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日,水利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2018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推進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土流失狀況是綜合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為及時、全面反映我國水土流失狀況,2018年,水利部組織開展了全國水土流失年度動態監測工作,首次實現了國土面積全覆蓋,全面掌握了全國、各省級,以及國家關注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變化狀況,為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動態監測工作主要是采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野外現場調查開展。監測成果按照職責逐級進行了審查。
監測顯示:2018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273.69萬km2,占全國國土面積(不含港澳臺)的28.6%。與2011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1.23萬km2,減幅為7.2%。
水土流失類型主要分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兩種,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15.09萬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占國土面積的12.0%;風力侵蝕面積158.60萬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8%,占國土面積的16.6%。水土流失強度分為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侵蝕5個等級,輕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68.25萬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1.5%,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105.44萬km2,占38.5%。
從全國來看,水力侵蝕在全國31個省(區、市)均有分布,風力侵蝕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從東、中、西地區分布來看,西部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面積為228.99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3.7%;中部地區次之,面積為30.04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1.0%;東部地區最輕,面積為14.66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3%。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根據1985、1999、2011、2018年四次調查(監測)結果,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分別為367.03萬、355.56萬、294.92萬、273.69萬km2,三個時段分別減少11.47萬、60.65萬、21.23萬km2,年均減幅分別為0.22%、1.42%、1.03%。二是水土流失以中輕度為主,占比78.7%,強度明顯下降。與2011年相比,2018年中度以上侵蝕面積均有下降,共減少51.11萬km2,減幅32.65%,中度以上侵蝕面積占比降低14.6%,呈現出高強度侵蝕向低強度變化的特征。三是水力侵蝕減幅大,風力侵蝕減幅相對小。與2011年相比,全國水力侵蝕面積減少14.24萬km2,減幅11%,風力侵蝕面積減少6.99萬km2,減幅4.22%,水力侵蝕減少絕對量和減幅均高于風力侵蝕。四是東西部地區減幅不同。與2011年相比,東、中、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分別減少2.59萬、3.32萬、15.31萬km2,減幅分別為15.00%、9.97%、6.27%。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幅大,絕對減少量小;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幅相對小,絕對減少量大。
一是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顯。2012年以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1.23萬km2,侵蝕強度也大幅度下降。這一結果是在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消減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取得的,是水利部及有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果。
二是保護優先、防治結合是水土保持仍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略。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強度下降是在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復的基礎上,嚴格控制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通過分區施策推進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綜合治理取得的結果。這充分證明了長期以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基本方略是正確的,應當長期堅持。
三是水土流失依然是我國生態保護重點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仍有超過國土面積1/4的水土流失面積,面積大、分布廣,治理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開發強度大,水土資源保護壓力大,黃土高原、東北黑土區、長江經濟帶、石漠化區等區域水土流失問題依然突出,貧困地區小流域綜合治理亟待加快推進。必須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把水土流失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問題加以對待,從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強化監管手段,補齊治理短板,提升治理質量,形成防治合力,提高生態服務功能,提供更多生態產品,為實現新時代我國現代化目標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