而去;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和解少陽;二診時患者小便色黃改善,頭脹痛緩解,去柴胡、郁金,加用黃芩清熱除煩;三診時考慮濕熱漸去,加以補益藥物,不使濕邪留滯,故加黃芪益氣健脾,天花粉生津止渴;四診時患者癥狀明顯改善。
導師通過臨床研究總結,基于邪伏散膏理論基礎,從膽、脾論治,脾為人體氣機的樞紐,脾氣健運可清熱利濕,改善患者的體重,降低腰臀比,有利于改善胰島素抵抗。膽氣條達,氣機得暢、疏泄平衡、經絡得通,則邪氣有路可行,符合導師給邪以出路的治療思想。濕熱已除,伏邪得出,則病自愈,進而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新華.糖尿病前期的藥物干預[J].醫學研究雜志,2017,4612:1-2.
[2] 王碧瑩,何澤.何澤教授從“邪伏散膏”治療脾癉經驗擷萃[J].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405:8-10.
[3] 胡鳳林,張夏維,馬云飛,等.胰腺為類少陽[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2):316-318.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