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澤 王欣 夏煜博 郭英
【關鍵詞】中醫傳統手法;足踝部骨折;治療療效
足踝部骨折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損傷。主要由于踝關節關節面和髖關節相比較小,但運動量承載較多,所以引發足踝部骨折。人體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能夠進行跖屈及背伸運動,是最容易損傷的關節之一,常見的足踝部骨折包括踝關節骨折、跟骨骨折、距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等。目前,臨床上對足踝部骨折術后患者常用康復訓練的方法促進骨折術后康復,但實際治療效果參差不齊。因此,采用中醫傳統手法治療,松解患者的肢體關節,對患者的足踝部骨折術后康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我院嘗試選取近年來收治的48例足踝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的臨床研究,現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從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足踝部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常規康復治療的對照組,和中醫傳統手法治療的觀察組,各24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43.21±1.83)歲,踝關節骨折15例;跟骨骨折7例;距骨骨折2。對照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2.87±1.69)歲,踝關節骨折12例;跟骨骨折11例;距骨骨折1。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并均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治療,為患者進行踝關節屈伸活動訓練。取病人平臥位,進行下肢伸展放松,給予患者合理規范的動作練習,30次為一組,每天3次,一次三組,術后第1天開始,每周為一療程,共計四療程。
1.2.2觀察組:采用中醫傳統手法治療,在踝泵運動基礎上,加入踝部傳統手法進行康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取患者仰臥位,進行下肢伸展放松,并左手握住患者的肢踝關節上部,緩慢屈伸踝關節進行踝關節屈伸活動訓練,踝關節屈伸一個來回為一個完整動作,30個來回為1組,每天練3次,每次3組。②取患者仰臥位,右手握住患者的前足掌,緩慢旋轉踝關節進行翹踝活動訓練,踝關節環繞一圈為一個完整動作,30圈為1組,每天練3次,每次3組。③對患者進行雙手拇指緩慢按壓,按摩松解踝關節周圍局部組織,3分鐘為2組,每天練3次,每次3組。以上三種傳統手法,術后第1天開始,每周為一療程,共計四療程。
1.3觀察指標經過兩組患者四個療程的治療后,統計患者的疼痛指數、腫脹消退時間等癥狀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其中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踝關節疼痛、腫脹完全消失,能夠正常行走站立。有效:患者的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但行走站立有點困難。無效:患者的踝關節疼痛、腫脹雖然減輕,但關節活動存在異常,無法行走和站立。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例數】x100%。
1.4統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采用中醫傳統手法治療足踝部骨折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觀察組的病情恢復情況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細見表2。
足踝部骨折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損傷。主要由于踝關節關節面和髖關節相比較小,但運動量承載較多,所以引發足踝部骨折。人體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能夠進行跖屈及背伸運動。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腫脹,行動受阻,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臨床上對患者的常規康復治療,需要固定的時間較長,期間關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導致患者發生肌肉萎縮、關節活動障礙等癥狀,并會在一定程度上遺留手術后的關節功能障礙,致使治療實際效果不理想。而中醫傳統手法具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對患者的穴位、經絡等環節起到了一定的調制作用,能夠減少踝關節活動阻力,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提升患者的運動動能。
傳統的中醫康復手法,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痊愈,促進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更好恢復,并且,有效的避免了患者的關節韌帶再次粘連。從而,為了進一步驗證中醫傳統手法治療的效果,我院嘗試選取從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足踝部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常規康復治療的對照組(n=24),與實施中醫傳統手法治療的觀察組(n=24)。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醫傳統手法治療足踝部骨折術后患者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83%),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p<0.05。此外觀察組的病情恢復情況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中醫傳統康復手法具有較強的治療效果,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動度和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盡快康復效率,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