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云麗
【關鍵詞】糖尿病足;護理干預;效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并發癥,與足部神經、血管發生病變有一定關系。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分為尚未感染和伴隨感染兩種情況,如果患者存在感染,足部組織很可能會發生壞死或壞疽,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足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為了有效降低該疾病對患者的影響,除了接受正規、有效的治療以外,還需要護理干預進行配合。本次研究旨在比較糖尿病足患者不同護理干預的效果,詳見下文。
1.1一般資料從在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患者中選取58例,以隨機抽簽法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0.27±2.41)歲,病程5~9年,平均病程(7.05±0.67)年;觀察組29例,男11例,女18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60.38±2.53)歲,病程5~8年,平均病程(6.85±0.5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具體措施為:(1心理健康教育:就糖尿病足疾病知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增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消除不必要的困惑和顧慮;同時通過交流了解患者心理變化,針對患者的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擺脫負面情緒,穩定情緒狀態,從而配合醫護人員內的工作。(2)足部護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病足情況,定期檢查患者足部皮膚,在修剪指甲時注意避開傷口,以免造成患者再次感染;指導患者選擇適宜的鞋襪;護理人員注意做好患者病足的保暖護理,必要時可采用藥水進行泡腳,并進行按摩。(3)血糖干預: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控制血糖對治療糖尿病足的意義,其次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掌握血糖自測的正確方法,定期自測血糖。(4)飲食護理:糾正患者不良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對糖分攝入量進行嚴格控制,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合理控制蛋白質、脂肪等食物的比例,確保食物總熱量適宜;飲食定時定量進行。
1_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觀察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其中,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分問卷(GQOLI-74)進行評估,該問卷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狀態四個維度,得分與生活質量成正相關。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經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并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并采用t檢驗,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2.1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條件得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糖尿病足作為糖尿病并發癥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是受糖尿病血管或神經病變以及感染因素影響而產生的足部組織病變。該疾病以疼痛、皮膚潰爛為主要癥狀表現,有些患者會表現出足部感染、神經病變以及缺血。此外,糖尿病足階段、病情不同,疾病癥狀、體征表現也會存在—定的差異。通常來講,該疾病早期表現為襪套佯感覺,疾病發展到后期則會出現感染、潰瘍等。鑒于此需要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一定的護理干預。
對糖尿病足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疾病病程,因而患者除了配合治療控制病情以外,有效的護理干預也不容忽視。本次研究中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足部護理、血糖控制以及飲食護理,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糾正錯誤認知,正確認識疾病,從而消除焦慮等負面情緒,穩定自我狀態,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通過足部護理與血糖幫助患者減少足部的不適感,提高對血糖的控制力度從而實現對糖尿病足的控制;通過飲食護理能為患者提供機體所需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為身體恢復提供保障。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表明了相較于常規護理,給予糖尿病足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改善更為顯著,這與綜合護理的各方面措施是有很大關系的,這與現有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總之,綜合護理是一種有效的糖尿病足患者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隹,有必要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