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至上”,指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自主性,保護幼兒的興趣愛好,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身心自由發展。“我”做主人,指教師是活動的主人,教師充分運用智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主動性;同時,幼兒也是活動的主人,在活動中擁有自主的權利;家長也是活動的主人,要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活動。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幼兒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59-02
引? ? 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組織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時,應多關注他們的興趣與需要,多觀察幼兒的行為習慣,從幼兒的視角出發,蹲下身來和幼兒平等交流,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使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和積極性,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從游戲精神出發,開展自主有趣的活動
“課程游戲化”的著眼點是兒童。虞永平教授指出:兒童的發展是衡量“課程游戲化”的根本,兒童的發展源于兒童的學習。教師只有了解兒童的學習,理解兒童的學習,才能支持、引導和激發兒童的學習,才能不斷為兒童學習創造條件[1]。因此,幼兒園課程應充滿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應更加生動、豐富、有趣,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在我們的教室前有一個長長的臺,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用一次性杯子種了一些植物放在臺階上,幼兒一天天見證著植物的破土、發芽、生長……有一天,幼兒發現一個杯子里的玉米苗干枯了,他們對此產生了興趣。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于是筆者帶領幼兒開展了“枯萎的玉米苗”的活動。筆者把那盆枯萎的玉米苗帶到教室,引導幼兒觀察并討論:“哎呀,昨天還好好的玉米苗,今天為什么變成這樣呢?”有的幼兒說:“是不是太陽太大了,把它給曬壞了?”有的幼兒說:“是不是水太多了,把它淹死了?”筆者鼓勵幼兒進一步猜想、調查和分析,讓幼兒先猜測,想一想會出現什么結果,再進行實驗與探索:比較陽光下和陰涼處的玉米;水里、棉花里、泥土里的玉米。幼兒每天都會關心自己的“實驗”并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家長也參與幼兒的討論,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通過親身參與探索活動,幼兒發現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基本條件。筆者從幼兒遇到的問題出發,結合他們已有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鼓勵他們圍繞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幫助幼兒養成自主發現、自主學習、科學探究的好習慣。
二、從幼兒視角出發,觀察與指導一日活動
要了解幼兒就要多觀察幼兒,教師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從而根據幼兒的行為表現采取正確有效的指導方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用心觀察他們的行為,關注他們的投入度,關注他們面臨的新問題,關注活動的挑戰性。教師應以兒童視角讀懂兒童,采取適時、適度的指導,推動活動進行。
一次晨間活動時,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幼兒正在搭建一些廢舊紙箱。樂樂一不小心把紙箱撕壞了:“哈哈!我有一把手槍。”琪琪也去拉,拉下了一個長方形紙板,說:“這是一塊大石頭。”“哈哈!我也想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紙板吸引,幾名幼兒圍在一起開始玩紙板。樂樂無意中撕壞紙箱引發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廢舊紙箱、紙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筆者想:能不能把這些紙箱、紙盒剪開變成紙板,讓幼兒玩一玩,引導幼兒學習與探究呢?晨間談話時,筆者引導幼兒圍繞紙板的玩法進行了大膽探討,幼兒的興趣濃厚,都表示想玩一玩紙板。
戶外活動時,筆者準備了數量充足的紙板,帶著幼兒來到戶外,引導他們大膽想象紙板可以怎么玩?只見幾名幼兒將紙板一塊一塊自由地放在草地上,當作石頭。幼兒雙腳在紙板上跳來跳去,玩起了“跳石頭”的游戲。有的幼兒兩人合作用紙板做山洞,一群幼兒玩起了“鉆山洞”的游戲;有的幼兒將紙板鋪在地上,變成游泳池里的賽道,趴在上面快樂地游泳。
看到幼兒玩紙板的興趣濃厚,筆者便思考如何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游戲活動。筆者用剪刀在一塊硬紙板上剪出一個大小適中的圓,再用打洞機在圓紙板邊緣打一圈小洞,在材料箱里找出各色窄布條,在每個小洞上綁上布條,一個好玩的飛盤就做好了。筆者還引導家長在家中和幼兒一起合作,用紙板制作了許多飛盤。幼兒帶著做好的飛盤來到操場上,筆者說:“飛盤有哪些玩法?”幼兒想出的玩法真是五花八門:開起了火車、當成了輪子、玩起了平衡游戲、擋住臉當面具、夾在雙腿間學小兔跳、當扇子、運大西瓜、做一回漂亮的“新娘”……隨著幼兒游戲的不斷深入,筆者又組織了“紙板變變變”等多種相關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幼兒玩紙板的經驗。
三、從兒童的興趣需要出發,營造適宜性環境
幼兒的學習離不開材料,幼兒是在與材料的積極互動中獲得知識與經驗的。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為他們營造適宜的、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讓幼兒通過適宜環境獲得更好的發展。在營造環境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幼兒為主體,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通過討論等多種方式參與環境布置,從而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心愿是幼兒心底的小小期待,新的學期,每名幼兒都有自己小小的心愿,他們常會談論:“我想給弟弟妹妹做榜樣,幫助他們,如疊被子、洗手、穿脫衣服”“我要幫助老師管理班級,做老師的小助手”“我希望自己的本領越來越大,以前不會的事情現在都能自己完成”。筆者饒有興趣地提議:“也許,我們可以做一棵心愿樹,把自己的心愿都掛在樹上。”筆者的建議得到了幼兒的積極響應,但他們一時不知道從何入手。于是,筆者鼓勵幼兒:“今天回家,你們先做個設計方案,想想需要用哪些材料。”第二天,一些幼兒帶來了自己的設計稿。晨間談話時筆者圍繞心愿樹展開,先請做好計劃的幼兒介紹自己的想法,并鼓勵其他幼兒一同參與討論。討論中,幼兒互相分享、提建議。區域活動時間,幼兒開始動手制作心愿樹,他們用繪畫、折紙等形式表達自己的小心愿,給自己定下一個成長小目標。幼兒在活動室里尋找著、比畫著,找來各種瓶子,將自己的心愿裝了進去,制作成了心愿瓶。幾名幼兒在幼兒園操場東南邊的幾棵樹下找到了一根大大的枯樹枝,他們把它帶到教室,在美工區用顏料把枯樹枝打扮了一下,樹枝變得美美的。幼兒把各自用繩子系好的心愿瓶懸掛在上面,心愿樹制作完成了,幼兒歡呼雀躍,興奮地與心愿樹合影。就這樣,心愿樹成了班里的一道風景線。
由此可見,教師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營造活動環境,有利于幼兒主動探索與學習,能使幼兒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
四、從兒童發展出發,進行游戲的評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應“了解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作為幼兒學習與發展中的重要他人,教師對幼兒游戲水平的評價應以促進發展、注重行為變化、關注個別差異等作為評價的出發點,目的是支持和成就幼兒,使他們更好地發展。
“在學前教育領域,觀察是重要的評價和診斷工具。”觀察是評價幼兒游戲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進行游戲觀察前,教師應明確觀察目的。游戲觀察后,教師應整理和分析各種形式的原始觀察資料,包括書面筆記、照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從幼兒的言語和行為表現、使用游戲材料的情況、游戲活動中的沖突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
結? ? 語
每名幼兒都是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應利用他們自身的經驗,支持他們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引導他們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為每名幼兒享有并度過快樂、有意義的童年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廖秀英.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發展與規則意識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34):7-8.
作者簡介:譚杰(1990.3—),女,江蘇鹽城人,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