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江勇

【摘要】目的 探討建立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新體系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未行急救技能培訓,而觀察組則運用多元化心肺復蘇急救技能體系,對比分析兩組搶救治療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高,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 通過建立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新體系能夠提高社區公眾的應急能力和急救技能。
【關鍵詞】心肺復蘇;社區公眾;急救技能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5..01
心搏驟停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通過及時給予呼吸、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術(CPR),不僅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還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是有文獻報道,當前我國院外心搏驟停的復蘇成功率不高[1]。所以,通過加強CPR急救知識培訓,使社區公眾的急救技能提高,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搶救治療,對降低患者病死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建立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體系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患者15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7例,觀察組8例。對照組年齡(55.1±9.3)歲,其中3例為女性,4例為男性;觀察組年齡(55.3±9.5)歲,其中4例為女性,4例為男性。兩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未行急救技能培訓,而觀察組則行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培訓,包括以下幾點:①建立多元化培訓體系,使公眾的急救技能提高。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模式向每一位民眾普及急救技能,運用現代化電子設備如投影儀、電腦等,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并且邀請受訓者在模擬人身上進行演練操作,使其產生代入感,感受真實的急救氛圍,從而更加全面、直觀地掌握急救技能;②豐富急救知識宣傳途徑,使公眾的急救意識增強。充分利用報刊、微信、網站、自媒體以及新聞媒體等多元化平臺,向社會公眾宣傳急救知識,并且拍攝CPR急救知識宣傳片和教學視頻,在公眾場合如電梯口、體育場、社區中心等滾動播放,使社會公眾能夠零距離接觸CPR急救技能,從而增強急救意識,提高自救能力;③簡化培訓內容,滿足大眾需求。有文獻報道,在進行胸外按壓時,只需要將手簡單放在胸部中間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按壓效果,但是要確保按壓的速度和深度。所以在對社會公眾進行急救培訓時,應該將2015版心肺復蘇急救指南中相關規定作為基本依據,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關鍵內容,從而提高社會公眾掌握程度。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的搶救成功情況,并且計算搶救成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組間計數資料比較行x2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2 結 果
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高,組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據統計,在心跳呼吸驟停患者中,發生在行路中、公共場所以及家庭中的患者占70%~80%,但是發生這些急危重癥時,醫務人員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如果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救治,則具有較高的病死率[2]。所以,開展公眾急救技能培訓,不僅可以使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還是一個地區、國家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長期開展多元化急救技能培訓,培訓機構通過媒體、微信、發放宣傳冊等多種途徑宣傳和普及急救知識,不僅能夠增強全民急救意識,還能使心肺復蘇的搶救成功率提高,從而使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降低[3]。
綜上所述,普及公眾應急教育作為政府應急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體系,能夠使社會公眾掌握急救技巧,增強自我保護和急救意識,從而提高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王旭容,謝國文,賀華經,梁義.社區公眾多元化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技能新體系探討[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8,25(11):167-169.
[2] 趙紅梅,李 ? 榮,程麗萍.醫院—社區—家庭聯合建立公眾心肺復蘇培訓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0):163-164.
[3] 周 ? 敏,何小俊.我國公眾對心肺復蘇認知和培訓模式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8):2151-2154.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