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珍
(中共秦安縣委黨校,甘肅 秦安 741600)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1978年到2018年40年間,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整體上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這場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引起人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要求我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科學解決新矛盾,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我國的改革,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是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這場社會變革,既有一般社會變革的特點和規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的,決定了它必然充滿艱巨性、復雜性、風險性和探索性。而改革實踐過程中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改革實踐過程是漸進性與革命性并存的過程,決定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多變性和思想變化的深刻性。我國的改革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特別是體制方面的矛盾,具有非對抗性,因此,改革從總體上采用非對抗性的、漸進式的方法推進。所以改革每前進一步盡管不會引起巨大的社會震動,但是人們的思想經常處于不確定和新變化的狀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并貫穿改革的全過程。同時,我國改革實踐又帶有根本性的變化,具有革命性的特征,從社會經濟形態來說,它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從社會技術形態來說,它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的雙重嬗變。這就決定了人們思想變化的深刻性。在計劃經濟、農業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整套思想體系必須發生深刻變革。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必須逐步由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由封閉型思維向開放型思維、由傳統思維向現代思維轉變。
第二,我國改革實踐過程中對利益調整的廣泛性和不平衡性,凸現了人們思想活動的趨利性和不同利益群體心理的差異性。物質利益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最基本的條件,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在我國農業經濟時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正統儒學義利觀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在計劃經濟時期,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被忽視,不屑言利,畏于言利,這是一種禁欲主義式的“極左”的義利觀。因此,改革開放的最早舉動,就是糾正計劃經濟時期“極左”的做法,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貫徹利益原則。改革使人人受益,但受益的大小則依創造和實現效益的大小而定。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市場取向,使利益原則的作用愈加廣泛化,甚至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新的社會“游戲規則”凸現了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必然造成人們思想活動的趨利性和務實性。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都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如企業改制、住房改革、醫療保險改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等實際問題。趨利性和務實性有利于黨和政府引導群眾認識自身利益與改革的關系,引導群眾自覺地參與改革,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動力,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社會進步。但同時它也會影響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使一些人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關系,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滋生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改革對利益的調整不僅具有廣泛性,而且具有不平衡性。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社會成員同時獲得相同的收益,必然有受益多、少,受益早、晚之分,有的甚至可能暫時受到一些損失。改革中人們受益的差別并不總是公平的,即使是相對公平的,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理解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人們的心理必然產生較大差異。有的人獲取利益的期望值過高,一旦滿足不了個人欲望就產生不滿情緒;有的人為在利益調整中受益相對減少而產生失落感;有的人面對獲益更多的人產生攀比和不平衡心理;有的人由于競爭的激烈性、結果的不可把握性、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和心理壓力增大,產生浮躁、焦慮、怨氣等,不同人群之間思想、心理呈現出一定的矛盾性、沖突性。
第三,我國改革實踐過程是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的轉變過程,增強了人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和復雜性。40年的開放政策,使我國打破了自我封閉和外力封閉的雙重限制,擺脫了封閉狀態,從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引進資金,到借鑒先進的管理經驗,到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到加入WTO,再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迎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挑戰,進入了全面開放的時代。中國人在開放中提高了競爭能力,學習了新東西,增強了信心,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想,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開放使人們接觸到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異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蕩更加直接。現代傳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拓寬,又使得人們增多了選擇信息和觀念的機會。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我國社會政治環境的日益寬松,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思想觀念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或新的接觸點對人們的思想形成影響,特別是一些曾經受到禁絕的腐朽、落后的東西被一些人當成新奇的思想加以吹捧、傳播,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腐蝕性。
第四,我國改革實踐是從高度集中統一向多樣化發展的過程,強化了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多樣性。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可以說是高度單一化的,人們的工作方式是比較簡單和高度趨同的,人們的特殊利益要求受到忽視,思想活動也被限制在高度統一的模式之中。通過40年的改革,我國社會從生產力層次到所有制結構,到分配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的復雜局面。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我們不僅有處于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也有占相當比重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資企業,公有制經濟中,不僅有國有獨資企業、集體經濟,也有國有控股的合資經濟、合作經濟等等。在分配方式方面,我們以按勞分配為主,但也存在按其他生產要素分配,而且按生產要素分配有發展和擴大的趨勢。市場取向的改革,使人們也逐漸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個人對國家和集體的依附性、依賴性進一步減弱,自主、自立、自強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進一步強化,引發了思想觀念的多樣性,而多樣化的社會又為多樣的思想觀念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多樣化是一種社會進步,是社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源泉和象征,但是多樣化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正確引導和社會管理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實踐過程的特點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變化,這種影響的主流方面、主導方面是積極的、健康的。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都是同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相適應的。但同時,改革實踐過程又十分復雜,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一些疑慮和困惑,誘發了一些消極甚至錯誤的思想觀念。對這些疑慮、困惑和消極的思想觀念,不能采取回避、等待、觀望或放任的態度,應該通過深入研究,科學解決新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正確認識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深化對改革目標的認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改革初期那種誰改革誰受益、早改革早受益的局面被利益的再分配和自身改革的痛苦所取代。在改革中,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日益顯性化,一般社會成員也感受到自己承擔著改革的成本;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和預期支出的擴大,社會保障的不完善,使人們難免產生后顧之憂。因此,要正確認識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統一對改革目標的認同。改革是利益格局的調整,不可避免會使一些人在直接利益或眼前利益方面獲益較少甚至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我們所需要的是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結合。有時改革確會使一部分人損失一些眼前利益,這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長遠利益,因為任何長遠利益的獲得都需要有足夠的投入,投入就有風險,就可能有損失,但不改革將更會損害更多的長遠的利益。只顧眼前利益,不下決心改革,最終必然是更大的利益損失。當然,眼前利益的必要犧牲也要考慮人們的實際承受能力,超過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就會挫傷改革的積極性,造成改革主體的缺失。另外,我們在計算改革給自己帶來的直接利益時,一定不能忘記改革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看不見的、但又能夠感受到的間接利益,如就業機會和渠道的拓寬、公共利益的增加、生活環境的改善、政治環境的寬松、民主權利的擴大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自由和享受等等。這些方面的利益,與直接得到的物質利益相比較,其意義更為深遠。
第二,正確認識改革所帶來的積極變化與改革中出現的消極現象,堅定人們對改革的信心。當前在改革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現象,比如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經濟活動中的弄虛作假、以錢權交易為特征的腐敗現象以及社會丑惡現象死灰復燃等,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有人甚至對我國改革的性質產生懷疑。對這些問題究竟應該怎樣看,這是人們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之一。首先,改革引起的社會進步、積極變化是主流,是主要方面,消極方面是第二位的。改革闖出了一條社會主義生機勃勃發展的道路,闖出了一條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新路,這一事實是決定性的,是改革的最大成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革潮流中,蘇聯、東歐都失敗了,惟有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判斷改革主流支流必須首先正視的事實。其次,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處于過渡、中介和不定型的狀態,社會控制容易出現漏洞和空子,出現一些行為無序、道德失范現象,在一定意義上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暫時的。我們在實踐中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要求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將使法治與德治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對社會秩序和人們思想行為形成有力的外部、內部約束和規范。
第三,正確認識新時代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是由現階段客觀實際決定的。首先,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目前總體小康已經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8800美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具體表現在,生產力既有諸多世界先進的,也有傳統落后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領域的發展還不夠平衡、不夠協調;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等等。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因此,我們首先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了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抓住了民心、順應了民意,就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要堅守底線,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突出重點,對重點群體和重點地區進行傾斜,打好脫貧扶貧攻堅戰;完善制度,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續;引導預期,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突出抓好教育、就業、健康、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惠民工程,在增進民生福祉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第四,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化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關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是一種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不僅表征著人類從自然界和社會獲得的自由程度,而且對于推動觀念轉變、啟迪創造性思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多元化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管理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分散主義蔓延、凝聚力降低等。因此,在促進多元化的同時,要堅定不移地在全社會進行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以增強社會的粘和力、道德的整合力和經濟的促進力。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越是多元化,越需要一種主流的思想來引導社會前進,越需要唱響主旋律。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巨大深刻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整個社會主義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保持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進入新時代,對改革實踐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進行正確引導,最根本的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社會思想觀念越是多樣化,就越是需要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這個價值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代表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方向,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這個共同理想的旗幟下,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應當得到尊重、保護和發揚,樹立鮮明的社會道德導向,扶正祛邪,揚善懲惡,從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