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哲學范疇,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品格之一。剛,也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剛是一個人的骨架,靠它可以傲風雪,克艱難。
孔子曾講,君子有三戒,其中一戒是“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說的是人到中年,血氣方剛,要避免與人發生爭斗。剛在儒家眼中,并不單是指血氣之勇,而是一種品格。“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認為,剛強與果斷、質樸、謹言是四種接近于仁德的品格。《中庸》又講,“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孔穎達注解為“發起志意,堅強剛毅,足以斷決事物也”。即樹立強大的意志,發揚堅強剛毅的品格,身體力行,處事方可明辨果決。東漢初年,洛陽令董宣性格剛強,處事果斷,曾當面責難湖陽公主縱奴傷人,在皇權的威勢之下,仍舊不肯向權貴屈服,贏得了百姓“強項令”的贊譽。
《子夏易傳》講,“剛者,君子之道也”。把剛的內涵與君子的品格聯系起來,無疑提升了剛的精神境界。儒家推崇君子,更注重君子之道,常言“君子之道費而隱”,是說君子之道既廣大又精微;“君子謀道不謀食”,是說君子要以求“道”為本,而不能被生活物欲所累。孔子就此夸贊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在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中無疑也彰顯著剛強堅毅的思想光輝。著名歷史學家林甘泉夸贊顏回,他是安于清貧的,挺起了其后兩千多年中國文人的脊梁。
如果說用一句話體現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與剛強堅毅的精神品質,那一定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像天一樣剛強勁健,人也應該剛毅堅卓,追求進步,永不停歇。1914年11月,國學大師梁啟超到清華大學演講時就以此句為主旨,勉勵清華學子努力成為“真君子”。
“剛毅堅卓”是西南聯大的校訓,每個字都凝聚著深刻的含義。所謂“剛”就是要剛強、堅強,“毅”就是要果斷、有毅力,“堅”就是要堅定、堅持,“卓”就是要追求卓越、超群。特別是在全面抗戰的大背景下,“剛毅堅卓”的校訓樹立了西南聯大的新氣象,彰顯了聯大學子剛強堅毅的人格特質與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下,聯大三校師生不畏艱險,不畏流血犧牲,堅持抗戰,堅持“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信念,創造了教育史上罕見的奇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剛呢?《論語·公冶長》篇中記載了一則關于何謂剛的典故:“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天孔子說,我還沒見過稱得上剛強的人啊。弟子說,申棖不就很剛強嘛。孔子說,申棖他還有欲望,怎么算剛強呢?在孔子眼中,做到“無欲”才能稱得上是剛。人一旦有了私欲,就很難剛強起來,意志也不再堅定,進而會迷失方向。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要反躬自省,對自己內心的欲望進行克制,為人行事要以禮為依歸,才可變剛強,行仁事,成君子。
明代清官海瑞,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面對嘉靖皇帝癡迷長生之術,輟朝怠政20余年,百官憂慮而不敢言的困局,海瑞遣散家人,自備棺材,給嘉靖皇帝上《治安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此疏一出,可謂振聾發聵,百官世人皆被海瑞之剛強所感染折服。
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銷煙期間,曾在自己府衙中寫了一副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是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則是砥礪自己,要杜絕私欲,做個剛正不阿的好官。
張伯行以清廉剛直著稱。他任職督撫時,針對當時官員送禮行賄等多種陋習,專門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高懸于堂上,檄中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全文雖然只有56個字,但字字關乎民生民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縣考察時,引用了這位古代蘭考籍清官的話,用以勉勵廣大黨員干部要警惕信念的動搖與思想的滑坡,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坦坦蕩蕩為官。
無欲則剛并不是說要杜絕一切欲望,而是要在合乎禮義的框架下合理地節制欲望。孔子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財富與地位都是人們想要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富貴對我來說就跟浮云一樣毫無意義。所以說,孔子肯定私欲的存在,只是在追求私欲的過程中,要合乎禮義之道,取之有方,處事以剛。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過度地追求剛強就容易適得其反,如同鋼鐵一樣,一味追求過高的硬度就會容易被折斷。孔子曾教導子路何謂“六言六蔽”(即六種品格與六種弊病),其中最后的“一言一蔽”說的就是“剛”,即“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是說如果一個人個性剛強而又不喜歡學習,就會膽大妄為,狂傲不羈。所以,就要尋覓一個方法來化解過度剛強帶來的問題,需要摧剛為柔,化剛強為柔和。
摧剛為柔,語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講的是季布為躲避朝廷追捕,甘愿“髡鉗為奴”,忍辱負重,化剛強為柔和的事。“一諾千金”的典故講的就是季布,司馬遷說他“為氣任俠,有名于楚”,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項羽,廣有威名,多次率軍擊敗劉邦的軍隊。項羽敗后,劉邦重金懸賞捉拿季布。季布為躲避追捕,想出“髡鉗為奴”的策略,就是毀掉自己的形象,賣身為奴隸。后來,季布的家主周氏敬佩其為人豪義,請托夏侯嬰為他說情,赦免其死罪。惠帝時,季布再次展現其摧剛為柔的特質,成功阻止呂后與樊噲出兵匈奴的計劃,為西漢初年的百姓贏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
如果說摧剛為柔是內化自身的剛強特質,那么,以柔制剛則是針對外在的剛強所采取的克制方式。諸葛亮在《將苑》中說:“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西漢初年,北方冒頓單于舉兵南下,劉邦率兵抵抗,被圍困于白登山七晝夜,劉邦采納陳平之計而保全,以剛制剛的外交策略宣告失敗。自此,“和親”政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朝廷把宗室之女嫁給外邦首領,以維系雙方之間的和平相處。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為閼氏,其后六十多年無戰事,“邊成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唐朝時,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親,為漢藏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親政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把以柔制剛的精神內涵落到了實處,獲得了雙贏。
在強調以柔制剛之外,還要追求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清末湘軍領袖曾國藩就講,“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天地之間的大道,講求剛柔并用,沒有偏廢。人也應如此,為人處世如果太柔就會萎靡不振,太剛則容易遭受挫折,唯有剛柔相濟才能不偏不倚,成就大事。
世間萬物變化無常,自有其規律,陰陽互補,剛柔并濟。就自身而言,也需要體悟剛柔并濟的人生智慧,剛以柔相輔,柔以剛相和,方能不至于失衡,事事長久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