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桂
【內容摘要】學生若想將數學知識學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的能力尤為重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打造卓越課堂,實現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師要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空間想象能力
前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空間想象能力是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因其特有的要素與難度,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能力的進行培養,幫助學生的數學能力獲得發展。
一、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想要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就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圖形的特征進行聯想,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將生活中感受到的圖形與相應的知識聯系,增強現實的直觀體驗,認識圖形。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1]。
在學習《認識圖形(一)》這節課時,教師、分別出示實物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辨認。學生按教師要求拿出四種不同形狀的實物。教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形狀實物的特點感知特點。(1)學生選一個喜歡的物體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2)進行匯報交流,學生的回答可能是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圓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平平的等等。(3)要求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4)通過課件展示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通過學生真實的感受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
二、培養動手實踐
空間想象能力的內容包括對位置的確認、對路線的認知、對圖像的抽象再現等等,學生想要有效的掌握這些內容,就要樹立空間觀念,體驗圖形的方向感、移位感,確立物體上的位置,建立空間觀念。教師要讓學生具體觀察物體所在的位置上,通過方位詞進行描述,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讓學生采用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更加清晰的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加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易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2]。
三、繪畫立體圖形
將立體圖像畫在平面上要有立體感,畫的形狀不能和實物一模一樣,是立體圖形在平面內的投影。學生畫出的立體圖像既要有立體感,又要能夠表達圖像各主要部分的位置以及度量關系,因此,畫好圖形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繪畫平面圖開始,先畫水平放置的平面,逐步從各個角度觀察兩個平面相交。教師在教學時要強調畫圖的要領,要指導學生準確的畫圖,養成良好的畫圖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圖畫好,看起來有立體感,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對立體問題的解決上有著重要幫助。空間想象能力能夠將空間中的實體抽象到大腦中,在大腦中進行分析推理,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通過繪畫立體圖形,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3]。
四、利用數形結合
數形結合中的形有著具體化、形象化特點,數有著概括和抽象的特征。數形結合是直觀與抽象、感知與思維的結合。在數形結合的過程中,需要空間想象能力。有計劃的帶領學生進行數形結合訓練,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有著促進作用。利用數形結合解答問題,能夠依據數的結構特征,喚起表象,構建相應的幾何圖形,通過圖形,解決相關的問題。還能夠將圖像信息轉化為數式信息,解決形的問題。教師有效的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
結論
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應該由數學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有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共同培養。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繪畫立體圖形,同時還要有效的利用數形結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短期就能夠實現的,一定要貫穿教學的始終,克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成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小燕.淺談學生數學空間想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1):115-116+134.
[2]王昭玲.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空間想象能力[J].學周刊,2019(3):61-62.
[3]張悅.小學生數學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特點及其培養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6):64.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中堡鎮邢家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