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課堂的有效性發源于“活”的歷史,外化于“活”的課堂,它是充滿人性關懷、蘊含生活氣息且富于思考的課堂,是彰顯生命理性、“活著”的歷史課堂。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生命的角度來進行課堂的預設與生產,讓課堂擁有思想、關注生命、進行對話、催生自主,從而使學生生成智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生命角度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41-02
引? ? 言
課堂作為智慧碰撞、健全人格、精神修養的重要場所,其“有效”取決于課堂教學“時間”中學生的狀態。從這一角度來看,課堂應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懷。人文的歷史課堂應是充滿人性關懷、蘊含生命氣息且富于思考的課堂,應是彰顯生命理性、“活著”的歷史課堂,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擁有思想:讓鮮活的學科知識叩問心靈
思想是課堂的靈魂,更是一種生命個體在人生道路上得以成長的力量。思想指導我們在今天與過去、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中闡釋教育,感受歷史。真正的教育應該處處閃耀思想的光輝。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歷史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它必須高揚人類思想文化的大旗,引導學生“學史以明志”“學史以自信”“學史以明智”“學史以自強”。歷史是一門充滿激情旅行、趣味盎然、思接萬載、深刻哲理的學科,其鮮活的學科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叩問心靈、交融思想、發揚理性、感受精神的平臺[1]。思想決定高度,當思想敏銳地行走于課堂,歷史課堂就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強大背景。
怎樣的歷史課堂才是有思想的呢?首先,歷史課堂應著重將充滿哲思和深刻的史實、史料展現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貫穿于具體的歷史知識中,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基于歷史知識的解釋”,而且要讓“情感”朝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其次,歷史課堂應彰顯一種“文化”。歷史教育關注的是歷史與現在的經驗,是當下與過去的對話,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累積形成了歷史發展的人類文明。歷史教育必須把人類活動——政治、經濟、文化都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歷史知識才能更加鮮活豐滿。
二、關注生命:讓體驗和感受同課堂相結合
關注生命,是一種觀照,更是一種守望。因此,歷史課堂也應觀照生命、善待生命、發展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的課堂,能包容個體生命的差異,褒揚個體生命的閃光點,善待每一顆希望成長的心靈。
關注生命的課堂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思考如何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和生命質量,而不是把問題停留在毫無意義的“假問題”預設上。關注生命的課堂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思考如何在課堂上提高生命行走的力量,提升生命應對生活的能力。
關注生命的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更多地將生命體驗和感受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從個體成長的角度出發,開展深度探究、多元探究。
例如,教學《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中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時,傳統的做法是教師分析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后由學生歸納得出,學生往往只知結果,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點。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既考慮了個體生命的感受,又做到了論從史出,有利于提高個體生命的思維質量。
教師只有堅持關注生命,努力將“生命形態的歷史課程”通過“思接萬載,視通萬里,千姿百態”的史實介紹給學生,將精心設計、激趣導疑、思維探究的問題呈現給學生,歷史課堂才能“跳動著現實的生命”,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為學生提供“行走”的力量和意義。
三、進行對話:讓交流找尋有意義的過程
進行對話,是一種交流,更是一種尊重。教育源于生活,歸于生活。課堂教學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一種對話。“蘊含生活氣息且富于思考的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堅持對話教學,堅守生活的本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時,教師不能拘泥于純粹的言語形式,“有意義”的對話應該是一種言說權利。歷史本身就是今人和古人的對話,是當下和過去的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于引導多維、多向對話的發生,讓生生之間真誠交流、師生之間平等會話、學生和教材文本之間探求叩問、學生和問題之間探問。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精神個體處于開放、互動、平等的狀態。他們借助課堂,不斷促成精神的豐富體驗,達成理性的深層理解,用交流和尊重探索有意義的對話過程。
例如,在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中“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時,筆者設置了“新聞會客廳”的對話場景:華盛頓總統卸任后來到我校參觀,期間接受了學校征鴻電視臺的采訪。之后,讓學生在課前自學的基礎上扮演角色。這樣,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對話場景使相關知識形成“意義溪流”。
四、催生自主:讓有效唱響在智慧的課堂
催生自主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教學智慧。教育在于激發和鼓勵。一節課45分鐘,應有智慧交融,有思想碰撞,有知識形成,有智識生成,其間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主動求知的愿望。教育通過人的智慧生成來促進人精神發展、生命成長,而智慧的生成需要有“大智慧”的課堂教學。
仍以《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為例,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課前為學生設計了自主學習目標,讓學生將班級想象為臨時“政府”,按照美國聯邦政府的組成原則行使班級權利。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的學生還提出了一些有較高思維含量的問題。
因此,生成智慧要求教師尊重生命個性,善待生命差異,關注個體精神,理解精神個體,努力使學生在智慧生成中感悟人性、思維靈性、發揚率性。生成智慧還要求教師在上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的“對話”預留時間,為學生“催生自主”提供機會。
結? ? 語
總之,學習歷史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思考、理解生活,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掌握經驗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理解歷史、掌握經驗的同時,從過去與今天的對話中,體驗經歷、感悟過程、豐富閱歷、充實智慧,獲得生命成長。教師只有將課堂置于生命的關注、價值的實現、意義的達成和方法的掌握中,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生命成長的艱難,才能更翔實地闡釋對教育幸福感的理解,才能真正欣賞課堂智慧生成的美。
[參考文獻]
嚴耕望.治史答問[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秋華(1970.10—),男,江蘇吳江人,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