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徐延琦,褚明生
(河海大學港口航道與近海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隨著船舶大型化的進程不斷持續(xù),大型船舶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對于船舶操縱性能的研究也在日益深入。其中,大型船舶的緊急停船制動性能,也就是倒車沖程,對于船舶航行安全十分重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關研究較多。谷初藏提出了船舶制動的運動學方程,求解了船舶制動沖程[1];此后,又計算了船舶主機在不同轉速時的制動沖程[2];日本造船研究協(xié)會針對船舶制動性能,展開過一系列實船試驗[3];藤野正隆等[4]基于實船試驗及數(shù)值計算方法,研究了淺水區(qū)域船舶的制動性能;Clarke[5],Hewins[6]和王逢辰[7]分別基于馬力轉速關系、功能原理以及轉速比法等,推求了倒車制動力,進而得到了倒車沖程的解析公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通過計算螺旋槳反向推力的方法確定船舶制動力,此外,船舶所受水流阻力的計算方法也較為簡化。
本文首先分析大型船舶倒車沖程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倒車沖程計算的兩沖程模式,也就是換向沖程和制動沖程;對于換向沖程,將其簡化為勻速運動;對于制動沖程,基于功率原理和茲萬科夫水流阻力法建立計算公式;應用已有的實測數(shù)據(jù)對于所提出的公式進行驗證,并就船舶航速、主機功率和換向沖程對倒車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對比。
不同于道路上行駛的汽車,船舶的制動過程較為復雜。在船舶航行遇到意外狀況需要緊急停船時,駕駛員發(fā)出停車指令,而后要等發(fā)動機轉速下降至一定水平后才能采取措施使主機停轉,繼而使主機反轉并達到最大轉速,進入到全速制動階段。
從發(fā)出操作指令起到船舶對水停止移動這段時間內(nèi)船舶前沖的距離,稱為倒車沖程,亦稱最短停船距離或緊急停船距離。針對以上特點,可以將倒車沖程分解為兩部分:主機換向時船舶移動的距離和全速制動時船舶移動的距離,前者稱為換向沖程,后者稱為制動沖程。
在發(fā)動機正向轉動至停機階段,船舶受到逐漸減小的螺旋槳推力;而從發(fā)動機停車到最大反向轉動,船舶受到逐漸增大的螺旋槳反向推力,在這一過程中,船舶速度變化過程如圖1中曲線ABCD所示。

圖1 船舶倒車制動過程示意圖Fig.1 Graph of ship reverse stopping process
在船舶主機換向的過程中,船舶的受力情況較為復雜,難以準確掌握船舶的運動狀態(tài)。為方便起見,可將換向沖程簡化為勻速運動過程,假設在此期間的船舶速度保持不變,如圖1中AE段。在全速制動過程期間,船舶在制動力以及水流阻力的作用下減速運行,直至停止,如圖1中EF段所示。
根據(jù)以上分析,船舶的倒車沖程S應包含換向沖程S1、制動沖程S2兩部分,即:

換向沖程可以表示為:

式中:u為主機停車前航速,m/s;T為主機停止時間,s,也稱換向時間。
制動時的船舶受到反向的制動力和水流阻力,因此可將船舶制動過程的動力學方程表示為:

式中:R為船舶水流阻力;mF為滿載排水量;FT為船舶倒車制動力,考慮到船舶制動時制動力并非是恒定不變的,因此本文采用功率方程計算船舶制動力:

式中:P為倒車功率;V為航速。
采用分離變量方法,通過積分得到船舶制動沖程表達式如式(7)所示:

影響船舶倒車沖程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主機換向時間、主機功率以及船舶阻力。
船舶在主機換向時的速度較大,換向時間的長短直接決定換向沖程的大小。但是,主機換向時間受外部影響因素較大,船舶制動狀況的緊急與否會影響換向時間的長短,駕駛員的操作熟練度也會對換向時間產(chǎn)生較大影響。在無實測數(shù)據(jù)時,換向時間推薦選用徐周華等[8]給出的實測數(shù)據(jù),即在航速大于20 km/h時進行倒車的換向時間 T 為 40~50 s。
主機功率是影響船舶制動沖程的主要因素,決定著船舶倒車制動力的大小。JTS 165—2013《海港總體設計規(guī)范》中給出了幾種船型的主機功率,即載重噸關系推薦公式,相關線性關系見圖2。經(jīng)過與中國船舶網(wǎng)[9]的船舶實測主機功率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兩者吻合比較好。因此在無法確定船舶的主機功率數(shù)據(jù)時,推薦采用規(guī)范方法配置主機功率。

圖2 主機功率-載重噸示意圖Fig.2 The relation graph between ship engine power and deadweight tonnage
值得注意的是,船舶主機反轉制動時,主機功率并不能完全發(fā)揮而是存在一個推進系數(shù)P.C,如公式(8)所示。

式中:Pe為有效功率;Pd為推進器收到的功率;Ps為船舶主機功率;ηd為推進效率;ηs為傳送效率或軸系效率;P.C稱為推進系數(shù)。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船舶的推進系數(shù)為0.5~0.7。同時,船舶的倒車功率Pe′和正車功率Pe之間存在一個固定比值k,無實測資料時,倒車功率柴油機取85%,透平機取40%。

將船舶制動過程中船舶的反向推力表示為以下形式:

式中:Pe′為有效倒車功率;V為航速。
此外,船舶排水量mF是指船舶所排開水體的質(zhì)量,即整個船的質(zhì)量。而船舶載重噸是指船舶滿載排水量與空載排水量之差,即DWT。在以往的計算方法中,存在混淆兩者概念的情況,這就會導致在計算制動加速度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無資料確定船舶的排水量數(shù)據(jù)時,推薦采用楊興晏[10]統(tǒng)計分析的船舶滿載排水量和載重噸關系回歸方程。各個船型的滿載排水量mF與載重噸DWT之間存在以下關系:
散貨船:

JTS 144-1—2010《港口工程荷載規(guī)范》(以下簡稱《規(guī)范》)給出了風和水流對船舶作用力的推薦計算方法,即公式(15)和(16)。

式中:k1、k2分別為風荷載系數(shù)和水流荷載系數(shù),采用《規(guī)范》中的相關方法計算:

式中:ζ為風壓不均勻系數(shù);Re為雷諾數(shù);ρ為水體密度,t/m3;L為船長,m;D為船舶吃水,m;CB為方形系數(shù),即船舶排開水的體積除以水線以下體積;B為型寬,m;b為系數(shù)。該計算方法形式簡單,便于快速計算。
在計算船舶的水流阻力時,茲萬科夫法也是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計算公式為:

式中:RV為船舶的水流阻力,kg;A是船舶浸濕面積,m2,A=LW(1.8T+CBB);LW為水線長,此處取船長L;T為滿載吃水,m;V為船舶航速,m/s;AM為中橫剖面面積,m2,AM=CMBT;CM為舯剖面系數(shù),本文中計算的萬噸級以上船舶取0.993;Fn為傅汝德數(shù),F(xiàn)n=V/ gL;ξ為剩余阻力系數(shù),使用式(20)計算。其中m為系數(shù),無隧道船取1.0,有隧道船取 1.2。
因此,基于茲萬科夫阻力法的船舶制動沖程公式可表示為以下形式:


基于《規(guī)范》推薦水流阻力計算方法的船舶制動距離計算公式為以下形式:

以1萬噸級散貨船為例,計算船舶航行阻力,計算船型選擇總長135 m,型寬20.5 m,吃水8.5 m的1萬噸級散貨船,其滿載排水量為13 823.27 t。以水面為參照即假定水流速度為0,所討論的速度僅是船舶相對于水流的速度。將茲萬科夫法計算結果和《規(guī)范》推薦阻力公式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相關計算結果見圖3。在相對水流速度≤2 m/s時,兩者的結果相差不大。但當相對水流速度 >2 m/s時,兩者的計算結果差別開始增大,《規(guī)范》推薦公式的計算結果約為茲萬科夫法計算結果的2倍。
根據(jù)以往的研究,即使在10級風的情況下,風荷載也比水流荷載小得多,難以對船舶制動產(chǎn)生明顯的效果,因此在計算中可以忽略。

圖3 船舶阻力計算結果Fig.3 Calculation results for ship resistance
利用王逢辰[7]收集整理的6艘船舶倒車沖程實測資料,對于本文提出的倒車沖程計算模式——兩沖程計算模式的正確性進行驗證。由于船舶主機的推進系數(shù)在0.5~0.7之間,所以在計算時分別取推進系數(shù)上下限計算船舶的制動沖程。因此,船舶倒車沖程不是定值而是一個范圍。相關計算結果與現(xiàn)有方法的計算結果一起列于表1中。

表1 計算方法與實測資料對比Table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measured data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兩沖程計算模式得到的船舶倒車沖程計算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吻合較好,除“ESSOSuez”以外,其余船舶實測沖程均在計算結果范圍之內(nèi)。不同于以往的Tani法、Clarke法、轉速比法和Hewins法等計算方法,本文提出的新模式中,采用基于倒車功率P/V來計算船舶的制動力,因此主機功率非常重要。但是,“ESSOSuez”號的主機功率明顯大于同噸位級別的船舶,甚至達到20倍之多,因此計算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存在較大誤差。
此外,本文提出的兩沖程計算模式中,分別采用了茲萬科夫阻力法和《規(guī)范》水流阻力法計算了船舶水流阻力。總體來說,計算結果與實測資料吻合較好,特別是茲萬科夫法的計算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誤差較小,除“ESSOSuez”號之外,其他船型的計算結果與實測數(shù)據(jù)的誤差最大為5.42%,最小僅為0.564%。而《規(guī)范》法的計算結果普遍偏小,與實測數(shù)據(jù)誤差較大,可能與該法計算的水流阻力偏大有關。
針對不同船型和噸位的船舶,計算了不同航速下的倒車沖程,并由此探討航速、功率、換向沖程對倒車沖程的影響,船型參數(shù)見表2。不同航速下船舶倒車沖程相對于船長的比值見圖4,在計算中,船舶的主機配置為推進系數(shù)0.7、倒車功率85%的柴油機。

表2 船型參數(shù)Table 2 Ship form parameter

圖4 倒車沖程相對船長比值Fig.4 The ratio of reverse stopping distance to ship length
從圖4可以看出,船舶速度和船舶功率都是影響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的主要因素,相比較而言,船舶速度影響更大。就船舶速度來說,以5萬噸級散貨船為例,當船舶速度為6 m/s時,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為4.25,而當船舶速度增加至10 m/s時,也就是增加了66.7%時,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增加至10.85,也就是增加了155.3%。就船舶功率來說,以船舶速度8 m/s時為例,對于1萬噸級的散貨船(船舶功率為6 288 kW),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為6.55,對于5萬噸級散貨船(船舶功率為8 709 kW),船舶功率增加了38.9%,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增加至7.40,增加了13.0%。顯然,船舶速度對于倒車沖程的影響相對要大,是影響倒車沖程的最重要因素。
至于換向沖程所占比例,擬以5萬噸級散貨船為例來加以說明。計算結果表明,航速8 m/s時,換向沖程占倒車沖程約24.25%。由此可見,倒車沖程中制動沖程占據(jù)主要部分,換向沖程占據(jù)次要部分但不可忽略。同時,由于船舶的主機換向時間受到航行條件、駕駛員操作熟練度等因素影響,難以根據(jù)不同船型及不同航速給出準確的估算值,因此這部分內(nèi)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根據(jù)大型船舶制動過程分析,提出了計算船舶倒車沖程的兩沖程模式——換向沖程和制動沖程,并提出了相應的計算方法。
2)在換向沖程中,假定船舶為勻速運動;在制動沖程中,基于功率方程計算船舶制動力和基于茲萬科夫法計算水流阻力。
3)利用已有的實船資料對本文提出的計算模式進行了驗證,計算結果與實測值吻合較好,說明所提出的計算公式較為合理。
4)經(jīng)過計算比較,船舶速度和船舶功率都是影響倒車沖程相對船長倍數(shù)的主要因素,且船舶速度對于倒車沖程的影響相對要大,是影響倒車沖程的最重要因素。
5)計算結果顯示,在整個倒車沖程中,制動沖程占據(jù)主要部分,換向沖程占據(jù)次要部分,但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