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海無涯巧作舟,改革關鍵靠創新。筆者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為工作原則,在深入實踐詳細調研的基礎上闡述了培養農村師資隊伍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引起廣大教師的密切關注與深層次探討。
關鍵詞:理想驅動;目標驅動;團隊驅動;學習驅動;研修驅動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02-02
引言
隨著國家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出臺和鄉村卓越教師培養力度的不斷加大,一大批由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采用計劃訂單方式定向培養的師范生(以下簡稱定向生)開始陸續走上教育崗位[1]。以啟東市為例,2012年以來先后有300多名定向生加入教師隊伍,而且在今后幾年還將有更多的定向生走上鄉村學校的講臺。這些定向生的入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短缺的矛盾,也為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鄉村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教育調研中筆者發現,一個地區、一所學校定向生的專業成長,既取決于教師個體內部動力系統的自建,又取決于學校和社會組織等外部動力系統的支持,而有無名師引領,是影響定向生職后專業發展好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今天,進一步加強對名師引領定向生職后高水平專業發展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理想驅動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要讓定向生走好教育人生的第一步,首先必須聚焦定向生專業成長中的“志”與“業”,加強名師對定向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責任擔當的正確引領,以思想引領思想,以人格關照人格,以精神照亮精神,喚醒定向生的家國之愛和專業之愛,提高定向生的情懷品性和生命向度,筑牢定向生扎根鄉村、服務教育的精神之基,堅定定向生教書育人的志向與信念。每學年新教師培訓開班典禮上,學校緊緊抓住“守初心,明使命,重擔當”這一主線,組織定向生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南中學參觀墾牧高等小學、抗大九分校舊址,在重溫歷史、緬懷先烈中堅定理想信仰。學校還邀請李吉林、李庾南等蘇派名師和竇桂梅、桂賢娣、王崧舟等著名特級教師講學,讓定向生從名師成長中學會扣好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每年定向生進校后,學校都會舉行隆重的新教師入職儀式,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成果、發展愿景,增強定向生對學校文化的價值認同,激勵定向生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二、目標驅動
教師發展的最高目標是自我實現,在教育耕耘中實現專業自主和個性發展,在育人堅守中實現職業自覺和生命自覺,在師生共同成長中實現教育幸福。遠大的目標是定向生專業得以發展的內在動力,理想和情懷是定向生專業得以成長的精神支撐。每年暑期,學校都會舉辦名師與定向生結對引領簽約儀式,召開名師與定向生見面會、懇談會,讓定向生近距離了解名師的成長經歷,學習名師的教育思想、教學主張、教學藝術,感悟名師的人格魅力,找出自己和身邊優秀教師的差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和發展路徑。學校要求所有定向生主動對接教師專業標準和“四有”好教師要求,遵循教書育人的內在規范,明確自己在鄉村教育振興工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發展路徑,讓定向生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追求融入家鄉建設和學校發展,在補短板、強修煉、提品質中不斷增強自我驅策、自我錘煉、自我覺醒、自我提升的“造血”功能,盡快實現由普通人向“教育人”、由教學新手向教學能手向學科骨干或學區精英的轉變。
三、團隊驅動
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隊伍,是名師引領定向生職后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隨著知識經濟和“5G+AI”智能互聯時代的到來,封閉的低層次的以“青藍結對”為主要模式的校本培訓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新時期定向生日益增長的高水平專業發展需求。因此,突破校域的束縛,匯集全市分散于各校的名師資源,創建開放的城鄉互動的教師發展學校,探索外引與內建相融合的生態化、生成化、生長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構建高標準、多層次的市、鎮、校三級教師培訓體系,進一步突出名師引領在定向生專業成長中的“賦能”作用和“輸血”功能,已勢在必行。
四、學習驅動
學習是教師成長的階梯,也是推動定向生向骨干型、專家型教師轉型的基礎。教學是教師的本職,教師知識的更新、理念的轉變、方法的優化、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有效而持久的學習。因此,名師引領定向生的學習成長必須突出以下重點。一是讀書修身,學校借助“啟明星教師讀書會”、閱讀推廣工程、青年筆會等活動,鼓勵定向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做一個“天天看書,以書籍為友”的“讀書人”,崇尚向理論學習、向經典學習、向大師學習,學習教育規律、教學理念、教學常識,使定向生不斷汲取教育理論精華,豐富自身學識,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理想境界。二是協同學習,名師對定向生的學習引領,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論道”,而應是“起而同行”的智慧共生、合作共享。因此,學校通過創建“啟東市定向生專業發展”微信群,規范定向生向名師跟堂聽課、跟班學習制度,積極舉辦名師到鄉村學校“課堂問診”、與定向生“同課異構”活動,進一步打通定向生與名師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學習連接、思想交流、教學對話的渠道,全面提高定向生駕馭課堂的能力。三是項目學習,以“三段四模塊”教學范式、語文“主題學習”、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小學情境教育等教學改革為引擎,以項目推進為目標,以課改實驗組為主體,創建名師與定向生一起“做中學”“學中做”的學習研究共同體,積極引領定向生從淺層的碎片化學習轉向項目實施所需的全學科或跨學科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實踐性知識結構,使定向生在主動發展中促進學科理念、學習方式、跨界思維與課程整合的轉變,全方位發展定向生的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促使定向生由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課程的規劃者和學習的指導者。
五、研修驅動
學習、研究、反思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而一名優秀教師和普通教師的最大區別在于是否具有科研的追求與能力,因此,提升定向生課堂研修和課題研究的能力尤為重要。一是課堂研修,教師的生命在課堂,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最終必然體現為課堂的領導力、課程的執行力、教學的創新力。在名師引領中,學校特別關注定向生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真實需求,依托各類大型教研活動及各類課程和比賽,讓定向生得到多層次的磨煉與錘打,使定向生早日成為教學的行家里手。二是課題研修,從學校、學科的微型課題入手,立足于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讓定向生梳理自己的教學發現,詳細記錄教學中的每個案例、每個細節和感受,在行動研究中培養定向生的科研意識。
結語
依托名師,培養名師,是名師引領定向生職后專業高品質發展的宗旨。在名師的有效引領下,七年來,全市先后有100多名定向生獲得當地政府的嘉獎,250多人被評為市、鎮骨干教師和教壇新秀,420多人在市級以上教師基本功、優課賽課、教學技能單項比賽中獲獎。定向生的快速成長,為啟東打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高芳.保障與激勵并舉 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建設[J].中國財政,2008(21):77.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名師引領的小學語文定向培養師范生職后專業發展研究”(課題批準號:FZ2016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許海霞(1974.10—),女,江蘇啟東人,現為啟東市教師發展中心教育科研研訓員,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