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是農業大國,種植技術和產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然而,無論技術達到怎樣的成績,對于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否則將會對作物造成毀滅性打擊。幾乎每年都有受到病蟲害影響的小麥,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種植小麥的農民在防治病蟲害工作中進入了誤區,導致小麥種植產量低。本文將從防治時間、灌溉、防治方法、藥劑使用4個方面分析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并探討正確的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方法。
關鍵詞:
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1.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38
引言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每年的小麥產值關乎著我國數億人口的生活口糧,因此小麥種植技術的提升具有巨大意義。小麥種植技術除了對小麥種植進行嚴格的要求和管理以外,在防治病蟲害上的技術水平同樣值得關注。然而,部分種植人員在防治小麥病蟲害工作中存在著認識誤區,導致小麥生長緩慢,長勢堪憂,容易出現病蟲害問題。
1?小麥病蟲害防治存在的誤區
1.1?防治時間出現誤區
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種植戶必須要掌握最佳的病蟲害防治時間,才能有效地起到防治病蟲害效果。然而,許多種植小麥的農民并不知道科學防治病蟲害的時間,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小麥進行處理,導致小麥仍然會遭到影響。農民對于小麥的特性不了解、對于種植小麥的規律要點不明確、缺少專業的種植知識和經驗,都會導致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并在治理過程中找不到良好的解決辦法,最終使得小麥大規模減產,造成損失。例如:小麥一般在初春時節開始種植,而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是小麥極容易發生紋枯病的時期,因此種植人員應當未雨綢繆,在每年的3月份左右就開始進行病蟲害防治。然而現實情況中,許多種植人員因為小麥在前期生長時沒有發生病蟲害的現象,掉以輕心選擇觀望,直到紋枯病迅速地蔓延至全部小麥作物時再采取防治措施,不但使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成本增加,而且防治的效果也不理想,小麥受到紋枯病的影響大量減產,質量也無法保證,給種植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1]。
1.2?灌溉手段出現誤區
很多種植小麥的農戶或許只知道小麥灌溉期對于小麥未來的長勢十分重要,但卻不知道科學合理的灌溉對于病蟲害防治也極其重要。灌溉時期小麥生存環境溫度較低,不同的種植方式都有可能導致小麥出現病蟲害問題,影響小麥健康生長。因此,病蟲害防治要注重小麥在灌溉期的狀態。灌溉方式能夠影響小麥的生長,如果在灌溉期小麥受到大量的水源侵襲,小麥和土壤一時間無法將水全部吸收,造成田地間水分積留,容易阻礙小麥根系的正常呼吸,導致病蟲害發生且蔓延迅速。如果在灌溉期不對小麥進行灌溉或灌溉水源較少,小麥也會因為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而抵抗力下降,甚至停止生長。因此,種植戶在開展灌溉的工作中,一定要根據麥田的實際情況和小麥生長階段進行適量灌溉[2]。
1.3?防治方法出現誤區
正常情況下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要依據當地的氣溫、濕度、種植時間、種植條件、易遭受的病蟲害種類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防治工作,以達到前期預防病蟲害發生的效果。但是,部分種植人員在面對小麥可能發生病蟲害現象之前,不會針對特殊情況采取特殊手段,防治方式較為簡單,使得部分小麥病蟲害現象仍然出現,對小麥生長造成較大的影響。
1.4?藥劑使用出現誤區
小麥生長是一個漫長的階段,需要經歷多個重要時期,而在不同時間段小麥也會出現不同的病蟲害現象。由于小麥生長的環境不同,其土壤水分、溫度、氣候等因素都會改變小麥的生長情況,與之相應的會發生的病蟲害種類也不同。如果小麥作物在生長中發生了類似蚜蟲、紅蜘蛛等病蟲害現象,種植人員則要根據生長階段和病癥嚴重情況采取不同類型、不同劑量的藥劑進行治理。一旦種植人員沒有在相應的時間對農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或者沒有對癥下藥,就容易導致小麥錯過最佳的防治時間,無法控制其之后的生長狀況,嚴重時會影響小麥的產值。所以,小麥種植人員應該針對小麥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環境因素,采取正確的防治方式,運用合理的藥物和藥量對小麥及時做出處理。但是目前是種植人員由于缺少種植技術方面的培訓,對于防治技術并不熟悉和了解,無法在各個作物生長階段做出正確的防治處理,在藥物選擇和劑量上容易混淆出錯[3]。
2?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方法
2.1?運用藥劑拌種技術
藥劑拌種是一種預見性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即在小麥種子還未播種時,就將含有滅菌、滅蟲效應的藥劑與小麥種子一同進行攪拌,使得種子具有防止病蟲害入侵的作用。這種防治措施避免了小麥生長期間出現大量的病蟲害問題,將病蟲害控制在種植初期,能夠降低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小麥種子播種以后容易受到許多種類病蟲害的影響,但是從實際情況總結得出,紋枯病、金針蟲、銹病等是最常出現的病蟲害問題,且一旦出現會對小麥的產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種植小麥時要預先對病蟲害情況做出判斷評估,利用生物、化學和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發生。藥劑拌種是化學手段的一種,在小麥種子表面涂抹農藥,提升種子的抗病害能力和免疫力,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對小麥種子進行藥劑混合時要事先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了解小麥種子的特性和藥劑的特性,精準使用化學農藥劑量,確保適量的農藥對病蟲害發揮作用且不會危害到作物種子本身。
2.2?返青期防治技術
春天是小麥種植的返青期,這一時期由于氣候原因,氣溫變化大、陰雨天氣較多,小麥很容易遭受病蟲害的入侵,影響其健康生長,所以要對小麥進行病蟲害預防工作。返青期的小麥作物易受紅蜘蛛、枯萎病和吸漿蟲等病蟲害入侵,這一時期的病蟲害具有易蔓延的特點,嚴重影響著小麥的生長發育。返青期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工作應當先實地考察小麥種植地的土壤情況,并且對小麥的生長情況做出判斷,合理使用農作物藥劑。具體做法主要是基于小麥實際健康情況,配置一定濃度和劑量的辛硫磷乳油或甲基異柳磷乳油,利用農業噴灑技術在小麥種植地中進行農藥噴灑,保證農藥全面覆蓋小麥作物。種植人員要對種植地進行土壤翻松,運用鋤頭等農業工具,小心仔細地將麥苗周圍的土壤進行松動處理,同時避免鋤頭傷及麥苗。
2.3?抽穗期防治技術
小麥在抽穗期是否能安穩度過直接決定了當季的小麥產量。這一時期的小麥容易出現麥蜘蛛、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等病癥,針對不同病癥需要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防治。通常情況下,出現麥蜘蛛時可以用蟲螨克乳油來處理;出現白粉病、銹病時,可以用三唑酮乳油、禾果利可濕性粉劑等藥物來處理。并且,在藥物使用期間需時常關注小麥的病害情況,適當增減藥量,以防因濫用藥物造成小麥作物的病害加重[4]。
2.4?灌溉期防治技術
灌溉的技巧對于作物來說極為重要,小麥種植也不例外。進行科學合理的灌溉,采用正確的灌溉技術、標準的灌溉水量,能夠減少小麥病蟲害發生。灌溉時期,由于土壤水量的差異,小麥容易遭受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種植人員需在此之前做好防治工作,可以將藥物放在噴霧器里對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對小麥采用何種類型的藥物噴劑,都要注意藥物劑量的使用,以確保農藥不會破壞當地土壤結構,不會損害當地自然環境。依據小麥灌溉期的生長情況,結合大量的小麥種植經驗,對病蟲害防治采取適當的手段,才能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2.5?其他防治手段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較多種類的病蟲害侵襲,針對不同類型的病蟲害現象應當采取不同的防治手段,許多情況下還可以通過物理手段或生物手段進行處理,例如:小麥種植地里因雜草過多影響作物正常生長時,可以采用物理手段將雜草割除;當小麥地里出現大量蚜蟲時,可以運用生物手段,即借助蚜蟲蜂等害蟲天敵來消滅蚜蟲,或者利用昆蟲的激素抑制種植地中害蟲的滋生。
3?結束語
從上述分析情況可以得知,現實小麥種植過程中部分種植人員對于小麥的特性、病蟲害發生原因等不夠了解,在防治技術上存在嚴重誤區,導致小麥防治工作不能順利進行,影響小麥的最終產量。因此,種植人員必須學習小麥種植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同類型的病蟲害情況及對應的解決方法,提升病蟲害防治意識和手段,從而達到良好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和玉. 試析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及綜合防治技術對策[J].農家參謀,2018(13):62.
[2]旬陽地區夏田作物小麥主要病害蟲監測預警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3]李英. 小麥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7(12):144.
作者簡介:
張玉霞(1987- ),女,本科。 研究方向: 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