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俠 曹培龍 張冠軍
【關鍵詞】錯構瘤;脾臟;紅髓
1.1病例來源收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8年12月至2018年10月手術脾臟切成標本,其中7例診斷為“脾臟錯構瘤”。其中3例已于2012年報道。
1.2方法標本經3.7%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后切4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染色使用SP兩步法,所用一抗波形蛋白(Vimendn)、血小板內皮細胞粘附因子-1A(PECAM-1,CD31)、CD34、CD8、Ⅷ因子相關抗原(von Willibrand因子)、CD21、CD68、平滑肌肌動蛋白(Actin,Smooth Muscle,SMA)、Ki-67及二抗等試劑盒均購買于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并同時設置陽性及陰性對照。
1.3結果判讀免疫組化陽性信號為黃色或棕黃色顆粒,定位于胞質、胞漿或胞膜。所有病理切片均由兩位主治以上病理醫師閱片。
2.臨床資料7例患者,3例女性,4例男性,年齡從41歲至58歲,平均年齡52.6歲,中位年齡55歲;6例為單發腫瘤,直徑5cm至9cm,其中—例多結節狀;臨床上主要以以體檢發現,其中2例有上腹部不適。無其他特殊癥狀。超聲聲像圖多境界清楚的低回聲信號,可見血流信號,易誤診為血管瘤。CT表現為等信號或稍低密度的賣幽帙。
2.2大體觀察6例單發結節:腫物均位于脾臟內,直徑5cm至9cm,平均直徑7cm,腫物切面暗褐、暗紅色,質軟至質地韌,累及局部被膜,與周圍脾臟分界尚清楚,周圍脾臟暗紅色,質實。局部位置有假包膜,存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內含有黃褐色液體,1例是多發(2枚)直接分別為3cm與5cm。
1例多結節狀:切面呈大小不一結節狀,結節直徑1.3cm~5cm,周界略清,暗紅色,間以淡棕黃色文理,質韌硬。
2.3鏡下表現腫瘤區與正常脾臟無明顯的界限,部分有纖維束分隔。腫瘤組織內脾臟白髓結構消失,代之的是結構紊亂、比例失衡的紅髓增生,有不同程度的纖維組織增生,呈片狀,條索狀,膠原玻璃樣變性。病例1、病例7以纖維組織增生為主,增生的纖維組織呈片狀,條索狀排列,屬纖維為主型脾臟錯構瘤;病例2、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6以血管、纖維組織增生為主,可見大小不一的血竇及增生的纖維組織條索,血竇之間含有多種血細胞,如紅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等,整個結構類似于發育不良的脾臟紅髓,屬于混合型的脾臟錯構瘤。7例均可見不同程度的含鐵血黃素沉著。
2.4免疫組化結果腫瘤性纖維樣細胞Vim陽性表達,血管內皮細胞F8、CD34、CD31陽性表達,CD8陽性表達。組織細胞CD68陽性,上皮標記CK、EMA不表達。Ki-67增值指數約5%10%。
2.5預后所有病例隨訪2個月至69個月,均未見復發或轉移。
2.6病理診斷脾臟錯構瘤。
脾臟錯構瘤(spleen hamartoma,SH),最初在1861年由R.oki-tansky提出,迄今為止已報道的約200余例,是發生于脾臟的罕見的良性病變,在脾臟切除病例中,約占0.024%到0.13%。脾臟錯構瘤又稱脾瘤、脾纖維瘤、脾增生結節、脾內副脾。該病發生于任何年齡,成人較多見,男女發病率相似,常單發,偶見多發。大多體檢時發現脾臟占位,多數患者沒有癥狀,少數有腰腹部不適,脾亢、貧血、髓外造血等表現;本文患者平均年齡52歲,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4例因體檢時發現脾臟占位,—例因肝血管瘤檢查時發現,2例有左上腹部或季肋區不適,一例有骨髓巨核細胞成熟障礙,大多為偶然發現。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當下,臨床針對SH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伴隨B超及CT等影像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很多早期無典型臨床癥狀的SH患者檢出成為可能。B超在本病臨床診斷中因為在特異性、敏感性方面占據優勢,故而成為首選手段,其能確定脾臟占位性病變所處位置、規格大小、性質及和相鄰臟器之間的相關性。CT和B超相比較,在SH臨床診斷中更占據優勢,平掃過程中SH通常腫塊呈現出為低密度且密度混雜,并且能夠判斷其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無包膜覆蓋,邊界相對清晰,增強掃描過程中發現病灶能明顯增強且時間有所延長,但強化欠缺均勻性。概括的講,CT表現為等信號或稍低密度的實性腫塊,中央偶見星形或團塊狀出現鈣化灶,邊界尚清楚,增強掃面是明顯強化,漸進性延遲為主要特征。雖然影像學檢查能發現本病,但因為缺乏特征性改變,故而很容易被誤診成脾囊腫、脾轉移瘤等。
脾臟的錯構瘤的發病機制目前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脾臟紅髓的先天性畸形,有人認為是對創傷的反應。
多數SH表現為圓球形、分葉狀實性結節,少數會出現囊性病變,邊界清晰,但無包膜覆蓋,體積大小不一,直接通常為0.2~15cm,常見的約為7cm。結合腫瘤組織的血液含量,纖維化程度以及含鐵血黃素沉著量的多找,會時腫瘤切面呈現出灰白色、深白色或棕紅色,且周邊的脾臟組織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壓現象。肉眼腫物多單發,體積在數毫米至數幾十厘米,但可能由于激素原因,發生于女性的腫塊體積更大,偶見多發。多為實性結節狀腫塊,質地中等,與周圍脾臟分界清楚,但無包膜;切面暗紅色、灰粉灰褐色。本文報道的6例為單發,其中一例為多發,單發病例腫物直徑5~9cm,切面灰紅、暗紅色,質實,女性患者最大者9cm,男性患者最大徑7cm。
鏡下主要病理特征為脾臟紅髓與白髓的比例失常,結構異常。紅髓增生,白髓消失。與周圍正常脾臟境界欠清。血竇樣管腔襯附的內皮細胞類似正常的竇岸細胞,周圍有纖維組織包繞,無脾小體及脾小梁,周邊為玻璃樣變性的結蹄組織,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含鐵血黃素沉著。伴或者不伴有淋巴樣濾泡。
根據腫瘤組織中各種組織成分所占比例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四種病理類型:(1)纖維為主型:瘤內成分以纖維為主。(2)血管為主型:瘤內血竇豐富,有時血竇擴張,似海綿狀血管瘤。(3)淋巴組織為主型:淋巴組織明顯增生,可見淋巴濾泡形成。(4)混合型:以上各種成分混合存在。以混合型多見。本文報道的七例,其中5例均為混合型,2例為纖維為主型。
免疫組化標記時,血竇樣管腔的竇岸細胞血管標記(CD31、CD34、F8)陽性表達,CD8特征性陽性表達,但CD21陰性表達,散在的組織細胞CD68陽性表達,Ki-67增值指數表達量低。
鑒別診斷:根據腫物的組成成分,與血管瘤,惡性淋巴瘤,纖維瘤相鑒別。(1)若以血管為主型,血竇擴張嚴重,與血管瘤難以鑒別。但血管瘤無纖維組織包繞及間隔,無淋巴組織浸潤,且內皮細胞增生、腫脹,免疫標記缺乏T細胞亞群抗原CD8,以此可以鑒別。(2)若以淋巴組織為主型,淋巴細胞明顯增多,應與惡性淋巴瘤鑒別。脾臟淋巴瘤多見于白血病或淋巴瘤累及。原發于脾臟的淋巴瘤少見,好發于中老年,起病隱匿,臨床癥狀不典型,進展較慢,以B細胞型淋巴瘤多見。脾臟彌漫性或結節性腫大,淋巴細胞單相性增生、浸潤,細胞形態較一致,可見核分裂象,免疫組化標記LAC,CD20等在淋巴瘤時多彌漫陽性表達,而在該病時僅個別細胞陽性表達。(3)若以纖維為主型,應與纖維瘤相鑒別。纖維瘤多發生于皮膚,皮下組織,原發于脾臟的纖維瘤罕見,由富含膠原成分的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瘤樣病變為主,細胞分化良好,無異型性,屬于良性,但可呈浸潤性生長,與脾臟錯構瘤相比較,沒有血竇及淋巴組織,而脾臟錯構瘤中主要以血竇、淋巴組織浸潤為主,呈膨脹性生長。(4)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病變呈單發或多發結節,邊界清楚,切面斑斕,鏡下多發性血管瘤樣結節,結節中央為不規則的血管腔,內壁附腫脹的內皮細胞,以此可以與脾臟錯構瘤相鑒別,同時脾臟硬化性血管瘤樣結節性轉化內皮細胞CD8陰性,而脾臟錯構瘤陽性表達。
本病雖與周圍正常脾臟鏡下無明顯界限,但屬良性腫瘤,手術切除脾臟后預后佳。本文報道的7例,經隨訪1至69月,均未見復發。
綜上所述,脾臟錯構瘤患者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偶然發現為主;病理特征為紅髓的異常增生,手術切除預后佳。但該病罕見,本文就該病的臨床病理特征作以分析,以加強臨床及病理醫師對該病的認識,以期降低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