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流域具有多樣化的自然地貌景觀,并且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系,已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景觀具備比較大的資源潛力,沿線的文化有著較為豐富的內涵,有著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呈現出來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以府谷段黃河峽谷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對黃河沿岸的景觀營造進行論述,統一規劃黃河峽谷府谷段沿線的景點,努力將黃河峽谷府谷段打造成為具有地方標志性的旅游景點。
關鍵詞:黃河沿岸;峽谷景觀;府谷段;景觀規劃
1 峽谷型旅游區和峽谷沿岸景觀
關于峽谷的描述,最早的時候可追溯到我國的古代,其中,《水經注》曾這樣描述峽谷,所謂的峽谷就是兩岸崖壁比較高,并且崖壁十分險峻,處于河流的下切處。在現代的漢語詞典中,峽谷的釋義是中間狹窄、深邃且兩坡比較陡峭的谷地。
峽谷是地理學中的一種自然景觀,從形成的原因分析,峽谷也屬于一種河流地貌。此外,峽谷也屬于一種風景地貌。現在,峽谷在人們眼中屬于旅游資源的一種,并且峽谷在旅游資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峽谷在旅游資源學中有新的定義,指的是幽深并且狹長的河流谷地。
峽谷地貌景觀,也被稱為峽谷景觀。峽谷地貌景觀的形成是外營力和地球的內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該景觀主要依托于峽谷地貌,該景觀不僅富含深厚的人文內涵,而且具備自然審美的特色,屬于一種地學景觀,擁有美學的基本特征,同時可以作為觀光旅游的自然資源,此外還具備一定的科研價值。峽谷包括多樣化的自然景觀資源,例如氣候、水文以及地文。另外,峽谷也屬于一種地域特色峽谷文化景觀。上述景觀促進峽谷景觀形成原始的自然風貌,進一步體現出峽谷景觀的良好的生態環境。
峽谷型旅游地區不僅包含氣象、水文以及人文等自然資源,而且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所以,本文定義峽谷旅游為集地域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于一體的峽谷型地域載體,開展研學、度假、觀光以及休閑等各種動態、靜態、動靜結合式的專業性和綜合性的旅游活動的總稱。
2 黃河峽谷沿岸景觀的構建方法
對于黃河沿岸的景觀構建,首先通過對黃河沿岸峽谷地區的資源綜合調查,要尊重自然資源,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相互結合,確保人與水和諧相處,主要的任務是恢復植被。有效、合理地開發當地的景觀資源,將河岸做綠化處理,打造峽谷沿岸景觀,同時賦予峽谷景觀以深厚的地域文化,保護黃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展示山水特色。
統一規劃黃河峽谷府谷段的沿線景觀,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風景旅游景觀帶。這對于府谷縣來說,能夠對外發揮其觀光賞景的功能、商業娛樂的功能以及旅游休閑的功能,給游客建立科普教育、休閑戶外以及觀賞游憩的渠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確保黃河沿線生態基底不受人為破壞。每個村鎮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不一樣,要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觀帶。
3 黃河峽谷沿岸景觀的設計實踐——府谷縣黃河峽谷沿岸景觀規劃設計
3.1 黃河峽谷沿岸景觀意向梳理
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總長度約為5465公里,整個流域面積為752443平方公里。黃河沿線風景非常優美,自然景觀更是巍峨壯麗,更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形成了中國版圖上耀眼的黃金旅游景觀長廊,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黃河旅游帶”。
在黃河晉陜大峽谷的西岸,陜西挺起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公路脊梁,多了一條可以和美國“1號公路”媲美的生態觀光旅游路——沿黃公路。所謂的沿黃公路,通俗點講就是“沿著黃河的公路”,是位于黃河西岸的南北走向的一條公路,與黃河的省級道路相毗鄰。沿黃公路向北就是府谷縣墻頭農業園區,南至華山腳下,全長828.5公里。這條路串聯起黃河西岸的榆林、延安、韓城、渭南4市12縣72個鄉鎮,50多個景點,和80條縣鄉公路、13條國省干線公路以及9條高速公路互相連接,為陜西打造沿黃旅游帶和經濟帶的重要依托。
3.2 黃河峽谷沿岸景觀的定位
位于沿黃公路向北的起點府谷段,與陜西、山西和內蒙古交界。依托沿黃公路府谷段,建立黃河峽谷府谷段水利風景旅游景觀帶,該景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設計中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游客從墻頭鄉進入沿黃公路,在這里流連忘返。
3.3 黃河峽谷沿岸景觀總體規劃
在本次打造的過程中,依托府谷境內100公里長的黃河流域所流經的鄉鎮和自然資源的特色,可以把整個黃河旅游風景帶分成5個部分,即黃河鄉村旅游體驗帶、黃河風景縣城帶、黃河峽谷風景帶、黃河生態農業觀光帶、黃河水利水產科技展示帶。
(1)黃河生態農業觀光帶位于黃河幾字灣府谷縣的境內,總長度為28公里。沿河分布著一些農業村落,如黃甫鎮、麻鎮和墻頭村。全段有龍灣、一腳踏三省、段寨東極等景點。該地帶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如丹霞地貌、梯田景觀、物產資源以及農業資源。設計將以文化旅游示范為中心,立足當地實際,找準保存比較完好的烽火臺、明代長城、廟宇群、古代民宅建筑。按照“文化+旅游+城鎮化”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逐步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示范區。
(2)黃河峽谷風景帶處于黃河的上游地段,全長共20公里,由上至下經過魚塘、海則廟鄉、牧廠、碼頭。該段河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在海則廟區段處岸邊山川形成峽谷。因為這里有著壯麗的丹霞地貌和宏偉的自然景觀,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展示出地域性的特征。該段將游船觀賞和峽谷漂流作為主要的休閑娛樂活動,另外還特別創建了輔助景觀,如碼頭、農家樂以及濕地。
(3)黃河風景縣城帶為黃河中游段,共19公里。城鎮居民觀賞區是城鎮中心的濱水景觀帶,滿足常年生活在此的居民的親水性,發揚黃河文化,提供給城鎮居民更好的景觀感受。同時,水上娛樂設施增添趣味性,豐富人群的休閑生活。
(4)黃河科技展示段處于黃河的中下游,以古渡口莊園為起點,終點則是飲水工程區,整段長度大致是14公里。該區域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結合。依照該地段的地貌和地形特征,主要發展兩項旅游資源,一是黃河引水工程,二是農業科技示范園。將該地區的度假資源和農業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在當地創建一個旅游項目,該旅游項目主要以農業科技示范園為主。
(5)黃河鄉村旅游體驗帶位于榆林市府谷縣王家墩鄉,農作物主要有谷子、豆類、蕎麥、高粱、馬鈴薯等。在設計時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把該地區打造為農業旅游體驗區,將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把黃河作為現有的景觀帶;采用帶狀分布圖展示黃河沿岸的景觀,重點在于創建農業旅游體驗區,使得民俗文化得以傳承下來,給游客帶來非凡的體驗。
4 設計特色
4.1 時代性和生態性相結合
創建公共開放空間,保障黃河沿線生態基底條件不受破壞,順應現代旅游發展的基本要求。以生態安全建設為根本,以山水景觀規劃帶建設為基礎,以“大水、大綠、大生態、好空氣”生態人文環境品質為主要的吸引力,重點創建生態旅游產業項目,創建黃河峽谷風景旅游規劃帶,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4.2 標志性和本土性相結合
根據每個鄉鎮具有的不同的特色,打造出來5個不同主題的旅游規劃段,創建黃河峽谷水利風景旅游景觀帶。打造府谷境內的標志性景觀帶,該旅游規劃彰顯出賞一路黃河之水,觀府谷風景之美的地域特色,成為府谷縣重要的代表。
4.3 景觀建設與地區特色相結合
黃河峽谷水利風景旅游景觀帶的地理位置獨具特色,提供黃河文化的優秀素材,為沿線的村鎮充分展示地方文化提供了平臺和機會。該地段的景觀小品和設計元素獨具特色,彰顯出不同的主題風格,主要規劃成為5段不同主題特色的景觀帶,使得該設計不僅保證主題具有連貫性的特征,而且地方的獨特性得以保留下來。
5 結語
對黃河沿岸峽谷地區的資源進行綜合調查發現,我們不僅要尊重自然,而且還要和當地的自然景觀結合,確保人與水和諧相處。主要的任務是恢復植被,有效、合理地開發當地的景觀資源,將河岸做綠化處理,打造峽谷沿岸景觀;賦予峽谷景觀以深厚的地域文化,保護黃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同時展示山水特色。大力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率,為黃河沿岸特色城鎮的發展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為未來黃河峽谷沿岸景觀帶的設計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利花.赤水河大峽谷地區景觀特征及旅游開發[D].成都理工大學,2016.
[2] 王國愛.峽谷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與規劃研究[D].西北大學,2010.
[3] 李雪松.人工景觀工程生態足跡優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怡華(1993—),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鄉環境設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