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
腹瀉是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而且患者糞便呈現黃色或者綠色稀水樣薄便,導致患者出現腹瀉的因素有很多,嚴重者會出現電解質平衡紊亂。腹瀉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1)感染因素。此因素又可以細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于患者自身問題以及飲食不當等所引起。該疾病臨床表現顯著,患者出現大便次數增加和性狀改變,部分患兒還會出現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進食和代謝。臨床上治療患者腹瀉要保證其循環系統平衡,加強腸道抗感染治療,避免濫用抗生素。小兒腹瀉影響患兒正常攝入食物,患兒無法維持生理活性,通過對癥治療,能夠恢復患兒飲食,確保患兒正常生長,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飲食。
該疾病常見小兒,主要是由于小兒器官組織均處于未成熟狀態,消化系統不完善,且機體抵御病原菌侵襲的能力較弱。在患兒遭受輪狀病毒或大腸桿菌等侵襲時,會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人體攝入水和食物能力下降,并引發代謝功能失調,引發腹瀉,并伴有嘔吐、發熱等癥狀。當患兒長期保持腹瀉時,會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各類營養類相關疾病,導致患兒的生長受到影響。3歲以上的兒童,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統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腹瀉,即使患病,病情也相對較輕,一般5~7天即可痊愈。
初期禁食:急性腹瀉主要是由于感染法制的,會伴隨發熱、腹痛等情況,因此需要對小腸、結腸感染進行檢查。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的情況,嚴重會出現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的情況,每日腹瀉3~5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樣,惡臭,會伴隨腹部絞痛,全身酸痛的情況。因此急性水瀉期需要暫時禁食,對腸道給與休息,必要時對患者實施靜脈輸液,并防止失水過多導致其出現脫水。
清淡流質飲食:對于無需禁食的患者,可在初期發病給與患者清淡流質飲食,包括米湯、果汁等。早期需要禁止使用牛奶、豆類等容易產氣的流質飲食。部分患者對牛奶會出現不適,在服用牛奶后會加重期腹瀉,因此需要慎用。
根據病情調整飲食:隨著后期病情好轉,排便次數也出現減少,癥狀緩解后改為低脂流質飲食,或選擇低脂少渣、容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包括面條、面片、大米粥等食物。
飲食選擇:在腹瀉停止后,患者病情大多出現一定好轉,可給與低脂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便于患者消化。但此時可增加一定營養,選擇瘦肉泥、瘦肉粥等,并根據患者情況限制含有粗纖維的蔬菜水果,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同時主要維生素的補充,包括維生素B、維生素c,可選擇果汁、蔬菜汁、菜湯等,幫助消化的同時,增加了一定影響。腹瀉期間,禁止飲酒,服用堅硬或含有粗纖維的蔬菜,生冷瓜果,對于油脂較高的食物均需要避免,火鍋、串串等刺激辛辣飲食,需要避免,及時保護腸道。
高蛋白食物:可將每天熱量控制在2500-3000kal,補充每日蛋白質,維持在100克,并補充患者長期腹瀉所消耗的能量,改善患者貧血與營養不良的情況,恢復患者體重。
低脂肪與纖維食物:將每日脂肪供給控制在40克內,主要是由于脂肪量過大不利于患者消化,且脂肪酸會刺激胃腸蠕動,低纖維素會減少胃腸蠕動刺激。
補充水分:將每天供水量控制在2000-3000毫升,并積極補充合適的維生素,選擇蔬菜與水果進行補充,并供給維生素B,選擇牛肉汁、果汁、菠菜等。
飲食禁忌:由于部分患者乳糖不耐受,會出現滲透性腹瀉,因此需要去除飲食中的乳糖,避免由于吸收不良導致的脂肪攝入。嚴禁使用堅硬的食物,包括堅果類,但相關腌制食品、香腸需要禁食,酒與刺激飲食需要嚴禁使用。
腹瀉主要特點為患者大便次數增多與性狀發生改變,患者伴有發熱、嘔吐與腹痛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腹瀉,患者通常全身癥狀不明顯,體溫出現低熱;重型腹瀉為嚴重胃腸型癥狀,伴有重度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明顯全身中毒癥狀。臨床治療原則為正確糾正脫水,調整飲食與合理安全用藥,在患者選擇藥物時通常出現用藥不當等問題。需要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當藥物,對癥治療,能夠有效緩解其疼痛,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在飲食上,需要循序漸進選擇合適的食物,避免刺激飲食,有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