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潔 夏朝霞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功能受損所造成的,其屬于內分泌科常見的一種終身性代謝性慢性疾病,此疾病最主要的特征為慢性高血糖,而“三多一少”則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多見的臨床表現,即多食、多尿、多飲及消瘦,若糖尿病患者未能穩定的控制血糖水平,則可導致多種慢性并發癥出現,如:眼部并發癥(糖尿病性白內障、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心血管并發癥(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心肌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等)、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今,糖尿病已成為除腫瘤與心血管外的第三大非傳染性慢性疾病,而血糖的主要來源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故合理飲食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一個控制血糖水平的基本措施。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飲食呢?本文就此進行報道,如下。
糖尿病患者每日攝入的總熱量應以維持或達到理想體重為宜,體重對于控制血糖的穩定是關鍵環節,由于消瘦可導致患者的抵抗力降低,而肥胖則可導致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故需將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簡單的理想體重計算方式為身高(cm)-105=理想體重(Kg)。每日攝入的總熱量需綜合考慮患者的體重、年齡、糖尿病病程及體力活動等,總熱量在達標的同時并不可超標,攝入總熱量過少或過多均不利于血糖控制,每日總熱量=[身高(cm)-105]×每日每千克理想體重。
一個合理的膳食結構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長期的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國際推薦的糖尿病患者合理飲食是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即脂肪提供的熱量在總熱量中需<30%,而碳水化合物的熱量需>50%。在科學控制總熱量的同時適量增加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對于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及糖耐量均有正面影響。
根據我國糖尿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在飲食方面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多元化選擇營養合理食物,碳水化物提供的熱量在總熱量中需占50%-60%,而主食可選擇高膳食纖維、礦物質及維生素等,但由于雙糖與單糖可直接吸收至血液,導致病情加重,故需少食甚至不食雙糖與單糖。②限制攝入脂肪,并適量的進食優質蛋白質:脂肪提供的熱量在總熱量中需占25%~30%,而膽固醇的每日攝入量需<300mg,蛋白質提供的熱量在總熱量中需占12%~20%,其中三分之一應為大豆蛋白與動物類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每日攝入量的標準為:成人糖尿病患者為1.0g/(Kg·d),哺乳期與孕婦為1.5g/(Kg·d)。③食物選擇:碳水化合物的一個主要來源為谷類食物,糖尿病患者需多食粗糧,可用雜糧替代部分面食與米,對于肉類需少食動物內臟與肥肉,可每日適量飲用奶制品,同時蔬菜類中可多食綠色蔬菜,另應限制高糖的水果與干果。④合理安排餐次:每日攝入的總熱量可如下安排:早餐占五分之一,午餐與晚餐可各占五分之二,但每日每餐需定時定量。
①谷類:每日的谷類攝入量需占中熱量的50%,仍以面食或米為主食,但應暗戰每日的體力活動程度進行適量食用250-400g,體力活動與攝入量成正比,即重體力活動者攝入量相對較大。②乳類:每日需攝入酸牛奶或淡牛奶100-200ml,也可攝入200~400ml的淡豆漿。③油脂類:每日需攝入<9g的總油量,包括用油燒菜,同時需少食或不食面包類與堅果類。④水果:每日需攝入約200g含糖量低的水果,如:橙子、柚子及蘋果等。⑤蔬菜類:每日需攝入綠葉蔬菜500~750g,如:韭菜、菠菜及白菜等,或可每日攝入200~300g高碳水含量蔬菜,如:茄子、豇豆及鮮豌豆等。⑥肉類:每日需攝入150~200g的高蛋白低熱量肉類,如:蝦、魚肉、牛肉及雞肉等,但需少食動物內臟與豬肉。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應嚴格控制每日飲食,其每日飲食原則應為:定時定量、飲食均衡、高纖低脂、少糖少鹽及戒煙戒酒,同時需注意掌握幾個飲食的關鍵點,如:①每日主食的攝入量必須得到保障。②必須嚴格控制每日鹽類與油脂類的攝入量,如:面包類與堅果類等。③合理的選擇水果進行食用,如:蘋果與橙子等。④選擇優質的蛋白質肉類,如:牛肉。雞肉及魚肉等。⑤選擇合理的烹飪方法,如:燉煮與清蒸,而盡量不選擇紅燒與油炸。另外,由于糖尿病屬于一種終身性疾病,故必須終身維持合理飲食,并隨著血糖、體重及病程的改變,飲食也需及時進行調整,且在合理飲食時還需進行適量的運動與結合病情堅持服用藥物,以更佳的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