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雙重批判與他的“兩個轉變”——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中心

2019-01-18 13:26:14
天府新論 2019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現實國家

周 虹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以下簡稱《批判》)是馬克思“從社會舞臺退回書房”之后的第一部著作,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具有“路標”意義。傳統研究大都將《批判》置于馬克思的“兩個轉變”(即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和從激進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語境中進行考察。近年來有學者對“兩個轉變”說提出了質疑。有學者提出,馬克思經歷的是“從國家到市民社會的轉變”[注]韓立新:《從國家到市民社會:馬克思思想的重要轉變——以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研究中心》,《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還有學者認為,應該用馬克思對“人的現實狀況及其社會發展”的思考來代替“兩個轉變”的解釋[注]聶錦芳:《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頁。。聯系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在《批判》等早期文本中,馬克思對“人的現實狀況”的理解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起初他將國家視為現實的領域,是現實的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173頁。。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認識到,政治領域是“非現實的普遍性”,與之相分離并作為其基礎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的“最直接的現實”。但在這個“現實”即市民社會中,人喪失了自身固有的“社會力量”而淪為“不真實的現象”[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173頁。。對市民社會這種異化狀況的批判構成了馬克思探尋人類解放路徑的起點。由此可見,馬克思對“人的現實狀況及其發展”的思考過程,同時也是他的批判重心從國家轉向市民社會的過程。因此,上述學者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都認為馬克思早期經歷的是從對國家的批判到對市民社會的批判的轉變。這一觀點與“兩個轉變”說中的馬克思從激進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是契合的,因為批判方向從國家向市民社會的轉變必然會導向以消滅市民社會私有制原則為根本目標的共產主義。但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忽略了馬克思政治立場的轉變是有前提的,這就是馬克思通過批判黑格爾思辨唯心體系而實現的哲學世界觀的轉變。正是這一轉變,讓馬克思從理性國家觀和自我意識哲學中掙脫出來,站到了認為“觀念應當從現實的差別中產生”[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頁,第11頁,第10頁。的唯物主義立場上,而對“現實的差別”的批判分析最終讓他“發現”了作為國家的物質基礎的市民社會并提出了消滅市民社會私有制原則的要求,從而實現了政治立場的轉變。如果說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轉變是發現現實而非觀念才是真正的主體,從而初步確立了研究應該從現實出發的唯物主義立場,那么,其政治立場的轉變就是通過對現實的深度分析和批判而實現的。因此,后一轉變必然以前一轉變為基礎。上述觀點需要通過對馬克思早期文本的細致研究而得到證明。本文就是對這一時期的關鍵文本《批判》的文本學研究。筆者的研究結論是,馬克思在《批判》中對黑格爾進行了哲學和政治的雙重批判,通過哲學批判馬克思確立了從現實出發的原則,初步實現了哲學世界觀的轉變;通過政治批判馬克思對現實的認識不斷深化,這為他最終實現政治立場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一、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唯心體系的哲學批判

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唯心體系的批判主要涉及《法哲學原理》 (以下簡稱《原理》)。我們將其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第一,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保守性。黑格爾在《原理》第262節中指出,現實的精神將家庭和市民社會設定為其自身發展的兩個環節,精神發展的目的就是從這兩個“有限性領域”向“自為的無限的現實的精神”(即理性國家)復歸。馬克思批評黑格爾是主謂顛倒。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會是“真正活動著的”主體,而不是受第三者(精神)規定的有限性存在。家庭和市民社會向國家的發展不是“另外的精神”推動的,而是由內在于“它們自己的精神”推動的,“家庭和市民社會使自身成為國家,它們是動力”[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頁,第11頁,第10頁。。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將本應是主語的市民社會和家庭顛倒為精神發展的謂語,為的是將它們發展的結果“設定”為特定的國家——這個國家不是家庭和市民社會自主發展形成的民主制國家,而是黑格爾為之辯護的專制的普魯士國家。這樣,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實關系就變成了“觀念的內在想象活動”,家庭和市民社會發展的結果“恰恰成為在現實中存在的那樣”(即家庭和市民社會發展的結果就是現實的普魯士國家)。[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頁,第11頁,第10頁。精神的發展和現實的發展在黑格爾的設定下得到了同一,現實的普魯士國家因而取得了合理性。但這個合理性不是普魯士國家本身的合理性,而是精神賦予它的外在合理性,因而是一種虛假的合理性。

黑格爾哲學的保守性還體現在,他將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納入精神發展的三段論公式,但他在現實中卻沒有找到推動這些要素發展的否定性(能動性)因素。所以,結果就成了這樣:在思想中,精神因為概念內在的否定性而不斷揚棄自身、得到發展,但這一發展對現實卻沒有絲毫觸動。這恰如馬克思后來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諷刺:“這一切都是在純粹思想的領域中發生的”[注]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3頁。。這個現實的否定性(能動性)因素,不是在黑格爾那里,而是在馬克思那里。這種否定只有等到馬克思從“觀念應從現實的差別中產生”進展到把現實“當作實踐去理解”之后,才本質性地凸現出來。實踐范疇的引入,為被黑格爾抽象地發展了的否定性(能動性)因素找到了現實載體,從而使現實地改變世界成為可能。馬克思在寫作《批判》時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思想深度,但從現實出發的唯物主義視角的獲得表明,他已將黑格爾的思辨唯心體系撕開了一個口子,這一裂口的不斷擴大最終將導致這一體系的坍塌。

第二,批判黑格爾虛構從觀念過渡到現實的橋梁。黑格爾在《原理》第269節中指出,觀念向自己的各種差別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的外化形成國家的各種不同權力及其職能和活動,這就是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過程。馬克思批評黑格爾只是將邏輯學的普遍規定套用在政治制度的現實發展過程上,并沒有證明邏輯學的規定是如何推導出現實的政治制度的。馬克思在這里提出的問題是:抽象的觀念和經驗現實如何實現同一?他的回答是,除非觀念是對現實自身的“特殊差別”的解釋,即對其本質的反映,否則二者的同一只是虛假的同一。[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頁。而要把握現實的本質,就要深入到對“現實的差別”的探求中去。馬克思將被黑格爾顛倒了的主語和謂語重新顛倒過來,認為經驗現實是主語,是真正發展變化的東西,而精神(觀念)則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反映現實的東西。“觀念應當從現實的差別中產生”,這是馬克思此次批判黑格爾思辨唯心體系的最大收獲。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思辨唯心體系的批判,體現出他對近代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路不同于黑格爾的解決思路。恩格斯曾指出:“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注]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7頁。這一問題在德國古典哲學之前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德國古典哲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將這個問題提升到了探討主客體關系的層次。康德率先從認識論角度提出主體與客體如何同一的問題。傳統認識論認為,主體通過對對象的經驗觀察來獲得符合對象的知識,從而將主客體的同一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但這使證明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成為一個難題。一方面,我們無法證明形成于我們意識中的關于對象的主觀知識必然符合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對象;另一方面,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知識是歸納得到的,只有或然性而沒有必然性。針對這個矛盾,康德轉換了角度,讓對象來符合主體的知識(即先天認識結構),從而使問題得到了“解決”。具體而言,康德首先證明認識主體關于對象的經驗知識是主體的先天認識結構(時空、范疇)參與建構的產物,通過主體先天認識結構的普遍必然性保證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其次,康德證明主體的認識對象也是主體的先天認識結構參與建構的產物,從而知識和對象都是認識主體通過同一套先天認識結構參與建構形成的,主體認識對象就是認識他“放置”于對象中的先天認識結構(主要是知性范疇)。康德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保證了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同一。黑格爾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繼承了康德的思路。他將康德哲學中只具有形式意義的主體(先天認識結構)改造成實體性的、能動的精神主體,這一主體內在的自我否定的本性推動它不斷向前發展,而自然界、人、社會歷史和精神生活都成了精神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外化。黑格爾正是通過精神的外化保證了主客體的統一。在他的體系中,主體和客體(實體)實際是一個東西,精神主體在認識客體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客體中認出它自身。

綜上所述,康德和黑格爾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路都是讓精神(主體)去統攝存在(客體),將主客體同一的基礎賭在主體(精神)身上。這個解決思路無疑是唯心主義的。如果說在康德的認識論中它還起到了高揚主體能動性的積極作用,那么,在黑格爾的哲學中,它就徹底淪為了可到處套用的邏輯學公式和為現存辯護的工具。正如哈貝馬斯所言,黑格爾的理性“取代了命運,并且知道,每一事件的本質意義早被預訂”,它很好地解決了“現代性自我確證的問題”,但付出了“貶低哲學的現實意義,弱化哲學的批判意義”的代價。[注]于爾根·哈貝馬斯:《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曹衛東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第49頁。這又是與黑格爾的哲學觀密切相關的。黑格爾認為,“哲學作為有關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現實結束其形成過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會出現”[注]黑格爾:《法哲學原理》,鄧安慶譯,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頁,第13頁。。因此,理論是對現實的一種事后的總結,哲學“不可能達到教導國家它應該如何存在,相反而只旨在教導,國家,這個倫理世界,應該如何認識”[注]黑格爾:《法哲學原理》,鄧安慶譯,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頁,第13頁。。黑格爾的這種哲學觀促使他去尋找現實國家的合理性并將其提升為規律,這是正確的。但他的思辨體系卻使他陷入幻覺,將規律抬高為絕對精神并使之凌駕于真正的現實之上。黑格爾正是通過絕對精神的必然性來保證現實的合理性,并將不能納入絕對精神發展公式的現實中的不合理處貶斥為偶然性的存在。

黑格爾的這種保守態度受到了馬克思的堅決批判。馬克思認為,現實本身具有“自己的精神”,不需要第三者(理論)再為它們規定“抽象的現實性、必然性”。相反,“觀念應當從現實的差別中產生”,而這個差別就是被黑格爾忽略的偶然性,即現實中的不合理性。由此可見,馬克思是從唯物主義的方向出發去思考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的,而這一唯物主義立場內在地具有批判性。具體而言,馬克思要求不是裁剪現實使其適應思想,而是要使現實主動趨向思想。這就需要通過對現實的批判分析提出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的思想,這一思想必然會在反映現實的本質邏輯的同時,對現實中不合理的狀況進行無情批判。這樣的思想一經掌握群眾就能夠成為物質力量,進而改變不合理的現實狀況,從而使新的現實在更高的層面趨向思想并符合思想。馬克思的解決方案不僅確立了從現實的差別中引出思想的唯物主義立場,而且引入了實踐范疇。[注]實踐范疇的引入,從而馬克思解決近代哲學基本問題方案最終完成,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現的。實踐打破了主體對客體的靜觀,使能動的主體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現實客體,從而使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到真正的同一。

二、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理論的政治批判

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體系的哲學批判確立了“從現實出發”的立場,從而初步實現了唯物主義轉向,而他對黑格爾國家理論的政治批判則通過對“現實”的不斷深入透視,為他政治立場的轉變奠定了基礎。馬克思理解的現實是現實的人及其存在,這無疑是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費爾巴哈正確地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注]費爾巴哈:《未來哲學原理》,洪謙譯,三聯書店出版社,1955年,第77頁。作為新哲學的出發點,但他忽略了人的存在的社會性維度,因而無法正確把握人的現實存在。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為,現實的人不是自然的人或精神的人,而是具有“社會特質”的人。在《批判》的王權部分,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的“社會特質”是其政治特質,而政治國家就是現實的 “人的社會特質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就是現實的領域。[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35頁,第82頁,第115頁。馬克思據此展開了對黑格爾設想的君主制國家的批判。他指出,在這樣的國家中,人民是被排斥于國家主權之外的:在王權部分,君主化身為“具有肉體形式的國家意識”,將人民排除在國家之外[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35頁,第82頁,第115頁。;在行政權部分,官僚等級成為高踞于人民之上的“知識等級”,國家事務成為官僚等級的“獨占”[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35頁,第82頁,第115頁。;在立法權部分,等級要素一方面成為“與政府相對立的人民的極端”,另一方面又成為“人民和政府之間的中項,或者是人民本身內部的對立面”。當它作為“人民的極端”時,它就成為“對實現‘普遍事務’來說是多余的”要素,當它作為“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中項”時,它通過“同‘國家的利益’妥協”而成為“王權的參與者”、“市民社會的有組織的政治對立面”。[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頁,第35頁,第82頁,第115頁。最終的結果是人民被徹底排除在國家和政府之外,失去了作為“國家職能和權利的承擔者”的“社會特質”,也就失去了現實性。

可見,馬克思此時致力于在政治領域為人民爭取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讓國家主權回歸人民。在隨后寫作《論猶太人問題》時,馬克思認識到,僅僅在政治上獲得權利是不夠的。政治解放的限度在于只是在政治領域使人們擺脫了限制而成為類存在物,但卻任由這些限制在市民社會領域繼續存在,因此,人在市民社會領域仍是不自由的。馬克思進一步認識到,市民社會而非政治領域才是人的“最直接的現實”存在,但這一領域又是異化的領域。只有讓社會從市民社會精神中解放出來,現實的人才能獲得自由,從而“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頁,第11頁,第12頁,第38-39頁。,這一目標只有通過“人的解放”而非“政治解放”才能實現。這一認識標志著馬克思已經轉向了共產主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到,從《批判》到《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對現實的理解發生了“從國家向市民社會”的轉向。傳統解釋將這一轉向歸結為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遭遇的“物質利益難題”和受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的“沖擊”雙重作用的結果。但正如有學者所言,將馬克思思想內在轉變的原因歸結為兩個外部因素,這有些表面化了[注]韓立新:《從國家到市民社會:馬克思思想的重要轉變——以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研究中心》,《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真正能勾連起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的解釋是,他對黑格爾國家理論的批判同時也是他的理論“探針”從現象層面的國家逐步深入基礎層面的市民社會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馬克思初步認識到作為“人的最直接的現實”的市民社會異質于國家的經濟規定性。正是這一認識構成了其思想轉變的內在契機,使他在閱讀《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后能迅速從對“副本”的批判轉向對“原本”的批判,最終實現政治立場的轉變。這一觀點正是本文接下來所要論證的。

在《批判》的開端,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思想進行了批評,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會使自身成為國家。它們是動力”[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頁,第11頁,第12頁,第38-39頁。的觀點。從上文的分析可知,馬克思的這一認識標志著他已初步實現哲學世界觀的轉變。但我們還需追問:此時馬克思所理解的使家庭和市民社會成為國家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在后文中,他給出了回答:“國家是從作為家庭的成員和市民社會的成員而存在的這種群體中產生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頁,第11頁,第12頁,第38-39頁。。如果這一表述不夠清晰,我們還可以引用他在王權部分的論述作進一步補充:在民主制國家中, “國家制度……被設定為人民自己的作品。國家制度在這里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頁,第11頁,第12頁,第38-39頁。。至此我們可以明了:馬克思此時關于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認識深深滲透著盧梭的影響。有學者甚至直接指出,馬克思此時是“通過盧梭的眼睛來閱讀黑格爾的”[注]麥卡錫:《馬克思與古人》,王文揚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50頁。。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人類曾經達到過這樣一種境地:在自然狀態下危及他們的生存的障礙之大,已經超過了每一個人為了在這種狀態下繼續生存所能運用的力量”,因此,人們通過締結契約產生國家,讓國家來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產”。[注]《盧梭全集》第4卷,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30-31頁。由此可推論,從市民社會和家庭中產生國家的最直接“動力”是實現每個社會成員的自我保存。但盧梭又指出,契約的締結是基于所有公民的共同意志,因為“雖說由于個人利益的沖突使社會的建立成為必須,但只有靠這些個人的利益達成一致,才使社會的建立成為可能”[注]《盧梭全集》第4卷,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盧梭此處的社會即指國家。學者鄧正來指出,社會在近代政治哲學家那里多指與自然狀態相對的政治社會或國家,而不是指與國家相對的實體社會。參見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因此,全體締約者的共同意志(即公意)才是國家產生和存在的真正合法性基礎,也就是馬克思所認為的使“市民社會和家庭自身成為國家”的最根本

“動力”。[注]國家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而形成,這才是馬克思在《批判》的開端所提出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真正意蘊。有學者將馬克思的這一論斷簡單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則的萌芽,這并不符合文本依據。

馬克思認為,這樣產生的國家就是“真正的民主制國家”。其主要特點有:第一,主權屬于全體人民;第二,人民制定國家制度和法律,“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人民的特定內容”[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頁,第41頁,第100頁,第93頁。;第三,民主制國家是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統一,“在民主制中,政治國家作為政治國家,作為國家制度,已經不再被認為是一個整體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頁,第41頁,第100頁,第93頁。。馬克思的意思是,在民主制國家中,政治領域不再作為彼岸之物與家庭和市民社會相對立,而是作為“類的東西”“回歸”到各個特殊領域,使家庭和市民社會成為普遍性的領域。馬克思根據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所設想的“真正的民主制國家”對黑格爾試圖為之辯護的專制的普魯士國家構成了有力的批判,但也暴露出他對市民社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的認識的不科學性,而這又與盧梭理論的缺陷有關。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社會是與自然狀態相對的政治社會(即國家),而非與國家相對的實體社會。盧梭并未對近代市民社會進行實證研究,因而無法從學理上說明近代市民社會區別于政治國家的內在規定性。[注]真正將理論透視鏡對準近代市民社會并從學理上清晰表述了其區別于政治國家的經濟自律性的是以斯密和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斯密用“看不見的手”比喻近代市民社會有不同于政治國家的經濟結構和客觀規律,李嘉圖則運用“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這一規定對市民社會進行“生理學”式的解剖,提煉出“資產階級社會(即市民社會——引者注)的內在聯系”。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日后成為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所批判性超越的邏輯階石。同時,盧梭細致考察了社會成員作為締約者所具有的“公民”和“臣民”的雙重政治身份,但卻沒有考察他們的私人身份和個人利益。而恰恰是獨立個體在追求個人私利中形成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賴的需求體系構成了近代市民社會的基礎。盧梭理論的缺陷也是此時馬克思認識上的缺陷。由于缺乏對市民社會的經濟自律性的認識,馬克思雖然得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正確結論,但在對“動力”的理解上依賴的是盧梭的“公意”說,遠未達及后來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深度。

這一狀況在《批判》的后期發生了轉變[注]據MEGA2編者考證,馬克思在寫作《批判》的過程中有過一次中斷,在中斷之后,《批判》的寫作從第XXIII頁開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趙玉蘭:《論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的認識——以MEGA2為基礎》,《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我們以這一中斷為界,將《批判》的寫作分為前期和后期。不少學者指出,在《批判》寫作的后期,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而這與馬克思在寫作中斷期間對現代國家的政治、歷史的研究密不可分,其研究成果是五卷本的《克羅茨納赫筆記》。參見趙玉蘭:《論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系的認識——以MEGA2為基礎》,《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張一兵:《青年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轉變與〈克羅茨納赫筆記〉》,《求是學刊》1999年第3期。。在立法權部分,馬克思借助在克羅茨納赫期間對現代國家的政治和歷史的研究成果初步確認了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他指出,法國大革命使市民社會等級成了在政治領域不起作用的私人等級,打破了中世紀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實體性統一,“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會的分離”[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頁,第41頁,第100頁,第93頁。。據此,馬克思批評黑格爾試圖使市民社會中的“各種共同體”(各種私人等級——引者注)直接成為政治立法等級的做法是向中世紀復歸,是想使“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不分離”[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頁,第41頁,第100頁,第93頁。。馬克思已經認識到,市民社會是由各私人等級組成的有層次的結構體。他的這個理解蘊含著階級思想的萌芽,因而比在《批判》的前期將市民社會看作近乎與國家同質的、由原子式的個人組成的混沌的“群體”的認識深刻得多。此時馬克思還沒有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但他仍敏銳地意識到,市民社會的私人等級差別實質上是利益差別,如果像黑格爾設想的那樣讓市民社會私人等級的代表直接獲得政治屬性并進入議會,那么,他們必然只會代表各自等級的利益,而不會代表整個社會的利益。黑格爾的這一設想實際上是將市民社會內部已出現的利益和階級分化通過國家法律固定下來,從而賦予這些差別一種虛假的政治普遍性和合理性。馬克思諷刺這樣形成的議會等級是“縮小的人民”,它使市民社會降格為“一個有完全確定人數的委員會”[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1頁,第101頁。。

更重要的是,馬克思認識到,如果將市民社會的等級差別直接變成政治差別,將會遺漏一個存在于市民社會之中但卻被排斥在所有等級之外的群體,這就是黑格爾稱之為“賤民”,而馬克思后來謂之無產階級的群體。恰恰是在對待這一群體的態度上,體現出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根本差異。黑格爾已經看到,市民社會一方面是“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是“束縛于這種勞動的階級的依附性和貧困化的愈益增長”。[注]黑格爾:《法哲學原理》,鄧安慶譯,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74頁。他將消除貧困視為“讓現代社會為之苦惱的一個主要問題”,但是他在其理論中卻沒有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滿意方案。他不贊成富人救濟窮人,認為這會損害窮人作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市民社會個體的尊嚴,但他也不贊同(通過增加勞動機會來)讓窮人通過勞動維持生計,因為這會加劇生產過剩,而近代社會的經濟問題正是產量過剩和消費不足導致的。黑格爾最終勉強想出來的辦法是讓市民社會通過殖民向外擴展,到不發達的地方回復到家庭原則并重建市民社會體系。但這一方案只能暫時解決宗主國國內的困境,長期看來不過是將貧富差距擴散到更多地方,根本無法解決貧困問題,再次暴露出黑格爾理論的保守性。貧困是市民社會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43-744頁。。因此,只有消滅市民社會的私有制原則亦即消滅市民社會才能根除貧困。但黑格爾的方案卻是讓市民社會在空間上不斷擴張,根本不觸動市民社會原則。這樣,市民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不但不會得到解決,反而會隨市民社會(資本)的對外擴張而擴散到更多地方。

與黑格爾相反,馬克思看到,“喪失財產的人們和直接勞動的即具體勞動的等級,與其說是市民社會中的一個等級,還不如說是市民社會各集團賴以安身和活動的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1頁,第101頁。。這說明他已經對這個他日后賦予解放使命的群體在市民社會中的地位和生活狀況有了初步認識。但由于馬克思此時還不具備對市民社會的科學認識,這一思想火花沒有立即成為進一步探究市民社會等級差別形成原因的契機。馬克思雖然認識到了市民社會內部存在等級差別,但他卻將包括等級在內的市民社會的規定都視為個人“可以重新拋棄掉的”“外在的規定”:個人“在市民社會中的其他一切規定……都表現為外在的規定……是同樣可以重新拋棄掉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1頁,第101頁。他的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對近代市民社會的“個人主義原則”的認識的基礎上的。這一原則規定,“個人的存在是最終目的;活動、勞動、內容等等都只是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1頁,第101頁。。手段自然是可以被拋棄的。具體到等級,馬克思認為,近代市民社會等級不再像中世紀的行會那樣,是能夠用“固定的法律”將個體組織起來并將其固定在其中的“客觀共同體”,市民社會中的個體“是否留在自己的等級中,部分地取決于機會,部分地取決于本人所從事的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頁,第100頁,第101頁,第101頁,第101頁。將勞動作為個體留在市民社會等級中的決定因素之一,說明馬克思已初步認識到近代市民社會異質于政治國家的經濟性質。但此時他仍將市民社會的等級規定視為 “外在的規定”,似乎認為近代市民社會的個體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留在原有私人等級。但是,近代市民社會雖不具備“固定的法律”的力量,卻可以用資本的力量將看似自由的個體牢牢固定在特定的等級(階級),所以,個人在市民社會中所處的等級(階級)不是自由選擇的,而是由資本邏輯決定的。

這一認識深度是寫作《批判》時的馬克思所未能達到的。事實上,當他將市民社會的規定視為“手段”并“拋棄”掉時,他也就暫時與矛盾的真正所在以及問題的解決手段擦身而過。但對市民社會內部等級差別(及其與國家的分離)的認識已經讓他意識到他之前設想的作為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統一的“真正的民主制國家”的限度。他在批判黑格爾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即認為市民社會確實存在等級差別,但不能讓這一差別成為政治差別,市民社會成員需要拋棄自己的私人等級差別,以“純個體”的身份進入國家。只有這樣, “他作為國家成員、作為社會存在物的規定,才表現為他的人的規定”。[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1頁,第19頁。但這一方案也存在明顯缺陷,雖然市民社會成員在政治領域獲得了平等,但他們在世俗生活中卻仍是不平等的,這一不平等就讓他們在政治領域的平等淪為虛設。

至此,馬克思在《批判》中設想的兩種解決方案都破產了。這使他認清了一個事實:不觸動市民社會原則而試圖用國家來解決市民社會問題是行不通的。這一認識就成為馬克思轉向市民社會批判進而實現政治立場轉變的內在契機。

三、結語

通過對《批判》的文本學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和政治學的雙重批判構成了他早期思想的“兩個轉變”的“前奏”。正是在對國家的政治批判中,馬克思初步發現了市民社會異質于國家的經濟規定性和用國家解決市民社會問題的無力,進而轉向對市民社會的解剖,得出了要使社會從市民社會精神中解放出來的結論。這顯然是包括激進民主主義在內的試圖用國家來解決市民社會問題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所無法容納的思想。同時,政治立場的轉變是以哲學世界觀的轉變為支撐的,具體而言,是與對“現實”的理解、對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的理解密切相關的。黑格爾認為理性(精神)是真正現實的東西,客觀實在只是他隨意裁剪以使之融入理性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質料。馬克思指出,黑格爾“不是從對象中發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經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邏輯領域中已經形成了的思想來發展自己的對象”[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1頁,第19頁。。馬克思將黑格爾對現實的理解顛倒過來,認為不是理性(精神)而是人的現實生活領域才是真實的現實,“觀念應當從現實的差別中產生”,而對“現實的差別”的透視就構成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政治批判的起點。我們認為,用“兩個轉變”概括馬克思這一時期的思想發展是恰當的,但“兩個轉變”的具體內涵應進一步豐富和深化,這是以深入解讀馬克思早期文本、理清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為基礎的。

猜你喜歡
馬克思現實國家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現實的困惑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综1合AV在线播放|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欧美|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天天综合网在线|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日韩a级片视频|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色综合中文| 亚洲青涩在线| 性欧美在线|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综合香蕉|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一在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综合色婷婷| 1024国产在线|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com|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午夜视频日本| 欧美午夜小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操国产美女|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99热精品久久|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xxx|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玖玖视频|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操|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色爽网免费视频| 99在线免费播放|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97av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99人体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