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釩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300402)
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2016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鼓勵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中化工行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需要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養成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態度和作風。“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據“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化工行業對人才的需要,化工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養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的方面。
職業院校以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目標,會出現過分注重技能訓練而忽視職業態度和素質的培養,比如化工單元操作仿真實訓中,教師只注重最后的仿真軟件的成績而忽視仿真過程中的諸多關乎職業態度和素養方面的評價標準與考核。
職業院校化工類教師以理工科背景的居多,可能在教學中較少運用“工匠精神”的經典事例去感染帶動學生,也較少傳承與弘揚“工匠精神”和融入魯班學藝等優秀經典事例。學生在培養過程中,頭腦缺乏精益求精,做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理念。
近幾年在化工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推行教學做一體化,現代學徒制和校企深度合作等優秀的發展戰略,但在具體實施上,特別是如何更好地與“工匠精神”結合,如何使這些舉措落地,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
誠實勞動、敬業愛崗、專心致志、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時代、任何行業的發展之基。當今中國化工行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要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要打造制造業強國、要實施工業4.0戰略,必須培養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型人才。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是以化工專業為龍頭的一所全日制高職院校,近年來學院深化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圍繞國際化交流、校園文化育人、校企交流合作、現代學徒制培養、技能大賽培訓等方面進行積極嘗試,為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養提供了實施途徑。
在2012年以來,天津市高職院校在市教委的組織下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率先開發了50個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研發創立了“工程實踐創新項目”(簡稱EPIP)教學模式、承辦全國大賽同時邀請其他國家選手同臺競技、建設國際教育資源。我院迄今為止,承接10余個專業的國際化教學標準的制定工作。以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開發為契機,努力踐行多形式資源的國際化教學合作,“魯班工坊”的創設標志著我院校乃至天津職業教育資源走向國際化。
通過認真梳理在泰國建立的首個境外“魯班工坊”成功經驗,我院努力探索優質職業教育走出去,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配合國際產能合作,培養一批服務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師資培養、大賽延伸、人文交流等多維度融合的新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服務項目。通過近三年來的項目實踐,學院主持并聯合天津市6所高職院校總結經驗,撰寫的《開發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創設“魯班工坊”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研究與實踐》榮獲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魯班工坊的建立,重塑了“工匠精神”新時代的意義,提高了“工匠精神”在師生心中的地位,增加了學生自我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校園文化是每個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是學校內涵建設的主要方面。為弘揚“工匠精神”,學院在校園文化方面投入了大力量。學院是中國墨子學會職業教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單位,邀請墨子研究中心專家給學生講解班墨文化,并通過舉辦魯班鎖技術大賽,進一步弘揚“工匠精神”[1]。
魯班鎖技術大賽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榫卯結構技術、現代智能機器人技術于一身,是學院傳承魯班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系列活動之一。魯班鎖技術大賽傳承古代技藝,發揚工匠精神,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大賽從傳統的魯班鎖手動拆裝這一“興趣”切入,從魯班鎖的自動拆裝這一“工程”入手,用“創新”作為拓展,實現從工程到實踐再到創新項目,豐富學生的工程實踐知識、經驗,提升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這些活動的實施,無疑是我院重塑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
天津歐陸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潤滑油及化工材料研發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由北京大興遷往天津寶坻,該公司在潤滑劑研發生產領域不斷攀登高峰,以過硬的拳頭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成為了潤滑油企業的領跑者。我院作為一所以化工為主體的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北京遷津企業,與天津歐陸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對接,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
與天津歐陸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示范性基地,促進了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與潤滑油產業的深度融合。2017、2018年學院化工專業為該企業輸送了10余名學生,進行跟崗、頂崗實習,帶隊教師定期深入企業,學習企業生產工藝。通過跟企業的對接,可以提高教師隊伍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彌補教師自身缺陷,有利于將這種精神滲透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2]。
以賽促教,培養學生追求卓越品質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高標準、嚴要求、精益求精。學院通過承辦全國工業分析與檢驗大賽和組織學生參加其他類型大賽,每一次大賽經歷,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次完美的提升。在備賽和參賽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必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做到了以大賽為契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畢業反饋,大賽選手在企業的認同感更高,職業發展更好。
通過大賽培育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工匠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意識。技能大賽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到實處,有力促進了“教、學、產、競”融合、校企合作,引領了化工類專業建設、教學改革,推動了區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展現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為化工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素質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現代學徒制是我院在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探索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舉措。學院《石油化工行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標準建設》項目于2018年12月通過教育部現代學徒制第一批試點驗收,這也是我院積極落實“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項目之一[3]。
在推行現代學徒制項目中,學院與企業協商,共建了現代學徒制3個試點班,拓展出德凱化工試點班,簽訂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需要,面向化工生產設備操作、化工生產運行監控、化工設備檢修、質量檢驗與控制等基層業務和管理崗位,具有誠信、合作、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熟練掌握石油化工行業相關專業基本技能,具備較高技術應用能力并能結合實際進行創新的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通過現代學徒制“全學程工學交替式”培養模式的實施,共完成現代學徒制試點班134名學生(學徒)的培養。該類學生通過企業的反饋表明,與普通學生相比,試點班的學員頂崗后能夠更快的融入到崗位中去,適應能力強,上手快,綜合素質高。這正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傳承了精益求精,耐心嚴謹的“工匠精神”[4]。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班,是將“工匠精神”落到實處的重要方法之一。
總之,弘揚和發展“工匠精神”是時代的需要。中國要崛起為真正的制造強國,必須高度重視高技能知識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高職院校也應當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將工匠精神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我院通過踐行上述化工類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養途徑,效果顯著,同時也為高職教育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化工類人才提供了的借鑒和參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