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平
【摘要】冠心病是當前影響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疾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我國傳統中醫藥在冠心病的治療上有著較好的效果。本文通過對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相關研究進行整合分析,對常見的冠心病中醫療法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中醫臨床冠心病的治療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醫藥;冠心病;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腔狹窄、阻塞,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疾病,又被稱為冠心病。該病在中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素的人群中發病率較高。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逐漸向老齡化的方向發展,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的上升,成為了威脅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國的傳統中醫學中并未“冠心病”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分析以及可認為該病屬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疇。該病的主要病機為患者血脈不通,與氣虛、氣滯、血瘀、寒凝、痰飲等因素有關,多表現為胸痛徹背、背痛徹心、四肢厥冷、口唇指甲青紫,脈微欲絕。根據該病病機,臨床上對于該病的辨證治療也主要以通絡活血為主。
1 益氣活血法
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主要是針對患者氣虛無力推動血液,血液瘀滯不通而致胸痛,臨床上主要應用的藥物包括黃芪、人參、紅花、桃仁、赤芍、川芎等,常用方劑包括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湯等,主要是通過補益心氣、活血化瘀,從而使冠狀動脈循環得到改善。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具有益氣活血功效的方藥對于血漿粘度、紅細胞比容等血液流變學指標有著一定的降低作用,能夠使血清NO含量提高,血漿內皮素含量降低,從而達到擴張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的效果。由學者在對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研究中發現,丹紅注射液可以對患者血液的高凝狀態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夠減少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等形成,患者PT、APTT、TT明顯延長。有研究顯示重要人參湯能夠抑制血清CK、LDH活性,對心肌細胞的凋亡起到抑制效果。在中西醫聯合治療方面,有研究顯示益氣活血方藥與西藥聯合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能夠對患者AMI損傷起到顯著的保護效果,改善AMI血流重建術后的左室室壁運動功能。這些相關研究提示中醫益氣活血方藥能夠對患者的冠狀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使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血小板活化得到改善,同時還能夠抑制患者的心肌細胞異常凋亡、減少心室重構,從而達到增強患者心肌供血,緩急臨床癥狀的效果。
2 活血通絡法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血脈瘀阻,不通則痛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臨床治療上活血通絡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臨床上用于活血通絡的中藥主要包括赤芍、川芎、丹參、郁金、三七、紅花、桃仁、通草等,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等,其主要治療作用為活血化瘀、暢通脈絡,保障心肌供血供氧。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具有活血通絡功效的藥物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上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而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在活血通絡方藥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合并高黏血癥的相關研究中發現,該類方藥能夠有效的改善血漿比黏度、全血黏度以及血沉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從而使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得到一定的好轉。在中西醫聯合治療方面,活血通絡方藥與西藥聯合應用在心絞痛的治療上的效果有著明顯的提高,同時患者的血脂水平也出現了一定的下降。通過對中醫活血通絡方藥的相關研究分析,提示該類藥物在促進患者血管新生、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心肌缺血、心絞痛等癥狀上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
3 補氣養血法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氣能行血、氣能生血”,當冠心病患者出現氣虛癥狀時, 除了因無力推動血液而導致血液以外,還會造成患者血液生化無源,進一步加劇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因此,在中醫治療冠心病時通過補氣養血,氣血雙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常用的補氣養血藥物主要包括黨參、當歸、紅景天、大棗等,常用的方劑有當歸補血湯、炙甘草湯、八珍湯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采用中醫補氣養血法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型的患者,其全血高切黏度、血漿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纖維蛋白原等均獲得明顯改善,患者心電圖檢查也顯示臨床效果明顯。此外,根據中醫“心主血、肝藏血、脾生血”的相關理論,在治療冠心病時也可從肝脾兩臟入手,在補氣養血的基礎上通過疏肝理氣、健脾來促進血液生化與運行,從而有效減輕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
4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中醫在冠心病的治療上有著獨特的優勢,通過對患者采取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等療法,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心電圖、血液流變學等各項檢查指標,通過中西醫聯合治療能夠使臨床效果獲得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 珊,鐘 栩.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7(32):137-139.
[2] 鄒小健.中醫中藥治療冠心病進展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190-191.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