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瑞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730050)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基本國情,順應社會發展態勢,提出了綠色發展新理念,繼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生活富裕、共同發展的綠色道路,致力于把我國建設成為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綠色發展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之一,是推動我國經濟與生態協同并進的必然選擇。因此,正確把握綠色發展觀的形成條件、基本內容以及價值意蘊,對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基本國情,在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形成的理論成果,其核心要義旨在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性發展。新時代綠色發展觀與科學發展觀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基本要求以及核心內容方面更是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的進一步升華。首先,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深刻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1],凸顯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新時代綠色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綠色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發展的基礎上既要注重經濟發展又不能忽視生態的保護,簡言之,就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的綠色化和現代化,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的發展與深化。其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準則,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使得發展成果人人共享,這與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最終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人民群眾創造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活環境。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為了滿足自身利益需求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只注重經濟效益的攀升而忽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致使生態資源嚴重透支,生態矛盾愈發嚴峻,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直面如此境況,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強調環境問題亦是民生問題,要高度重視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整個過程,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綠色資產,以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需求,增加民生福祉,確保人類擁有安全健康、適合宜居的優美生活環境。最后,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概言之,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因素,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中國共產黨站在戰略高度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置于重要位置,并與五位一體總布局相結合,加強綠色發展頂層設計。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則要求統籌全局、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實現全社會的生態化和綠色化,這是對科學發展觀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深化,也體現出在新時代我國對綠色發展觀更加重視。
美麗中國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形成的必要條件。對美麗中國建設的不懈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2]為新時代綠色發展觀順應時代發展浪潮做出的戰略選擇。對美麗中國建設的不懈追求主要表現在實現生態環境的自然之美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環境的自然之美是要實現天藍、地綠、水清,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發展,為人類創造豐富的生態產品和和諧美麗的生存空間。當今時代,經濟的高速度增長積累了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這已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道路中的“攔路虎”。因此,要解決這一個突出問題,就要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改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不斷更新思想和理念,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3]實現真正的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愿景,為人民群眾以及子孫后代創造更豐富的綠色資產。這彰顯了對美麗中國建設不懈追求的生態之美,即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要實現生態環境自然之美,還要求人類要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統籌兼顧、多策并舉,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生態發展雙贏,還生態環境以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是指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體,兩者互為存在,共生共榮,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本質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要求人類在利用自然時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呵護自然、尊重自然,將山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大自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建立友好的伙伴關系,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尊重自然界蘊含的重要價值,促使人類與自然之間良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之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人與自然看作生命共同體,才能避免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避免人類在謀求自然財富之時走彎路或錯路,避免只注重個體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因此,堅持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共贏,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進而實現人類的綠色之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與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有著須臾不可分離的緊密聯系,其核心目標就是實現綠色發展,實現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為了追求高額利潤,推動經濟高速度增長,采用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致使生態環境問題頻發,生態矛盾日益尖銳,資源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嚴重短板。而進入新時代,國家、社會和人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愿景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追求和期盼。生態環境質量的高低不僅是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關乎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要堅定信心,牢固樹立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念,補齊生態短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心、人人享有,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一方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不僅是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的核心要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順應自然規律,在自然界可承載的限度之內發展綠色經濟,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同時,推動低碳、循環、綠色的經濟發展體系,積極發展節能產業,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優化整合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低碳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發展與綠色環保和諧并進,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價值訴求是為了人民,是立足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而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的終極目標也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共享生態成果,實現綠色為民、綠色惠民。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生態環境,筑牢生態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4]發揮好“指揮棒”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可以充分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紅利”,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為當代人以及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綠色資產。鑒于此,必須牢牢堅持新時代綠色發展觀,這不僅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而且也是新時代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推動綠色發展,形成一幅寧靜、和諧、美麗的畫卷,這不僅反映了綠色發展觀的內涵、要求、目的,也反映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應該堅持的生態理念。綠色發展觀的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對什么是綠色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兩個基本問題的回答。
對于什么是綠色發展問題的回答主要體現在內涵、本質、要求、目的四個方面。首先,綠色發展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理論創新,是基于當前生態兩難問題以及社會發展的現實訴求境況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戰略思想,它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價值取向,旨在通過開發綠色科技、發展綠色產業等手段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5]這是綠色發展的基本內涵。在經濟高速度發展的時代,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逐漸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為緩解這一生態矛盾,習近平指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應該協同共進,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換言之,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6]其次,綠色發展的本質是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走生態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綠色發展是針對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和出現的生態問題進行的深刻認識和反思,轉變發展方式和理念,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在生態環境危機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傳統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思想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正確認識和理解新發展理念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把綠色發展貫穿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走工業綠色化、信息綠色化、農業綠色化的新型發展道路,走出一條綠色強國之路。再次,綠色發展的要求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及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資源能源的支撐。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和現實發展需要,我們要綜合利用自然資源,選擇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走低污染、低消耗、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相互協調。與此同時,推進綠色發展,就要形成生態化、綠色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堅持共建共享原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合理利用綠色環保科學技術,創造更多的綠色產品,促進合理消費,形成節約、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最后,綠色發展的目的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存環境的向往。綠色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習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這反映了綠色發展不僅是生態問題,更是民生問題。然而今天,由于經濟增長積累的諸多生態問題日益凸顯,這給人民的生活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人民群眾對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優質綠色產品的要求也愈來愈高。鑒于此,我們必須順應人民之呼聲,實現人民之向往,提升人民的主體地位,創造適宜人民群眾生存生活的優美環境,創造更多的綠色資產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幸福感,實現綠色發展的目的。
如何實現綠色發展是基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問題而做出的正確回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培育綠色發展新理念。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生態問題頻發。因此,為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共贏,必須及時更新思想觀念,從多維度理念出發,推動我國綠色經濟升級轉型。為此,培育綠色發展新理念應該分別從政府、企業、公民三個層面進行深化。在政府層面,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管理職能,主動承擔領導責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做好環保工作,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擔當起生態環保的引領者。在企業層面,要以低碳、循環為核心,堅持可持續的、綠色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綠色企業、綠色經濟的發展,做到統籌兼顧,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在公民層面,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新理念,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勤儉節約,積極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活動,提高公民的綠色環保意識,致力于形成良好的綠色社會風氣。其次,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背景下,我國要健全完善原有的制度體系以適應新時代綠色發展的要求。其一,建立健全環保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完善并嚴格遵循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實施節水、節能、節地等節能計劃,各個組織部門及時進行環保督查巡視,分級管理,構建多方參與的生態治理體系,重點加強并規范生態保護區的管理制度,對于存在違反環保制度的行為必須加以嚴懲。其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法規是規范和約束社會行為的重要保障,通過強化執法力度,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促使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結合生態國情和社會發展態勢,需要完善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和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節能節水、土壤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保護和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8]政府部門要發揮帶頭作用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并協同其他部門嚴格執法,要做到“立說立行、嚴格執行,不能說在嘴上,掛在墻上,寫在紙上,把制度當‘稻草人’擺設,”[9]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推進生態、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其三,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實現綠色發展是全社會人民共同的責任,而黨政機關及其政府部門是實現綠色發展的主要領導者和實施者。完善綠色發展政績考核制度,就是在現有的考核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效益、綠色GDP能耗、民生改善等重要實績,對于考核不合格或者違背制度體系者,要嚴肅追究其責任。因此,建立并完善科學有效的政績考核制度,正確發揮其功能,亦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最后,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不僅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升華,更需要在行動上付諸實踐,如此才能推動綠色發展的實現。在經濟層面,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加強綠色科技創新,走低碳、循環、綠色發展道路;在政治層面,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領導職能,制定合理的生態保護政策,加強國際合作;在文化層面,加強綠色文化宣傳,強化綠色文化氛圍,促使綠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在社會中形成綠色文化體系;在社會層面,合理利用大眾媒體傳播和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提升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素養,形成良好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在生態層面,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筑牢生態安全紅線,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互助共贏的生態保護體系。
綠色發展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一,在新時代為當代中國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選擇,對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維持生態平衡,這與綠色發展觀的內涵是相同的。在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擴大生產規模,獲取高額利潤,忽視自然界的可承載限度對其大肆掠奪,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走向對立,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爆發,究其根源,是因為資本主義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以及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引起的。因此,要消除生態危急,緩解人與自然的之間的矛盾,就要轉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與自然界是共生共存、休戚與共的關系,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懂得反饋保護,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的主旨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走綠色、和諧、持續的發展之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基本生態國情,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在總結和反思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從“四位一體”上升到“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從“新四化”到“新五化”再到“五大發展理念”的轉變,這一系列新理念的提出和確立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創造美好生活環境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更是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戰略總布局,繼而又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并把綠色發展放置于重要位置,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綠色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期盼。具體而言,綠色發展觀是可持續性、和諧向上、普惠民生、創新驅動、高層次的發展理念,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兩難問題,習近平提出要通過生態化、綠色化的實踐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進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綠色發展觀的核心是摒棄傳統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的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環節,逐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水平的協同提升。”[10]可以說,綠色發展觀的基本理念是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中的,而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它不僅為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系統性、科學性的方案,而且也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價值導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一種新的詮釋,它從生態文明的角度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共生共榮的存在狀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1]
努力構建綠色、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導致舊瘴未除,新疾又生。因此,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破解生態瓶頸,補齊生態短板,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后勁和動力,走出生態困境刻不容緩。鑒于此,綠色發展觀在價值觀層面上,要求我們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之上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綠色經濟,創造更多的綠色資產以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實踐邏輯上,新時代綠色發展觀主張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綠色科技,構建科學合理、穩妥有序的綠色經濟體系、綠色產業體系、綠色行動體系,促使其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新格局形成的助推器;在社會層面,人民群眾既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也是受惠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為人民群眾創造舒適、和諧、美麗的生存環境,實現和維護好人民的各項基本權益,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誠如此,新時代綠色發展觀摒棄了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先污染后治理、寅吃卯糧的傳統觀念,開辟了一條生態良好、生活富裕、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思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