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建筑是社會和人文關系中精神文化、符號文化、物質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載體。它源于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建筑形式上的豐富多彩,也展示出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六朝古都和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南京是一座充滿了歷史感和文化底蘊的城市。而南京濃厚的民國文化可以從城市各個角落民國時期的建筑物及建筑裝飾上得到體現。由此,本文從極具南京民國特色的歷史街區和國民政府機構的建筑出發,研究其建筑裝飾特色。
關鍵詞:地域文化;南京;民國;建筑裝飾特色
1 南京民國建筑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南京民國建筑特指在1912—1949年期間具有南京古都文化特點的建筑。第一批從歐美留學歸國的中國建筑師,他們重視本土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傳承與融合,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建筑的民族形態,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創造了獨特的中國式民國風格建筑。[1]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它是南京被稱為中國近代“建筑歷史博物館”最重要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
從內外兩個角度來探索民國建筑的裝飾特色。首先,在內部結構上,此類建筑一般采用磚混結構,且在其一些特殊部位,如墻和柱子在建筑物中起豎向承重作用,這兩個部位一般會采用磚或者砌塊來砌筑;而在橫向的梁、各層樓板、屋面板、桁架等位置則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從外立面來看,民國建筑呈現的效果是整體簡潔樸實,細節富于變化。我們可以從3個基本元素來區分民國建筑外部形態,即坡屋頂選取的樣式、外立面的拱券以及清磚。民國建筑給人的視覺效果極具中國風和歷史深度。
2 南京民國歷史街區的建筑裝飾特色
2.1 南京1912街區
南京1912街區在總體定位上是時尚商業休閑街區,由19幢民國風格的建筑及4個街心廣場圍合而成。
街區的基本骨架是合院,運用了天井、庭院等元素來實現空間的圍合,每一幢建筑通過街道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并在一些需要設置室外休息處的關鍵節點位置整合出一些廣場空間。
在建筑高度方面,1912街區的建筑絕大部分采用了二層的高度,這是為了與南京其余民國建筑在高度上協調。當然,個別標志建筑會稍有高度落差,這是為了增添外立面高差的裝飾效果。街區周邊有一些固有的舊建筑,通過新舊建筑的互補,創造出一個更加人性化和親密的空間。
在屋頂造型方面,1912街區提取了我國傳統建筑中的坡屋頂、拱券等元素,經過現代建筑設計手法的簡化,合理地運用在建筑上。這些元素與該區域周圍的環境和建筑相協調。
在建筑材料方面,1912街區使用了傳統材料水泥作為黏合劑,青磚用于外墻砌筑,灰瓦作為屋頂主要材料,這奠定了1912街區建筑群整體的色彩為灰色。青磚材料具有歷史感,這正與民國建筑的人文懷舊情懷相符。當然,除了運用具有歷史感的材料外,1912街區在很多細節部位也使用了現代裝飾材料,如窗戶的材質選用了玻璃,而玻璃的顏色大多選用的是青灰色,與屋頂和青磚的氛圍相呼應;同時,為了不破壞原有建筑的結構,建筑師選擇將大面積的青灰色玻璃幕墻直接架構在原有窗戶的外面,這樣既起到了保護原窗戶的作用,又體現了現代材料的優勢,可以通過玻璃的透明性反映出原材料的質感,達到雙重的裝飾效果。通過傳統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材料的重組運用,既能繼承傳統建筑文化的美感,又能凸顯出現代建筑的時尚。
2.2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也被稱作南京頤和路公館區,整個街區集中體現了南京的民國文化特色。[2]在公館區內,民國建筑被分隔在道路兩旁,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錯落,風格相近。
隨著時間的流逝、城市的變遷,南京頤和路公館區成為南京至今保留較為完善、受現代城市化進程破壞相對較小的歷史街區,其留存的南京民國居住建筑別墅群最大且最集中,整個公館區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為建筑行業提供了很高的建筑參考價值,同時也為之后民國時期的歷史考證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與信息。
根據頤和路公館區內的道路形態,該區域被分割為12個地塊。2007年政府出臺并公示了公館區第十二地塊規劃的相關文件,對第十二片區進行改造建設。該區計劃建設民國文化博物館,一是為了展示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二是為了促成該區打造成集總部辦公、會所、文藝展覽為一體的商務辦公休閑區。2013年第十二片區正式建成,改造后的第十二片區集展覽、休閑、住宿、餐飲為一體,成為具有南京民國特色的時尚風情街區。[3]
頤和路公館第十二片區的主要建筑風格受歐美的“新建筑運動”影響,采用的是西方現代派風格,同時還結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如建筑屋面大多采用兩坡屋頂、屋頂上開老虎窗,外墻使用青磚或者紅磚砌筑,窗框用磚塊來裝飾等等。建筑群在整體造型上簡潔、對稱,在檐口或入口部分采用中國傳統的建筑線腳來裝飾,門窗、墻體部位有時輔以一些傳統圖案或紋飾來達到豐富立面的效果。這就是中國民族建筑風格與西方現代建筑技術和功能相互融合的重要體現,當然也讓我們從此類建筑中綜合看到了中西地區的建筑特色。
片區的改造已經結束,但改造后還有不足的地方。問題集中表現在片區在翻新改造時新建了一部分仿民國建筑,其建筑外立面在色彩搭配上不夠協調,如外部的墻面顏色大多采用飽和度較高的杏黃色,屋檐窗框又選了比較鮮艷的紅褐色,這兩種顏色都具有比較高的飽和度,色彩搭配過于鮮艷。這無疑讓新舊建筑無法和諧共存,也使傳統民族建筑風格與新建筑風格顯得格格不入。
3 南京國民政府行政機構的建筑裝飾特色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政府統一規范并建造了行政類建筑大樓,這類大樓的特點是整體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成為南京獨有的民國風情名片。
3.1 外交部大樓
外交部大樓也是極具民國建筑裝飾特色的行政類大樓,它正對著鼓樓,平面形狀呈“T”字形,整個建筑外立面兩邊低、中間高,建筑造型綜合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細節處理手法和西方現代建筑的立面分割手法,建筑從下至上分為勒腳、墻身和檐部3個部分。這是典型的“三段式”的分割手法。具體來介紹:底層半地下室部分是勒腳,用水泥粉刷;墻身部位用褐色面磚貼面;檐口部分也選用褐色琉璃磚,為了達到裝飾效果,做成了簡化的斗拱造型。此外,為了有效地解決隔音的問題,建筑物的外墻及地板皆采用了空心磚;為了保證各室空氣充足,光線舒適,并且做到平面功能布局合理,整個外交部辦公樓一、二、三層設為辦公、會客及會議空間,四層則專門用于檔案的存貯。外交部大樓作為中國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一,在1991年被國家文物局和建設部評為近代優秀建筑。
3.2 原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立中央研究院
原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兩棟建筑首先在形式上一致,均采用了仿清宮殿形式。其屋頂選用了歇山頂,屋面用綠色琉璃瓦鋪設,外部面磚貼面抱廈出山。整體建筑風格富有民族氣息,將現代建筑的功能與中國古典建筑的設計手法進行了巧妙的結合,構成了南京獨有的風景線。[4]
4 結語
南京的民國特色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歷史考證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我們可以根據其獨特的建筑裝飾價值挖掘和衍生出更多的裝飾作品,并且,在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還應當考慮到首先保護好其民國底蘊和歷史風貌,然后結合南京當前的發展狀況,科學合理地開發它。當然,每個地方要根據其性質和功能采用不同的思路,最終用不同的方式形成當地的特色,讓富有特色的民國建筑為南京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繼續成為南京民國文化的永恒地標和新名片。
參考文獻:
[1] 揚秉德,蔡萌.中國近代建筑史話[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 陳偉.南京民國建筑的保護策略[D].南京大學,2006.
[3] 嚴澍陽.南京頤和路第十二片區建筑特色及改造策略研究[J].城市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33):24-25.
[4] 向然.南京民國時期建筑特色及其保護[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05):23-24.
[5] 賈貝思.型和現代主義[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耿亞娜(1991—),女,江蘇泰州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就職于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