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奎文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74101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這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深刻揭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實踐遵循。科學做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長期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探索而得出的正確結論,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堅實的現實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者、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作了積極探索,期間既有正確認識,也有判斷錯誤,使新中國在曲折中艱難前行。當時,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施一化三改造,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政權,恢復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黨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斷:“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2]
1956 年,三大改造提前完成,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3]這一判斷,符合客觀實際,是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報告決定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建成先進的工業國。
黨的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這個判斷并沒有在以后的工作中貫徹下去,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錯誤地認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始終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逐漸轉向階級斗爭,形成了把階級斗爭絕對化、擴大化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1978 年12 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此后,黨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深入探討、完善和充實。
1981 年6 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關于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將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4]并在黨的十二大上得到再次確認。既繼承了黨的八大的正確判斷,又肯定了我們國家還比較落后、發展不足的實際情況。因為物資匱乏是當時困擾中國社會的基本民生問題。此后,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36 年來一直沒有變。期間,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寫入黨章,使之成為黨的重要指導理論。1997 年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指出:“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5]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進一步明確了這個主要矛盾在我國現階段沒有變。這充分表明黨堅持了對現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正確論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指出我國仍將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不斷深化。毛澤東同志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但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當次要矛盾逐步發展,量的積累達到臨界點之后,就會形成質變,次要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唯物史觀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們只有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會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鄧小平同志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反復強調,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發展,必須實行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但是,他同時也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他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只要我國還沒有奠定成熟的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要還沒有基本實現現代化;只要生產力仍然是制約當前國家經濟建設的主要方面,即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依據社會基本矛盾判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沒有結束,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就沒有變。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所出現的階段性變化的新概括,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新時代的豐富與發展。
當今中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成為執政黨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但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不變,這是因為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基于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判斷。這一重要論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發展的狀態和趨勢,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實事求是、具有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1981 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算起,到黨的十九大召開,整整36 年。這幾十年間,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經濟的發展,從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以及第三產業占三次產業比重、外匯儲備等方面可看出早已經超越了“落后生產力”的發展階段。從社會生產和人民需要兩個方面來看,這個表述已經不適應了。黨的十九大做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在最恰當的時間做出的最正確的判斷,這個判斷既不超前也不滯后。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力不斷發展,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現在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2018 年中國GDP 已突破90 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人均GDP 為64643.5 元。工業增加值突破30 萬億元,外匯儲備30727 億美元。城鎮化不斷進展,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9.58%。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我國科技不斷進步,裝備生產日益完善,現在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現在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產能過剩,而不再是短缺。這樣的國情,“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現實了。因此,從中國的經濟基礎和經濟總量上講,社會主要矛盾中的“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已經解決了,也就意味著舊的社會主要矛盾不存在了,而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出現了。
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 年的343 元增長到2018 年的39251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134 元增長到2016 年的14600 元。中國的人均GDP 達9369 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現階段就物質文化的需要而言,以前那種文化娛樂生活貧乏的現象沒有了,數百個電視頻道、海量的網絡信息、休閑娛樂生活豐富多彩。人們的溫飽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不是問題,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正在轉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比如,物質需要上吃得舒適、健康、安全,甚至開始追求保健、養生;在文化需要上不再是追求基本的教育、文化娛樂,而是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教育與文化娛樂;不僅追求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傳授,而且追求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熏陶;不僅追求身體愉悅方面的文化娛樂,而且追求心智愉悅方面的文化娛樂等等。
從“美好生活需要”與“物質文化需要”的對比看,美好生活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需要,還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多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需要;物質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中基礎性、主體性的需要,但在較高發展階段,僅有物質文化需要并不能完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開始從無到有,并不斷增強。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開始要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公平更有保障、正義更能伸張、安全更高程度、環境更加優美。從過去到現在,人民對生活的需要逐步變得更加全面,標準也更為完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的:“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1.不平衡。主要是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群體不平衡。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別是城鄉收入差距,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收入水平趕不上發展水平;地區之間同樣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特大城市的收入較高,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收入較低。長期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改革開放之初,黨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總體物質財富比較豐富,貧困人口只占極少數。由于我國總體生產力水平提高,有一部分人非常富裕,有一部分比較富裕,也有少數人仍不富裕。所有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但由于發展起點不相同、發展速度不相等、發展程度不均衡。簡單地說,過去的社會主要矛盾是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現在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內部需求滿足程度的矛盾。下一步的工作目標,就是讓更多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人們觀念、狀態的不平衡。比如,有些人追求奢侈的生活來獲得幸福感;有些人從為黨的事業的奮斗中獲得幸福感;有些人生活狀態萎靡不振,有些人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這種不平衡,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不平衡,需要從理想信念上加以解決。
2.不充分。首先是發展總量還不夠,雖然這些年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相對近14 億人口的大國來講,仍然不足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展仍然是硬道理。我國目前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蛋糕已經做大,但是并沒有達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尤其是蛋糕沒有分好。在總體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過去,社會首先要保證人們能夠獲得基本數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總體生產力水平較高的今天,人們不再滿足于消費的數量,而是在數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消費的品質。例如,過去老百姓吃飽飯就可以了,現在老百姓吃飽飯已不是主要問題,而是希望吃得更精細、更健康、更營養。從追求數量到追求品質,這一需求側的轉變意味著社會生產的供給側也要相應跟上。如果企業還是滿足于單純的數量擴張或規模經濟,而不是注重產品的品質,注重個性化需求,注重技術創新,就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選擇。因此,宏觀調控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來提高產品的國內和國際競爭力,最終滿足老百姓的高品質需求。
其次,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買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等問題仍然是當前困擾我國民生的三大問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些都是發展不充分的具體表現。
由于存在著諸多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人民在物質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為此,二者之間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總之,“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社會主要矛盾這一新的論斷,是基于現實社會中的實際情況變化提出的,當前我國在制定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時,理應先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化,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所以必須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在生產力發展中解決和推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