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瑞芳
(天水市水土保持局,甘肅 天水 741000)
天水古稱秦州,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東與陜西省寶雞市交界,西與定西市接壤,南與隴南市相銜,北與平涼市毗鄰,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區域內風景秀麗,氣候溫和,素有“甘肅小江南”之稱,大地灣遺址、麥積山石窟、秦州八景享譽世界。地理位置優越,既是古代軍事要塞,也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重鎮和甘肅省東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現轄武山、甘谷、秦安、張川、清水五縣及秦州、麥積兩區共113個鄉鎮,總人口3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6萬人,有勞動力103萬人。
天水市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總土地面積14 227.7 km2。全市水土流失面積9 642.3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7.77%,平均土壤侵蝕模數5 213 t/(km2·a),年土壤侵蝕總量達5 026.53萬t。干旱、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天水市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并伴有重力侵蝕。水力侵蝕主要以面蝕和溝蝕為主,其中面蝕分布廣泛,部分地區存在溝蝕。面蝕主要發生在梁峁頂和梁峁坡的坡耕地上,溝蝕主要發生在溝道、懸崖立壁及溝頭部位,重力侵蝕以崩塌、滑坡、瀉溜、塌陷為主,主要發生在溝邊、陡坎。人為水土流失主要由基礎設施建設、采礦及人工墾荒等活動造成。
天水市水土流失的主要特點:一是水土流失量大面廣;二是人為水土流失嚴重;三是突發性強,在遭遇強降雨時,易造成突發性的山洪和泥石流災害。
(1)注重綜合治理,增強發展后勁。近40年來,天水市廣泛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區工程、渭河流域水土保持專項治理工程(國債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一大批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加快了全市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極大地推動了天水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在項目實施中,積極探索和發展了“梯田+水窖+果園”“梯田+地膜+種植”“梯田+種草+養殖”“梯田+中藥材”“梯田+馬鈴薯”“梯田+日光溫室”等高效旱作農業種植模式,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產業開發為重點,培育、發展、壯大了一大批具有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區域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為發展高效流域經濟和群眾脫貧建立了良好的平臺。創建了清水縣蒲魏梁、秦州區朱家山、甘谷縣西小河流域等一批治理有規模、產業有特色、發展有后勁的精品示范工程,走出了一條整流域治理、整片帶開發、多措施配套、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脫貧之路,為農民富裕、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 777.5 km2,治理度達70.29%。
(2)強化預防監督,加大監管力度。十八大以來,天水市認真貫徹新時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轉變工作思路,積極主動作為,全面履行水土保持工作職責,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總體要求,強化預防監督管理,大力推進水土保持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實施“一口受理、統一答復、過程督辦、進展告知”,建立審批時限預警機制,在天水政務服務網等網站全面公開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相關信息,進一步嚴格了水土保持方案審查。截至2018年10月,全市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173個,其中市級審批45個、縣區級128個。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市、縣實行依法履職逐級督查制度,市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做到部批、省批項目檢查全覆蓋,各縣區做到對轄區內生產建設項目現場檢查全覆蓋。2018年開展監督執法612次,下發整改法律文書451份。通過嚴格的執法檢查,落實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有效地控制了人為水土流失。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為我們進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今后一段時間,天水市要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切實轉變到監管上來,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緊緊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在實施好以小流域(或片區)綜合治理為主的水土保持國家重點工程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天水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模式,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高全民水保意識,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建設美麗新天水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近40年來,天水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1999—2010年實施的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區工程,為黃土高原地區乃至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樹立了樣板,項目建設在水土流失防治、組織管理、機制創新、監測體系建設,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科研攻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天水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平。但隨著區域內治理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常規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難度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尚有2 800 km2左右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未得到有效治理,但這些區域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治理難度大;近年來實施的以小流域(或片區)綜合治理為主的水土保持國家重點工程,受投資規模、治理任務等因素制約,要集中連片選擇項目區比較難,且項目建設內容與當前項目區群眾需求有出入。
(2)人為水土流失問題仍較突出。重建設、輕管護,重開發建設、輕生態保護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部門、單位和個人,只顧眼前利益,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亂挖、濫砍、亂倒,破壞水土保持措施的現象時有發生。
(3)區域之間、措施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受自然地理條件、投資等因素的限制,區域之間、措施之間差距較大。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治理程度高,而一些交通條件差、地形破碎的區域,治理程度低。梯田措施實施面積大,而林草措施和溝道治理措施配套不夠,數量相對較少,坡面治理程度高,溝道措施較少。
(4)后續產業開發跟不上。區域內治理程度高,梯田實施占比高,但梯田等措施開發力度不夠,甚至在一些小范圍內出現了梯田、經果林撂荒現象,產業開發和綜合配套措施沒有跟進,制約著綜合治理效益的發揮。
(5)當前實施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與鄉村振興戰略及生態環境建設新要求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天水市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基本還停留在20世紀末的水平,而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些邊遠山區的群眾搬到了川區或城區周邊,對邊遠山區耕地耕種的能力與需求下降,而對新搬入區域生活環境的要求明顯提高,急需調整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開展村容村貌、美麗鄉村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需求。
(1)監管上強手段。緊緊圍繞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土保持監管。按照中央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要求,科學劃定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區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區域,認真落實和執行“三同時”制度,切實做好水土保持管控工作;進一步強化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依法落實監管責任;以懲治“未批先建”“未驗先投”等違法行為為重點,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做到查處一批、震懾一片、帶動全局。
(2)治理上補短板。堅持在治理中補短板。一是繼續穩妥地推進全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爭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10 km2,特別是要按計劃扎實有序地推進以小流域(或片區)綜合治理為主的水土保
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二是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項目區人民群眾的需求為中心,把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與垃圾處置、村莊人居環境改善、河道整治、產業開發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做好項目規劃、工程實施、資金使用和措施配置,力爭每年每縣(區)完成2條精品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同時加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創新投融資機制,形成相關部門各類項目良性互動、相融互促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格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協同推進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生態農業推廣、人居環境改善、產業開發,實現山青、水凈、村美、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