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城市公廁改造史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視角下的城市公廁空間構造與身體
——以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城市公廁改造史為例

2019-01-18 10:11:15
天府新論 2019年5期

黃 圣

一、引 言

不同文化的人們可能擁有不盡相同的如廁方式以及各具特色地對排泄物的管控和處置方式。中國幅員遼闊,廁所構造以及與之相關的如廁行為方式和文化形態自然也是多種多樣。將其放置在歷史脈絡中來觀察,我國的廁所空間構造和對糞便的認知也隨著時代在改變。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社區公廁空間中,物質條件以及衛生觀念落后,當時的廁所條件簡陋;改革開放之后,物質水平提高,廁所內部構造中隔板、獨立式蹲便器與下水道排污系統開始被引入;家庭獨立衛浴的誕生使得社區公廁開始衰落,固定的社區公廁服務半徑無法全面覆蓋高人流量地區的人口,移動公廁的落地緩解了高人流量地區的如廁擁堵壓力。部分人群似乎又被新技術的優勢、距離的便捷性吸引,主動從社區廁所向社區外移動。移動公廁也改變了公廁使用者的選擇邊界。同時,它將社區的身體融入到了社區外的身體之中;20世紀90年代末,為與國際文明接軌,國內掀起了“廁所革命”運動,“第三衛生間”作為一種對非正常身體的人文關懷被開辟出來;在數字信息時代下,現代移動公廁在以往純物質性構造的空間中融入了信息技術。公廁物理空間的邊界通過技術實現了擴展和延伸,公廁空間成為虛擬與現實空間重疊的“多維空間”體系,身體實現了在物質與信息多維空間中的同時在場。

人們對于公廁中糞便的認知與態度也在這一空間構造的歷史變遷中折射出來。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公共廁所空間內部構造的變遷與身體的關系是怎樣的,人們對于身體的看法經歷了什么轉變?在這種轉變背后,主流話語如何在空間構造中改變人們對排泄物社會角色的認知?

二、公廁空間構造變遷對身體及隱私的關注

每個時期的公共廁所內部構造是基于當時的技術條件、物質水平、特定社會文化觀念的影響修建的。對于每個時代的公廁內部構造的分析,折射出對身體本身以及相互間的認識的時代特點與社會印記。

(一)集體主義下的生活共存——不被關注的均質化身體

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物質條件以及衛生觀念的落后,當時的廁所條件簡陋,露天設置,環境衛生狀況極差。城市社區公廁基本是無隔擋的集體公共廁所模式,幾堵圍墻,一排蹲坑,臭氣熏天。胡同巷子的人家共用一個廁所是常事,冬天灌風,夏天臭味彌漫,附近居民戲稱通往廁所之路為“尿尿路”。從一些拍攝于20世紀60年代的公廁老照片可以看到,公廁門是用一排石板圍成的,公廁的屋頂則用瓦片和木頭做成,有些瓦片已經脫落,裸露出木頭來。

在這時的公廁中,空間構造沒有隔板的使用。人們之間的如廁行為完全暴露在身處同一空間的人面前,而且墻壁上往往在建造時也會刻意預留出磚頭的空隙作為通風透氣的窗口。這種“暴露”的展示背后是集體主義時代主流話語對于身體的處理方式。在改革開放前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倡導的集體主義使得個人的獨特性被淹沒在人群之中。身體間的差異化被忽視,此時社會中的身體就如麻袋中的土豆,一個個彼此并列、毫無差別。特別即代表異類,因此,社會主流話語中的集體主義是一種均質化的身體控制。身體的無差異化,帶來的是無須關注的目光。遮擋在公廁中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二)20世紀80年代水沖化糞公廁對身體的關注——隱私需求使隔板引入

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開放,人口增加,“如廁難”的呼聲較高。此外,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海外觀光客蜂擁而至,生活在現代都市或工業化社會的游客來到仍舊是農業國家的中國,對于我們的公共廁所構造原始、衛生狀況差、服務設施落后表示了不滿。西方來華人士以及相關媒體對于中國的“廁所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城市廁所屢屢成為外國記者的題材。據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批評過中國城市廁所問題的國內外新聞機構有幾百家,相關報道文章數以萬計。這些國外媒體、游客的批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中國廁所的改良。

全國各地開始了對于城鎮旱廁的改造,如我國福州市開始學習外地建廁技術和經驗。之后,在五一路主干道邊臺江區安平里居民密集的地段,建了福州首座水沖化糞兩層公共廁所。

新的公廁外墻被水泥涂抹并粉刷,地板也用平整的水泥地取代了坑洼的泥土地,這樣做也是出于方便清潔的考慮。以往的墻面凹凸不平,泥土和細菌混合極難清理。此外,獨立式便器和廁位隔擋開始廣泛應用。

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商業化導致的自利思維在社會蔓延,個人主義逐漸顯露。我們開始脫離原來的集體化觀念,將目光逐漸轉移至自身,個人從集體中凸現出來。因此,我們開始關注身體并發現彼此的不同。尷尬和羞恥感在公共廁所這一空間蔓延。即使是在同一社區中面對的人群多是街坊鄰居,我們也開始要求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身體不被“暴露”成為我們的一種安全感,隔板在公共廁所空間開始出現。而蹲坑也由原來的溝槽式蹲坑向獨立式蹲坑發展,配合隔板一起成了20世紀80~90年代的公廁空間的基本構造。因此,當我們走進20世紀80年代的社區公共廁所時,看到的是一間間彼此隔絕開來的獨立空間,還有帶沖水功能的獨立式便器取代了曾經的連接著蓄糞池的溝槽式蹲坑。

身體連接的消失,人際交往的阻斷,隨之而來的是陌生身體之間的沉默:沉默是用來保障個人隱私的一種方式。在公共廁所中,人們開始認為不讓陌生人對自己說話是一種權利,認為陌生人對自己說話是一種冒犯。對個人隱私的關注開始產生。熟人間的“坦誠相見”在陌生人間變得“羞于啟齒”。對于這種人為的隔絕,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這一內部空間構造的變化,對于使用人群的身體關系以及自我認知有何改變?

獨立式的便器帶來自我的孤立空間。外人無法侵擾,攝像頭無法進入的地帶,個人可以做任何行為。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也不再起任何作用,身體恢復到了本我的、被孤立的狀態。類似于火車車廂中坐在第一等級包廂中的乘客,在這一封閉空間中意味著交談的終結,他們的身體從其他車廂的身體中被孤立出來。自由、安靜、孤立,這些身體對空間的感受既適用于火車車廂也適用于公共廁所。

(三)20世紀90年代移動公廁——個人主義下身體的移動與完全隔絕

20世紀90年代,家庭衛浴發展起來,這種家庭式的廁所構造往往與20世紀80年代的公共廁所呈現出很大不同。西式的沖水馬桶對于內地的居民來說,在如廁習慣上的沖突,使得馬桶遲遲無法大規模在內地普及。內地城鎮居民還是習慣沖水蹲廁。但是,在家中的廁所空間中,與淋浴間合并在一起,成為衛浴間。這種方式,使得家庭廁所既能洗漱、洗澡也能如廁。以前必須到家外的社區公廁解決需求,現在變成了在自家也能完成。

到1995年,社區公廁的身份就開始顯得略為尷尬。雖然大小社區中公廁的使用人數日益下降,而在都市人流量大的繁華鬧市、商業中心、人流密度高的地段,公共廁所數量還是顯得不足,移動廁所的誕生緩解了這一尷尬。

社區的公廁漸漸失去了往日擁擠的景象,到了后來,社區公廁已經沒有多少本社區的居民在使用,它們僅僅成為行人借以解決生理需要的場所。因此,傳統的社區公廁其物資特性從以前的水泥材質向塑膠材質轉化。同時,以往的社區公廁與地下的蓄糞池或者排污處理管道,就像樹的枝干與樹根形成一種完整的連接系統,社區公廁被牢牢束縛在固定地點。移動公廁則擁有自己的獨特糞便處理系統,在箱體內進行糞便搜集并被抽吸出來集中送至處理廠或進行能源利用。重量的減輕、與地下排污系統的合二為一賦予了移動公廁“可移動”的能力。位置的移動讓公廁從社區來到了人流量大的公共地區。

移動廁所對當時的城市市民來說是件新鮮事,單體式蹲位,隱私空間更好,沒有那么大異味。這種用牢固耐用的塑膠型材料建成的立體包廂式獨立公廁,能夠隨拆隨建,建造的成本與效率比建一座鋼筋水泥式的公廁建筑劃算,既節約了經濟成本也節約了時間成本。移動公廁的產生對于城市公共廁所空間分布網絡進行了重構。

(四)被隱匿的痛苦——“廁所革命”中第三衛生間被引入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有有識之士大力主張在中國推進一場“廁所革命”。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公共媒體上首次出現了“廁所革命的討論”。伴隨1998年北京市舉辦第四屆婦女大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等,為了營造良好氛圍、保證活動順利開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多次各類討論活動。其中,城市公共廁所問題事實上成了對市政當局最具壓力的考驗(1)周星,周超:《 “廁所革命”在中國的緣起、現狀與言說》,《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

我國的城市公廁面臨設施陳舊簡陋、男女廁位比例不合理、缺少“第三衛生間”和無障礙設施等問題的困擾。在住建部公廁配置標準中,對于公共廁所無障礙設施設計獨辟專章進行了規定。隨后在全國范圍的公廁改建中,第三衛生間作為專門的功能分區被開辟了出來,這些新的設施是社會發展中公廁已不能滿足文明發展進步的需要做出的必要調整,直到近幾年為止,我國新建的公廁基本都設置了“第三衛生間”(2)“第三衛生間”可以簡單理解為“家庭衛生間”,不同性別的家庭成員共同外出,其中一人的行動無法自理,就會遭遇如廁尷尬。“第三衛生間”就是為了解決一部分特殊對象如廁不便的問題,主要是指女兒協助老父親、兒子協助老母親、母親協助小男孩、父親協助小女孩等情況。引入馬桶,在馬桶旁安裝不銹鋼扶手、安全警報器,墻邊配置嬰兒護理臺,供老人、殘障人士、攜帶嬰幼兒者使用。。

如今,我們在城市中的公共廁所基本可以看到這樣的內部構造:在城市公廁設計中,分為四個主要的功能區。男廁設置了三個蹲廁,四個掛壁式小便器,還有專門的洗手臺;女廁有四個蹲位,三個洗手臺,方便女性如廁者洗漱和整理妝容。另外,設置了第三衛生間,里面配備了馬桶、安全警報器、嬰兒隔板、洗手臺等設施。第四個功能區是保潔員的管理室,放置各種清潔工具以及供保潔員休息和用餐。這一空間構造成了現今城市公共廁所的基本模式。彼此間的差別不大。

在現今的公廁空間構造中,有兩點變化最為引人注目。第一是“第三衛生間”的設立;第二是在男女公廁中,馬桶和掛壁式小便器的引入。這些新的空間設施對于城市居民的態度與認知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點變化:

1.對于舒適的追求導致身體刺激度的降低

現代公廁的改造中,除了隔板和立式小便器的引入,如何舒適的排便也成為追求的目標之一。就像汽車的坐墊從馬車的僵硬材質向柔軟的彈簧坐墊進化,以減輕路程的顛簸,旅客也比較能夠忍受較快的速度。(3)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22-126頁。舒適的狀態,讓身體處于放松狀態。

公廁中馬桶的引入也是現代對舒適感追求的表現之一。順利排便成了私人活動——迥異于以往的習慣。當時的人們在沒有隔板的蹲坑間談天說笑。現在的公共廁所里洗手臺、馬桶與隔板一應俱全,人們安靜地處在自己的私密空間中,想想事情,也許還玩手機或發呆,完全放松不受干擾。身體經由一系列精細化的發明降低了對外界的刺激度和感受度。孤立放松的狀態使身體知覺陷入遲鈍。我們對于周圍事物的關注轉而向內,這種內心的知覺鈍化導致了身體間的冷漠。

2.疼痛的身體展示及意義的反轉

隨著經濟發展、傳統道德文明面臨挑戰,個人主義在社會蔓延,社會人群間變得越來越冷漠。在公廁構造中對于舒適感的追求,一方面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另一方面則造成了感官的遲鈍,讓身體與環境的關系變得更加被動。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指出,如果說有一個空間是可以動員文明的力量來對抗支配的話,那么,這個空間必然存在于任何人都想要避免的東西上面:疼痛。理查德·桑內特借哲學家斯卡里(Elaine Scarry)《疼痛的身體》(4)Elaine Scarry,The Body in Pain: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Worl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61.一書中表達的觀點指出,在多元文化城市中潛在的市民問題里面,有一個問題具有道德難度,那就是要對他者產生同情。想要如此,就必須要有一個地方,人們可以在那里感受到疼痛以及疼痛的來源。疼痛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疼痛使自我失去方向感,也讓自我不完整,并打斷了欲望的連貫性。能夠感受他人疼痛的身體才能算是市民的身體(5)理查德·桑內特:《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503頁。。

第三衛生間的空間開辟,是作為一種人文關懷的舉措。主流話語將疼痛作為身體的展示,借以喚起同情。社會人群借由這些方式來運作權力,這是一種借由排除來進行壓抑的語言。公廁中不健康的身體被作為不同的身體,遵循不同的如廁習慣,因此,我們認為這是為不同身體提供的特殊空間。身體在這一空間中被劃分為兩類,即“健康身體”與“非健康身體”。這對非健康身體既是一種尊重,也是對殘疾、病痛的隱卻,避免引起正常身體的恐懼。

那些疼痛的非健康身體通過這一新空間的開辟被迫進行裁決,被我們排除在“正常”的市民身體之外。這種身體政治的話語源頭來自現代身體間的麻木與疏離導致的冷漠。同時,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一直延續到對于社會其他身體的區分。身體的連接嘗試與身體政治的區分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現代身體的斷裂在公共廁所這一空間中被側面折射出來。一種人文關懷的意義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發生了反轉。

(五)身體對空間感受的被重視——現代公廁是環境與技術融合的藝術

現在的城市公廁,在建筑規劃時便力求做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外形的建筑風格與該地理位置的整體風格完美融合。以福州花海公園為例,我們可以在南江濱西大道的主干道人行路旁,看見這樣一座移動式公廁。它是用玻璃拼接而成,頂部是三角形的房頂,正面是用旅游宣傳海報玻璃作為宣傳欄。從遠處望去就好似一座都市陽光花房一般。這與公廁后面的花海公園的生態景觀形成呼應,同時,在公路主干道上也不至于顯得突兀。

走進花海公園內部,在森林花海之中還點綴了9座公園公廁。它們分別以數字編號,外觀風格又與公路邊的公廁有所不同。用大理石磚鋪砌的墻體,在色調上和周圍的森林形成視覺的協調。掩映在樹林中的“石頭屋”,走進一看是一座現代化的公廁。頂部用新型的金屬材料制成,堅固耐用;預留出的通風口,保證了公廁的空氣暢通。

空間構造的藝術使人們對于公共廁所的印象產生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公廁,那種味道和視覺的刺激已經不復存在。人們如廁的衛生環境在不斷改善,身體對公廁空間的感受逐漸得到重視。城市街道的公廁不再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三、公廁空間對社會關系的改造

公共廁所作為一種空間實體,對于穿梭其中的身體間的社會互動關系產生了形塑的作用,因此,公共廁所也是一種媒介。它既連接了身體也對身體間的互動產生影響。隨著公廁在空間構造、城市地理分布方面的歷史變遷,導致作為城市設施的公共廁所自身媒介功能發生改變。

(一)社區公廁——另類的社交場所

在傳統的社區公廁中,一個社區中少至幾十人多至上百人都依賴于一座公共廁所。公共廁所作為基礎設施,服務人口密度極大,因此,早晨、睡前上廁所經常需要排隊。在無聊的等待過程中,鄰里之間借此相互寒暄打發時間。人際交往也在這個空間中產生。有建筑師形容,當時的公廁空間成了集體生活的一個象征,以簡約和功能主義作為設計主調。集體主義時代,個人淹沒在社會集體之中,這在一種基于熟人社會的公廁使用中被體現出來。彼此之間的身體距離較近,連接緊密。這時候的公共廁所充當起了社交場所的功能。大家在如廁時會彼此交談,無論是天下大事還是鄰里趣聞。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雖然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存在過,但是這種類似“社交沙龍”的廁所空間,卻也是那個年代的一種獨特的“公共領域”。

(二)作為區隔的隔板——公廁的社交功能消失

20世紀80年代隔板引入之后,彼此連接的身體被區隔了,讓他們無法連接。以往的社交關系被打破,公廁作為另類社交場所的功能消失了(類似于火車的等級車廂)。對于權力話語來說,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就蕩然無存。

除了被孤立身體之外,一些邊緣群體對于隱秘空間的再利用卻開拓了公廁媒介功能的另一種可能。隨著西方思潮的引入,被禁錮思想的解放,使得中國社會的同性戀群體也在社會角落開始活動,作為社會特殊群體在這一空間中的社交關系也被重新形塑。一是因為隔板引入帶來的安全保密性,二是因為性別的單一性提供了極大的吸引力,所謂“釣直男”的戲碼也在這個空間中發生。矛盾之處在于,隔板的引入也在某種程度上將連接的身體打斷,權力再一次通過監視的技術對這個亞群體的生存空間進行監管和擠壓。但是,邊緣人群對于城市公廁的空間改造與再利用突破了原先空間設計者的構想,他們也在這一空間中運用自己的方式破壞重組著空間的構造與互動關系。他們在隔板上以開洞的方式打通彼此隔絕的空間,尋求一種身體和視線的連接。

對于公共廁所的歷史變遷,它背后所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化觀念、技術發展等層面豐富而多維。無論是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變,還是不同身體之間的沖突被激化、知覺的冷漠產生,平常不被察覺的社會問題亦無所遁形。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城市設施的公共廁所也是一種媒介,無論是內部空間構造、設施引入、公廁移動性產生、數字信息技術介入、自身角色功能轉換等,公共廁所自身也成了媒介的手段,影響了城市身體的連結與交往互動的再形塑。早期的旱廁一般是在農村、社區里面,人們之間彼此熟識。現在的公廁,一般都是陌生人的集聚。同時,隨著物質條件進步,家庭內部擁有了獨立的衛生設備,個人在社區公廁的退場,體現了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以前的公廁是以熟人為關系網絡的社交中心,現在的公廁則成了陌生人的集散地。

四、公廁空間改造中糞便的“被隱匿”

公廁在每個時代的不同階段都扮演著不同的歷史角色,對作為人身體的一種延續——糞便的態度,人們經歷了由利用到恐懼的轉變。對糞便的歷史角色轉變過程作考察,我們會發現這與時代背景、文化觀念存在密切聯系。主流話語利用公廁空間的構造改變著人們對于排泄物的認知與態度。

(一)農耕文化下的一種生產原料

對于糞便的歷史角色的談論需要我們回到傳統社區公廁的內部空間構造上去。20世紀80年代前的公廁幾乎是旱廁,當走進那個年代社區公共廁所的內部,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景象:用磚頭砌起來的墻面,有些會在表面涂上水泥。在廁所地面下方是用人工挖鑿而出的一個巨大蓄糞池。蓄糞池與男女公廁共通。在蓄糞池之上是一排連續的沒有任何阻隔的蹲廁坑位,蓄糞池利用斜坡的物理重力原理使糞便直接通過坑道落入蓄糞池內。我們會提出疑問,為什么當時的公廁會在地下修建巨大的蓄糞池,把排泄物搜集起來而不將糞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清理掉?

1.帶有原罪的糞便成為生產原料

對于古羅馬時期的文化觀念來說,人類糞便作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延續,帶著人的身體的邪惡和原罪。對于身體的理解延伸到了對于人體排泄物本身。就像法國學者拉波特在《屎的歷史》中提到的一句話“金錢沒有銅臭味”。羅馬皇帝韋斯巴鄉對尿征稅,他的兒子提圖斯有異議,皇帝將稅金拿去讓他聞,問可有臭味,提圖斯答曰沒有,但卻說其來處無可否認。金錢進了國家的金庫,便洗去銅臭。

純潔的權力可以洗凈金錢的惡臭。羅馬時代,商人、妓女等職業的人雙手沾滿污穢,從哪里犯錯就從哪里付出代價。對于他們的糞便,人們將對其收稅。只有上繳稅金才能洗清自己以及排泄出的糞便的罪惡。發出臭味的金子將在純潔權力的場所(此處指羅馬帝國)得到凈化。這是意義與感官的結合。

將這一觀點放在我國傳統社會同樣成立。那時認為連續不斷地耕種會導致土壤的營養流失,無機化肥還沒有產生,得施以有機肥料。因此,我們往往能看到在清晨時分,拉糞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把各個社區公廁的糞便運送至郊外農村的情景。糞便的暴露和搜集利用是基于經濟因素的考量,那時的糞便獲得了自身的經濟價值,因此,糞便不再是骯臟惡臭的污物。糞便的角色在此處由人體帶有原罪的排泄物轉變為一種經濟生產原料。

2.作為城鄉二元對立關系的區分語言

傳統公共廁所的功能是生產型的,它將城市里市民的糞便“生產”出來并轉移服務于農業。這對城市來說是清潔排泄物的絕好去處。對于城市來說是污物的糞便被作為生產性原料流通至農村地區。然后,農民運用這些糞便生產出食物并用土地稅收的方式回流至城市。糞便在此轉化為金錢,金錢與糞便具有同一性。但是,城鄉二元對立的關系也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來。在城鄉的關系上,糞便的經濟角色也是一種區分的語言。富人與窮人、城市人與農村人,這種關系的區分是基于對糞便的態度與行為的體現。

3.處于造物等級階梯的最頂端——人類糞便

對于糞便的處理來自傳統農業文明耕作觀念的影響。將人的糞便作為農村地區的肥料,這一傳統做法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被重新利用,但是我們往往忽略并遺忘了曾經相同的做法,認為現時代的做法是新創的。文明的曖昧屬性決定了文明可以在不同時代復現。人類對于糞便的經驗也是復現的。拉波特甚至指出將糞便放在社會意義上來看待,歷史中的人類中心論便凸顯了出來,把糞便作為屬于自己的東西來喜愛。糞便也是高居在造物等級階梯的最頂端(6)多米尼克·拉波特:《屎的歷史》,周莽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34頁。。人們提出問題的同時重視在其中重復這一種激進的人類中心論,甚至達到了雙重矛盾,“俗世的剩余物”輪番或同時被看作斥責和羞辱的對象,或者被看作“值得張揚的東西”。

(二)現代主流話語中應被隱匿并清除的一種城市污染物

隨著農藥和無機化肥的研發與大規模使用,以往對于糞便作為農業肥料的需求被取代了。因此,對于糞便的處理不再是由城市向郊外農村的轉移。蓄糞池失去了它的作用。如何處理一座城市每天產生的大量糞便,成為城市管理中令人頭疼的問題。

1.由“暴露”到被“隱匿”

20世紀70年代,中國愛衛會組織開展“兩管五改”活動,清理整治環境,建廁所、管糞便、除四害,突出對人畜糞便的管理。如今,我們對排泄物的政策反映的是關于一種壓抑進程的緩慢確立。該政策體現了對糞便的一種馴化,將其客體化,使其處在正確的位置上。同時,一個純潔語言的運動也開始了。國家作為公權力,成為純潔的化身。“文明進步”、“環境衛生”之類的主流話語將糞便的角色由生產原料變為一文不值的城市空間污染物,糞便成了一種談論的禁忌。

這一進程的啟動,使國家公權力逐漸將糞便打入私領域,城市與郊區農業生產的聯系被剪斷。拉波特在詞源上對于“廁所”一詞進行追溯,指出16世紀的法國權力話語欲通過一種話語的建構,將廁所空間的私與公對立起來,將糞便私人化、自己的糞便自己處理。現代家庭廁所的建立,使被打入私領域的糞便進一步被個體化,歸屬其主人。這一進程對應的正是現代社會的個體意識。“對于污物的政策繼而在主體與自己身體的關系中印上某種東西 ”。對于糞便的私人化處理,導致了主體與自己身體關系的變化,它或者正預示著笛卡爾式的關于自我的意識形態。這也符合現今趨勢——個人主義思想的興盛。

同時,隨著現代對于視覺的重視,其他身體感官逐漸讓步。孔狄亞克說,在人的感官中,嗅覺是最后一位,因此,視覺比味覺更重要,體現在現今社會便是城市的視覺感官比味覺感官更重要。糞便以脫離感官為標志,代表了健康、潔凈。糞便惡臭與疾病聯系起來。美好的東西沒有氣味,對于糞便的態度轉向“隱匿”。以往的蓄糞池中排泄物的暴露,是城市空間不潔的表現,得讓糞便隱匿起來。對于如何讓這些污物在私領域中得到隱藏與消失,成為現代公廁空間構造的一個技術性問題。現代城市公共廁所的地下空間構造開始由開放暴露的蓄糞池往下水排放管道系統發展。

2.循環移動使糞便變得“清潔”

1628年,英國生理學家和胚胎學家威廉·哈維發表了《心血運動論》,開始改變人們對于身體與城市空間的看法。哈維發現血液循環的規律,并指出身體內血液的流動可以將體內的廢物和有害物質排出身體。就像人需要呼吸空氣一樣。哈維的發現同樣改變了人們對都市環境方面的看法與規劃。身體在城市中快速循環移動的現象被凸顯出來。繼續哈維的這一影響,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上,城市規劃師希望道路作為城市的“動脈”與“靜脈”將人與車輛快速移動至目的地,能否快速移動成了道路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7)理查德·桑內特:《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第429頁。。公路上身體的移動與廁所之中糞便和尿液的流動性質相同。靜止則代表腐壞。因此,怎樣使糞便被迅速地清除移走,在空間構造上體現為將糞便排入城市的下水排放系統再流動至污物處理系統,在城市的地下進行自我的循環與清理。城市空間由此獲得了潔凈。

五、結 語

對于公共廁所的歷史變遷,它背后所涉及的社會歷史、文化觀念、技術發展等層面豐富而多維。現在的公廁成了陌生人的集散地。異質化身體在這一空間中相遇,從公廁中獨立空間的開辟,避免陌生人的尷尬和交談,異質化的身體需要自身的私密空間,這符合現代城市的社會互動特征。但空間的隱匿也為潛在的危險(比如犯罪等)提供了生存的縫隙。《鐵道之旅》中談及的1860年發生在火車包廂中的法國普安索謀殺案、1864年英格蘭布里格斯謀殺案都引起了公眾對于隔絕空間的恐懼情緒。對于鄰近未知空間內部的恐懼也存在于公共廁所的隔間之中,對于隔壁那一未知空間、犯罪可能滲透進去的設備產生的恐懼,作為一種安全感的缺失,對恐懼的想象如幽靈一般在如廁者內心揮之不去。身體之間的感知由以往的連接轉變為了陌生麻木與互相猜疑。監視便獲得了名正言順的理由,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權利的眼睛時刻睜開著。

除了公廁的空間構造造成身體在該空間內的社會互動轉變之外,公廁的社會角色也在隨著時代而變化。在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之前的這段時間,國家的社會物資發展水平極為有限,每家每戶獨立廁所的條件還無法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因此,城鎮公共廁所作為一個社區的基礎生活設施分布在各社區樓層的盡頭,或是緊靠民房專門修筑獨棟公廁;到了20世紀90年代,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得到確立。物資經濟條件進一步發展,使大部分家庭擁有了獨立衛浴的條件。社區公廁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移動公廁在城市高人流量地區的登場。它們的地理分布邏輯是依據城市人流量來考量的。因此,此時的移動公廁往往作為城市如廁壓力的一種緩解性的配套功能空間;將公共廁所放在體現一個城市文明宜居的高度來看待,是現代公廁觀念的一次巨大飛躍。因此,為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如今城市公廁越建越多。不僅造型美觀,與周邊的環境形成整體互動,而且功能實用,這從很多新技術細節中體現出來。公共廁所開始成為一座城市的形象名片。因此,公廁角色也由城市生活基礎設施實現了向城市形象展示等全方位角色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99人体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噜噜噜综合亚洲|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欧美日韩资源|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18|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欧美精品1区2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www.99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找国产毛片看| 高清色本在线www|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成人二区|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a亚洲视频|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伊人色天堂|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青青青草国产| 精品福利国产|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成人综合网| 香蕉网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四虎成人精品|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第一色|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熟女视频91|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色综合日本|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www网站|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