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從此中國進入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在2018年12月18日上午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深邃的眼光和寬廣的視野,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和重大作用,鄭重宣示了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的信心和決心,極大鼓舞和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往開來,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里程碑而不懈奮斗。
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推進,我國逐步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全面開放的轉變,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轉變,綜合國力極大提升。從1978年到2018年,這40年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寫下了震古爍今的篇章。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 7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
40年來,從“真理標準大討論”出發,改革開放始終是響徹神州大地的時代呼聲。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脈相承;從沿海到內陸,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加入世貿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開放的步伐一往無前。今天,這個希望回答“社會主義中國向何處去”的執政黨,成功開辟出一條通往現代化的中國道路;這個曾經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的國家,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這個近代以來矢志偉大復興的民族,終于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這些成就既讓中國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也震撼了整個世界。
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今天,我們回望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既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更是為了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40年壯闊實踐充分證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40年光輝歷程深刻昭示,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我們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只有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才能永遠立于時代潮頭。
40年巨大成就豪邁宣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奇跡的書寫者,是真正的英雄。在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民手中,多少不可能成為了可能,多少美好的夢想得以實現。中國今天的一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是中國人民干出來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讓蘊藏于億萬人民之中的洪荒偉力充分迸發出來,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開放,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精彩。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對這段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書寫新的輝煌歷史;對改革開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創造新的更大奇跡。“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殷切的期許,也是奮斗的號角。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書寫國家和民族發展新的壯麗史詩,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里程碑,中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就將擁有更廣闊的舞臺,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就將變成更璀璨的現實。
2018年12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大會,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明確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目標要求。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斗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為弘揚,時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斷涌現,文化藝術日益繁榮,網信事業快速發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
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跡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自信”,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故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既要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又要積極穩妥、蹄疾步穩
我們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確保各項重大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我們既要敢為天下先、敢闖敢試,又要積極穩妥、蹄疾步穩,把改革發展穩定統一起來,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在農村,從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順應了農民保留承包權、流轉經營權的意愿。在城市,從收取城鎮土地使用費到探索土地有償出讓,從商業用地“招拍掛”到工業和經營性用地全面實行“招拍掛”,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企業內生活力動力不斷增強,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日趨優化,整體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經歷了不斷走向深入的過程。從最初的“特區”戰略,到沿海開放城市戰略、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各種產業園區、保稅區的發展,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港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在擴大開放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提升,也逐漸從全球經濟和國際規則的接受者、跟隨者向參與者、建設者角色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財稅體制改革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經歷了從統收統支到包干制,再到分稅制3個階段。特別是1994年實施的稅收制度和分稅制改革,是我國財政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并明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匯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1994年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匯率并軌到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基本退出外匯市場常態化干預,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2015年“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放管服”改革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場取向改革的大思路一脈相承,讓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形成了合力,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增強了內生動力、釋放了內需潛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由城鎮職工的“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的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就業方針不斷與時俱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上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
從改革開放之初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到進入21世紀又把節約資源確立為基本國策,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保護始終貫穿于改革開放的進程之中。
40年春華秋實,改革開放波瀾壯闊,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給予每個普通人生活得更好的權利。以下主要數據報表,為我們展示了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的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脫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1986年上升到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首次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達到827122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本文研究的出發點是在文獻[19]提取高置信度規則的基礎上,引入了一個評估規則覆蓋能力的度量,即似然比統計量。通過設置合理的閾值,即可提取具有較高置信度且具有較強覆蓋能力的規則。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種保持規則置信度不變的屬性約簡啟發式算法。
197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僅有6000多億斤,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增至13232億斤。近年來,我國谷物、肉類、花生、茶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工業競爭力的五個國家之一。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
我國服務業規模不斷壯大,擎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1978-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905億元增長到427032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0.5%,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8.4%上升至58.8%,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和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71元。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我們吃穿不愁。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收入39644億元,較1978年增了722倍,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1倍。
1978-2017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76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處于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近1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醫療保險覆蓋超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道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2月10日發表題為《中國最大膽的實驗》的評論文章。文章稱,40年前,剛剛復職的鄧小平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成功地打上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理想的烙印。此后的40年間,中國成功轉型為一個經濟強國,開始塑造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
中國的改革始于農業領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更好地耕種自己的土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鄉鎮企業則促進了私營業的發展。隨著改革延伸到城市,國有企業獲得了更多自主權。上世紀90年代,經濟特區的發展使中國果走向了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道路。
目前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世界GDP的15%,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鐵和公路。俄羅斯《獨立報》認為,中國從一個極其貧窮落后的國家用了一代人的時間登上了五千年歷史中從未達到過的幸福與穩定巔峰,都應歸功于“改革開放”政策。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文章稱,中國現在每年購買價值超過1200億澳元的澳大利亞商品和服務。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所副所長詹姆斯·勞倫森(James Laurenceson)表示,這相當于澳大利亞GDP的6%左右。勞倫森教授表示,與1978年中國封閉經濟相比,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簡·戈利(Jane Golley)表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機器人、太空和航空……正在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和高度創新的企業,這在20年前——更別說4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香港英文版《南華早報》以老百姓生活的變化為報道切入點。報道稱,1978年鄧小平提出經濟改革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很快得到明顯改善。在改革之前,中國幾乎完全是一個工人階層社會。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城市出現了一個全新的中產階層。人們開始擁有可支配收入,有錢購買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商品。時尚的服裝,現代的家具,先進的電器,第一次成為普通家庭的現實愿望。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對社會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英國《金融時報》12月5日報道稱,由于營養改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比40年前有所增加。中國的肉類消費也大幅增長,以前每逢過年才能吃上肉,現在肉類已經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的日常主食。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中國人“胖了”,男性平均體質指數(BMI)從1975年的20.9飆升至24.3,女性BMI平均值也從21.3增加到23.6。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ABC)報道稱,很難想象,40年前,中國88%以上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2美元(約合13.8元),這一比例在2017年已降至不足6%。
世界報業辛迪加文章認為,整個改革過程中,中國堅定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高層決策者遵循一個總體原則,那就是“務實的實驗主義”。正如鄧小平所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Martin Chorzempa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采訪時說:“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試點,中國先從試點項目中學到了一些東西,然后把有用的東西放大。那些沒用的東西,他們就會停止。”
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資深經濟學家Chaipat Poonpatpibul稱,中國改革開放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的承諾。在整個改革過程中,中國始終能夠實現長期的承諾并堅持自己的愿景不動搖。此外,中國在改革的實施方式上是務實的,中國有足夠的政策靈活性。面對新出現的挑戰和問題,中國不斷調整,但長期目標不會改變。
烏干達第一大報《新愿景報》網站報道,中國有句諺語叫“人勤地不懶”,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中國在這條進步的河流中,依靠辛勤的勞動、技術、創新與合作實現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