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定西北部地區比較干旱,土壤疏松,地形破碎,該區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一旦出現連續降水,將會造成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植樹造林種草,有效增加林草面積,提高林草覆蓋度,是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定西北部地區;建設成果;生態環境問題;林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40
前言
定西北部地區包括定西市的安定、通渭、隴西的全部和臨洮、渭源的北部,該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差,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當地把植樹造林種草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舉措,連續不斷開展以造林種草為主的生態大治理,通過大治理帶來了大發展,生態治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1?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
1.1?持續狠抓造林綠化,生態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定西市就把造林綠化工作緊抓不放松,特別是北部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把植樹造林和種草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手段,通過國家生態治理項目扶持,狠抓生態環境建設,以生態項目建設推動生態大治理,通過大治理帶來大變化,定西市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現在的12%。特別定西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和好轉。
1.2?林業產業發展迅速,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近年來,定西市在水肥條件較好的部分淺山地區發展蘋果、梨、花椒等產業803km2,總產值達到12.9億元,特色林果產業逐步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渠道。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林下中藥材、蔬菜等種植233km2,林下養殖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該地區年均林木種苗和花卉種植面積達到6km2,銷售收入到達3億多元,有力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工作。
1.3?農業基本條件得到改善,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狠抓植樹造林種草的基礎上, 定西市的基本農田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集雨水窖修建和引洮工程建設,徹底解決了人、畜飲用水的困難,農田灌溉面積也不斷增加。有力促進了當地畜牧業、林果業和其他農業經濟作物的大力發展。
2?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生態治理任務艱巨
定西市造林綠化任務繁重與生態產品短缺的矛盾并存,全市尚有3300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和1333km2的荒山、荒坡、荒溝需要治理,有667km2符合退耕還林政策的坡耕地需要造林種草,90%以上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地方財政困難,生態建設投入不足,特別造林綠化的財政補助資金少,部分造林成活差、保存低的地方,缺少補植補造資金。林果產業規模較小,分布不均,生態產品開發層次低,農戶增收難度大。
2.2?干旱缺水,生態建設難度大
干旱是制約定西市造林綠化成效的主要因素,當地年降雨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大暴雨較多,一旦出現暴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多年來,該地區采取先易后難的措施,優先在立地條件好的區域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所剩區域造林難度增大。
2.3?經濟持續增長與環境承載能力矛盾并存,區域生態治理有待提升
經濟發展對能源、土地、水資源、環境資源需求加大,土地儲備資源匱乏,區域環境承載力不足。例如,渭河、關川河、牛谷河徑流量小,沿途群眾生活用水很少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相對滯后,同時存在農藥、化肥過度使用,土壤污染較嚴重的問題。
2.4?綠色發展形勢與傳統生產消費方式的矛盾突出
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是必然趨勢。但部分群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沒有較大轉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方面的意識落后,生態法制觀念、環境維權意識不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參與度、踐行度低,生態建設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機關來抓來管,全體公民共同參與的氛圍不濃,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的格局尚未形成。
3?狠抓造林種草,推進系統治理
3.1?要以系統規劃為引領,留足綠化空間
定西市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廣大農民對土地有很大的依賴性,要堅持林業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高起點系統謀劃,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留足林業生態建設用地空間。科學區分不同生態功能區、不同土地性質,綜合規劃農業生產用地、造林綠化用地、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系統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盤活用好城鄉各類土地資源,健全完善造林綠化土地保障機制,從源頭上留足造林綠化用地空間。
3.2?要以全民義務植樹為依托,見縫插綠
在盡責方式上,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開展認種認養活動,采取“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模式,讓城鄉居民更多、更方便參與造林綠化。在地點選擇上,要與城鄉面山綠化、城鎮小區綠化、農村“四旁”綠化、河道植被治理相結合,見縫插綠,填補綠化空缺,打造山水林田居復合生態系統。在組織形式上,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參加義務植樹,市、縣區和各鄉鎮每年要建成領導干部義務植樹示范點1~2個,完成高標準造林綠化工程0.2~0.33km2。在責任落實上,城市綠化由住建部門負責,鄉村綠化、城區面山和通道綠化由林草部門負責。建立評比機制,做好達標驗收。
3.3?要以項目建設為帶動,全面增綠
積極爭取實施國家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草原治理等林草項目工程建設。在任務安排上,要集中連片推進。在樹種選擇上,要本地苗木、本地樹種優先,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花草結合,構成穩定和諧的混交結構,力求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在造林時間上,要改春季造林為春季、雨季和秋冬季3季造林,做到因地因時因季栽植,盡量避免春季造林后,因干旱風吹而出現苗木風干現象。
3.4?要以科技服務為支撐,高效建綠
科學設計整地模式、種苗規格和抗旱造林措施。狠抓造林技術引進、推廣、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強化造林施工質量監管,樹立精細栽植理念,精細施工,精雕細琢,推動造林綠化由“大寫意”向“工筆畫”轉變。
3.5?要以市場主體為驅動,多彩添綠
長期以來,造林主體少,資金投入不足,是該地區造林綠化的短板。要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研究林業生態建設市場化運作、土地使用和社會資本投入造林綠化模式,鼓勵通過先造林后補助、政府購買林業服務、以土地換綠化等方式,推進造林、管護等林業生產經營任務由社會主體承擔,引導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等參與造林綠化事業,破解資金投入不足難題。
3.6?要以鞏固成果為重點,嚴格護綠
造林后的撫育管理是保障造林質量的有效措施,在定西市顯得尤為重要,要及時做好栽植后的扶苗、松土、除草、病蟲防治和日常管護工作。建立嚴格的林地林木保護管理制度,落實管護人員,管護經費和獎懲制度,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林地草地、亂砍濫伐林木等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林草資源不流失、守得住。
參考文獻
[1]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Z].2012年8月.
[2]梅建波.甘肅省封山育林的探索與實踐[J].甘肅林業科技,2006,31(1)65-68.73.
[3]胡莽,胡文杰,王剛.試論西部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3(4):30-31.
[4]周學文在甘肅省弘揚八步沙林場“六老漢”精神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上的講話[Z].2019,5.
作者簡介:
馬文珍(1968-),男,大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與生態修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