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吳建平出席了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媒體變革與傳播創新”論壇上,他以《技術:IPv6下一代互聯網推動媒體變革和傳播創新》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吳建平認為,互聯網誕生以后,新產生的媒體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技術推動下,媒體面臨的互聯網環境將超乎想象,同時也將面臨可擴展性、安全性、實時性等新的挑戰,而下一代互聯網為媒體變革和傳播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吳建平分析認為,實際上,互聯網技術推動了傳統媒體變革,并對傳播創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互聯網進入中國之后,BBS、Web、Email、微博、微信先后誕生。這些新媒體有很多不同的特點:第一,群組分發,擴散速度快;第二,用戶是移動的,傳播范圍大;第三,媒體形態豐富;第四,虛擬用戶難以控制和管理。這些特點都給媒體變革和創新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吳建平指出,互聯網自誕生以后就有它特定的技術含義,最核心的技術是體系結構,用互聯網技術來連接計算系統,并不涉及具體的應用與通信手段。這部分最重要的內容是用網絡空間的語言,實現了所有網絡的聯結。而互聯網最初的目的是把所有的網絡連接起來,它使用了一個標準格式——IPv4協議。IPv4協議已經使用了將近40年,但是40年前的設計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因此在20年前,研究人員設計了新一代的統一傳輸格式——IPv6。IPv4與IPv6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空間,傳輸格式也完全不同,除此以外,還需要使用共同的轉化方式以及不同的路由控制。
互聯網的發明人溫頓·瑟夫總結了互聯網成功的幾個要素,第一,互聯網的最初設計不是為特定的網絡而設定,任何領域都可以使用,因此媒體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好處;第二,互聯網不局限于具體的通信手段;第三,互聯網更加推崇邊緣創新,而不是互聯網的核心網絡創新;第四,互聯網空間無限大,如今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了幾十億;第五,新協議、新技術、新應用的開放。

吳建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
吳建平表示,對于未來,互聯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可擴展性、安全性、實時性、高性能和移動性。前三點非常重要,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與互聯網核心技術開發的力量都應該集中在這些方面,希望在未來能夠有一個更大的互聯網空間。
對于安全性,吳建平認為,如今的互聯網并不安全,存在很多安全漏洞,一個簡單的缺陷比如在互聯網中任何數據的傳輸不能追溯它的源地址,只送到該去的地方,會讓很多互聯網黑客有機可乘。關于實時性,對于很多其他應用系統也非常重要,比如軍事、工業控制等等。這幾點都是現在互聯網技術人員著力解決的問題。
IPv6與IPv4的變化很大,網絡地址空間從232擴展到2128。IPv6擁有足夠大的地址空間可以實現萬物互聯。今后,媒體將面臨更大的互聯環境,IPv6不僅表現在地址變大,還可以更快地進行控制,還具有主播的功能。總的來說,IPv6下一代互聯網必將是未來網絡空間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網絡平臺。
它對未來的媒體變革和傳播帶來什么影響?吳建平認為,首先是需用使用統一的語言,利用IPv6協議,用戶規模巨大,實時傳遞速度非常快。其次,全息媒體,任意一個媒體都可以實現傳遞、海量存儲,實現大數據分析。當然挑戰也同時并存,一是互聯網無法實現可信用戶,存在很多虛擬用戶,這對互聯網的管理非常重要;二是無法做到可控行為。這兩點都是從事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人員全力在攻克的方向。最后他指出,希望下一代互聯網真正為媒體變革和傳播創新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