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元(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規范是當下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對學術規范的研究,其目的是要產生好的研究。好的研究的實質是要有創新,不論是高層次的原始創新,還是集合創新、應用創新,抑或是低層次的移植創新,總是要有新意。沒有新意,便無所謂“學術”,也不符合基本的“學術規范”。除了要有“新意”這個基本的規范外,還有學術研究方法規范、學術引文規范(不抄襲)等諸多規范。這些規范都是學術共同體在長期的學術活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共識,是學術規范的重要內容。此外,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科學數據作為學術創新的基石,對其管理和規范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3月印發的《科學數據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以保障科學數據的開發利用、開放共享和安全保護。可以說,在新時代,學術規范不僅僅是科研過程中的“應知應會”,而且還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外延。
學術規范成為學術研究的新興領域進入人們的視野,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囿于我國學術共同體自律自主意識的匱乏,學術評價體系不科學、不健全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仍屢見報端。施普林格撤稿事件、韓春雨論文結論不可重復驗證事件以及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凡抄襲者皆黜落”等一系列事件已造成嚴重社會不良影響,也反映出國內在學術規范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嚴厲查處高等學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繼出臺,即是彰顯了整飭學風的決心與行動。我國在學術規范方面雖依舊“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輩必當秉持學術良知,一步步砥礪前行。
本專題包括三篇有關反抄襲/重復率檢測系統和調查研究方法使用規范的文章。據報道,自2018年9月起,清華大學采用中國知網監測系統數據庫資源提供作業查重服務,旨在杜絕課程作業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但是,檢測軟件雖在算法、操作、服務等方面經歷多年發展有所優化,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功能局限,對于其檢測結果應理性看待。在《學術失范、不端檢測軟件的功能、局限與對策——以學術研究規范為視角》一文中,作者歸納和分析了國內主要檢測軟件的功能、算法和使用范圍,針對目前存在的局限和問題,提出要將學術研究規范貫穿到學術反抄襲、不端檢測軟件中去,以提高檢測系統的治理水平,有些新意。《學士學位論文重復率檢測及其規范化提升策略探討》則利用詳實的數據證明了檢測系統對于發現和預防本科生學術失范、不端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系統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不斷加強和深化學術誠信教育、寫作規范教育,積極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秉承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治理的思路,解答了檢測系統是否必要、還需有哪些改進的問題,有些意思。《我國圖書館學碩士論文研究方法使用的調查與分析——以七所“雙一流”建設大學為例》細致調查了研究方法使用的說明、使用頻次、時間分布以及主題相關的情況,從一個側面窺探我國圖書館學碩士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優劣,并提出相應對策,值得一讀。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學術創新是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而學術規范則是學術創新的前提,學術創新則是規范的目的。要營造嚴格而寬松的良好學術生態,有賴于學界、科研管理部門、技術研發單位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