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出席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新機遇”論壇并致辭。他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高質量的現代經濟體系、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陳肇雄指出,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日益活躍、產業規模逐步壯大、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首先,技術創新實現突破,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其次,智能芯片、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部分領域走在前列,云端智能芯片理論峰值速度達每秒 128 萬億次;再次,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產品創新活躍,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人工智能領域相關企業達 2000 余家,在智能芯片、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等領域,涌現出一批獨角獸企業。截至 2017 年底,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0 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 2200 億元 ;最后,融合應用持續拓展。從生活到生產,從制造到服務,人工智能不斷拓展深入,制造、物流、醫療、安防、零售等領域“智能 +”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輻射溢出效應不斷增強。
他強調, 融合應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機遇,具有不可限量的發展新空間。我們愿意與各方一道,搶抓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創新,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的智能經濟,建設幸福美好的智慧社會。

陳肇雄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會上,陳肇雄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夯實發展基礎。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努力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點突破智能芯片、系統、傳感器、核心算法等領域。強化科技應用開發,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
二是堅持產業互動,拓展融合空間。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大勢,促進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交叉融合,深化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建設,打造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商業等新模式新業態,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
三是堅持需求帶動,增進民生福祉。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交通、助殘養老、家政服務、社會治理、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推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院等建設,創新智能服務體系。
四是堅持制度規范,營造健康環境。加強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社會問題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完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建立人工智能標準、測試、知識產權等服務體系,加強技術標準、數據資源、監管治理等國際交流,打造規范有序、開放合作、安全健康的國際人工智能發展新秩序。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正迎面而來。讓我們攜手共進、精誠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持續健康發展,為科技跨越、產業升級、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陳肇雄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