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米海峰
摘?要:
根據甘肅農村不同區域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特點,以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面向“三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智力扶貧促進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今后農民教育培訓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農村扶貧;內容;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60
引言
甘肅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基礎落后,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比較多,特別是思想觀念保守、發展理念滯后。當前我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自2006年以來,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始終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做為服務農村、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大事來做,著力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地方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在此形勢和要求下,學院根據甘肅農村不同區域的產業布局和產業特點,以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面向“三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2a,集中在甘肅省隴中、隴東地區的19個縣22個村廣泛開展農民培訓,特別是根據農業產業特點開展能為農民增加經濟效益的各類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提高認識,轉變思想觀念,了解國家的惠農富民政策,掌握產業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強農民適應市場的能力,以培訓促進產業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培訓內容與方式
1.1?走下去
開展農民教育培訓。2014年,學院組織專業教師分4次歷經4個月深入到甘肅省文縣等19個縣的22個村,按照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以農民綜合素質和產業技術為重點培訓內容,在每個村緊緊圍繞養殖、種植技術,農民專業合作社、子女教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農產品銷售、農業機械使用安全知識等方面進行了現場培訓、指導與咨詢,舉辦集中培訓22場次、播放科技光盤19場次、與村兩委干部和產業大戶座談22場次。走下去,為請進來培訓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1.2?請進來
圍繞產業發展分批舉辦專項培訓班。2015年,學院在去年走下去對19個縣22個村農民培訓工作的基礎上,根據22個村產業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村干部、農技人員、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種養殖帶頭人,分批召集到學院圍繞提升農村基層黨建能力和管理能力、設施蔬菜種植技術、養殖技術、果樹栽培技術、農村電子商務等內容,舉辦了5個專項技術培訓班,共培訓310多名管理和技術骨干,有力地提升了個人素養和組織經營管理等能力。
走下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是基礎培訓和提升培訓的結合、是一般培訓和精準培訓的結合、是點和面的結合統一,以點促面,旨在通過教育引導進一步提升農民的職業素養理念,提高農民職業能力,培養大批熱愛農業、具有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心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村致富帶頭人;提升當地農村村務管理能力、經營組織管理能力和產業大戶示范引領能力,助推當地產業發展,促進甘肅農村經濟的發展。
2?目前現狀
2.1?農村人力資源是短板
據調查,目前甘肅省農村外出打短工或常年在外從事建筑業等體力勞動的絕大多數是屬于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壯年農民。而實際構成農村勞動力的主要是婦女、老人和兒童,農村缺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適用人才,經營理念、經營方法、經營手段相對落后,經營效益不夠高,沒有形成足夠的品牌效應,市場競爭力有待提高。甘肅省農村勞動力目前的現狀,使得原本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人力資源短缺這一現象表現更為突出,未來誰來經營土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如何保障問題突出。
2.2?需加強正確的教育輿論導向
農村的孩子聽得最多的是“好好念書,否則就只能當農民”;教育上也不同程度流露出“考不上大學,沒出息,就只能當農民了”;而大學畢業即便學的是涉農專業,寧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到農村;為農村的孩子樹立的成功典型,是怎樣努力成功離開農村。農民的后代把離開農村作為自己努力追求的奮斗目標,“離開農村”成了人們最強烈的愿望,成了幾乎所有人的共識和努力的方向。
2.3?教育培訓內容單一、重復和缺失
目前,各行業部門組織的農民教育培訓只停留在集中講授農業技術和技術指導上,面對培訓,農民心存一定的厭倦和負擔。教育培訓缺乏相對有效的、多方位的培訓和宣傳引導,即便農民關心農村的建設與發展,但效果不是很明顯。
3?今后的發展對策
3.1?建立農民培訓機制
要充分發揮培訓單位的主體作用,建立農科教結合的運行機制,解決農民培訓出現層次不高、斷層和空缺等問題。支持或幫助各種培訓機構的建立,定期舉辦各類講座、培訓活動,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網絡優勢,提供市場資源和政策咨詢。建立培訓督導制度,認真督查培訓環節和培訓效果,切實提升農民培訓的效果。
3.2?不斷深化和豐富培訓內容
認真進行產業調研,制定的培訓計劃要科學合理,學習內容要體現適用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分類搞好指導,將農民培訓按產業實施分類專項培訓。要將培訓內容緊密結合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市場需要。要加強國家政策、法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等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法律意識和防范意識。要突出“三個轉變”,即由單一產業內容向種養結合轉變,由產業技術培訓向提高產業附加值延伸轉變,由單純技術服務向指導農民的市場觀念、公民觀念、現代生活觀念和改善生態方面拓展轉變。
3.3?抓好區域產業布局
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客觀實際,在規模化經營的發展上下功夫,以縣為單位,以市場為導向,幫助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幫助實施“一縣一業”產業培育。在重點圍繞種養殖業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開展綠色農業、循環經濟、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特別是新技術、農產品產業鏈的延伸、現代營銷體系的構建等,為農民穩定奔小康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3.4?按照農業產業布局,發展產業生產型、技術服務型、加工型經營主體
應大力幫扶當地農民致力于產業生產,成為生產型經營主體,特別是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主的經營主體,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等措施進行適度規模的生產經營。應圍繞產業發展建立植物保護、動物疫病防治、農機作業等相關專門技術服務性隊伍,為農業的高效優質生產保駕護航。工商資本應發揮自身優勢成為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經營主體,而不應在產業生產這一節點扮演原料的提供者。因為工商資本基本上是以投機盈利為目的,穩定性差,對農村對土地不像農民那樣有感情,對周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土地的合理使用漠不關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3.5?應重視農村兩后生的教育培養
農村兩后生(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是農業農村的寶貴人才,他們年輕有文化應成為今后農業生產的有生力量,高職涉農院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擴招政策,通過系統培養使其成為農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同時,應鼓勵教師和在校大學生到農村體驗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智力幫扶活動,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大學生在農村開展就業創業活動,不斷為農村發展儲備人才。
3.6?明確參與主體職責,減少培訓內容重復與缺位
按照培訓目標進一步明確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實行分類培訓,保證農民培訓工作有效開展。教育部門依托涉農高職院校以農村職業教育和新生代職業農民培育為主,采用彈性式學歷教育的模式,通過教育培養和引導使其成為從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服務、農業生產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經營管理者,成長為新時代下的新型職業農民。農牧部門要以提升現有職業農民技術和實用技術推廣為主,通過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培訓,使其在農業產業鏈上更好地為社會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成為農業農村生態保護、農業的資源開發和富民產業培育的先鋒。人社部門的培訓要以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主,使愿意從事非農產業以及失地農民等通過培訓在企業上崗或創辦小微企業。扶貧、科技、文衛、司法等部門的培訓以科普宣傳咨詢為主。
參考文獻
[1] 何丕潔.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30):5-7.
[2]朱愛國,李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職教論壇,2016(1):16-20.
[3]張長宏.民主黨派智力支邊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團結,2012(3):17-19.
[4]楊建曉.貧困地區的精神貧困與精神脫貧思路探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7(1):11-13.
作者簡介:
張曉東(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