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波
【關鍵詞】微創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脛骨遠端骨折:治療價值:骨折愈合
脛骨骨折是四肢骨折中常見類型,其中脛骨遠端骨折較為常見,是脛骨骨折治療的重點和難點。脛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以內固定術式為主,而內固定方式繁多,各類微創術式的應用也逐漸增多Ⅲ。微創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是下肢骨折的可靠微創術式,為此,選擇64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住院,符合手術指征),總結分析了該微創內固定術式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64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住院,符合手術指征),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兩組患者均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脛骨遠端骨折。兩組患者均為首次下肢骨折,無下肢畸形或血栓病史。觀察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8~60歲,平均(44.13±16.02)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3小時,平均(2.13±0.98)小時。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8-60歲,平均(44.07±16.11)歲,受傷至入院時間1-3小時,平均(2.13±0.98)小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觀察組患者行微創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先復位、內固定腓骨骨折;內踝處作約3厘米小切口,切開深筋膜潛行剝離脛骨內側深筋膜與骨膜的間隙,建立隧道,C臂機監視下,接骨板經內踝處經隧道送至骨折位置,骨折端復位后,克氏針固定;透視復位滿意后,再進一步采用螺釘(遠端4-5枚,近端3-4枚)固定接骨板,逐層縫合切口,術畢。
對照組行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根據患者骨折情況,在脛骨遠端外側緣作10-15厘米的弧形切口,清理局部后,骨折復位,解剖型鋼板植入脛骨遠端并固定,解剖和功能復位滿意后,關閉切口。
1.3觀察指標術后密切觀察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每月來院1次復查x線,觀察骨折愈合情況,統計兩組骨折愈合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38%)顯著低于對照組(31.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2.39±0.65月)顯著低于對照組(3.34±0.81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031,p<0.05)。
脛骨遠端骨折多累及周圍骨骼及軟組織,較多患者同時伴有腓骨骨折,多需采取外科治療措施。脛骨遠端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缺少肌肉包饒,且血供相對較少,一旦發生骨折,極易損害、阻斷局部血供,不利于骨折愈合,因而對于骨折內固定要求較高。
傳統切開復位的內固定術式,對骨折局部的軟組織損害較大,且局部血液供易遭受破壞,因而極易出現切口愈合不良、骨折愈合不佳等并發癥,患者預后有待改善。隨著接骨板材料和微創手術技術的優化發展,現代微創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逐漸成熟,其通過小切口的內固定操作,切口避開下肢軟組織薄弱位置,小切口的愈合速度更快,臨床研究報道也顯示該術式內固定效果良好,并發癥風險低本次研究也發現,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38%)顯著低于對照組(31.25%),可知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的療效更佳,應用價值較高。此外,追蹤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發現,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2 39±0.65月)顯著低于對照組(3.34±0.81月),可知該術式更有利于骨折愈合,改善患者預后,療效更好。
綜上所述,經皮插入接骨板內固定術采用微創方式,固定效果好更為理想,避開下肢軟組織薄弱位置,愈合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應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