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慶
摘 要:通過對2019年中考古詩文考點得失分的分析,對古詩文教學現狀展開分析,并結合新課標對古詩文教學的要求和一些學校的教研活動實踐經驗,淺析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一些誤區,從而選擇適合學生的初中古詩文教法,更好地進行古詩文的教學。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誤區;初中
古詩文教學在初中語文學段教學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古詩文考點占分比例都較大。近年來我縣初中古詩文教學的情況發人深思。
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2019年中考語文試卷分析來看,學生對古詩文的答題能力較差。考試中古詩文的總分值是25分,其中默寫是8分;古詩文賞析為5分;古詩文閱讀占12分。從試卷分析來看,全縣考生默寫平均分是6.5分,古詩文賞析是2.38分,古詩文閱讀為7.4分。和其他題的得分相比,相差分值較大。這表明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現狀展開分析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秉承古今的誦讀大法
很多初中語文老師針對古詩文教學過于注重對成績的追求,平時訓練中要求學生反復背誦默寫,力求在考試中達到一字不差。這種過于追求成績的功利性教學方式在現代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是遍地開花,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方式往往忽視了初中學生生龍活虎的心理特征、生理習慣,抹殺了他們好奇的天性。學生對古詩文美感意境的領會被一個個枯燥的文字所代替,對經典詩文愉悅的閱讀欣賞過程無法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機械記憶,會背會默寫就萬事大吉,對更高層次的要求,如提高閱讀欣賞水平則一帶而過,無從談起。教師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中考試題中的古詩文默寫占分比例大,背誦默寫完全正確可得到較好的成績,為了保證學校的中考成績,只需背誦、串講、翻譯,就完成了課堂教學。在程序化枯燥的教學之后,大多數學生已經喪失了對古詩文主動學習的激情和興趣。
二、貫穿課堂的老師講授
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很多教師都會圍繞教參、教輔資料來照本宣科。而中國的古詩文博大精深,不是只靠教參、教輔資料就能夠解決問題的。在初中古詩文學習中,本來學生對課文有自己的疑惑、觀點、理解、想法。而教師對學生的這些個性化問題除了給予他們一定的答案講解之外,很少給予重視。首先應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合理地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能夠和古人展開心靈上的對話。古詩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效果得到升華。其次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體體驗。教師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能作為全知全能的上帝,高高在上、無所不能。在實際的初中古詩文教學課堂之中,教師不能一個人在臺上洋洋自得地表演,從上課開頭講到結尾,先講作者、寫作背景,然后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最后是寫作特色,面面俱到,無所不能。整堂課老師講的是口干舌燥,眉飛色舞,反觀學生是斜躺睡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三、用翻譯的方式講讀古詩文
很多教師平時講授古詩文時,每一篇都是一字一句地翻譯,老師講得太多,學生活動得很少,只是一臺臺被動的聽課機器,把一堂古詩文鑒賞課上成了一堂古文翻譯課。古詩文學習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本講授內容,又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對古詩文閱讀理解以理解字義為基礎,但理解僅僅是基礎,是為最終鑒賞閱讀古詩文而服務的。實際上,古詩文之所以有其獨有的魅力,和古詩文凝練生動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假如把它們僅僅翻譯成現代漢語,韻味意境便會索然無味。古詩文教學一定要重視作者在其中蘊含的情感。
四、在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的過分依賴
現代課堂,教師可以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資源,綜合使用圖片、畫面、聲音等多種工具手段,將古詩文中的意象轉化為形象,這對初中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但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多媒體的播放上,一節課實際上是多媒體資源的狂轟濫炸。這樣做的效果是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堵塞了學生的思維之源。我聽過八年級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樣一節課,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老師先是視頻播放了蘇軾的生平,然后又是動畫展示,接著播放了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后面老師又是圖片展播,一番操作后學生是眼花繚亂,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過多而不適當的多媒體教學,看似豐富多彩,實際上都沒有追溯到古詩文教學的本源,如緣木求魚,最終一無所得。
正是因為目前死板的古詩文教學模式,使得很多初中學生并不喜歡古詩文學習,缺乏良好的古詩文學習習慣。古詩文教學的這些誤區已嚴重影響到廣大初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嚴重制約了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我們廣大老師應集思廣益,早日走出這片教學誤區。
參考文獻:
[1]覃佐菊.文言文教學的抓手[J].語文教學通訊,2014(1).
[2]曹靜.讓學生讀出古文的真滋味[J].中學教學參考,2016(3).
[3]胡禮仁.談朗讀教學與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2014(3).
[4]晏平.趣味性古文教學[J].中學語文,2018(5).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古詩文多樣化教法探究》(批準號:BY[2018]G2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