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永 樊亞文
【關鍵詞】頸靜脈;擴張;靜脈畸形;手術
1.病例報告患者,女性,47歲,主因發現右頸部腫脹、疼痛2年余,加重半年門診入院。發病后患者吞咽及發音正常。入院后查體:右側頸部皮膚正常,頸部稍飽滿,頸靜脈處淺藍色突起,長約10×4cm大小,囑患者屏氣后頸部稍隆起,隆起處質軟,壓之無泄氣聲,囊性,加壓隆起縮小,壓迫隆起近心端屏氣時隆起不出現,壓迫隆起遠心端隆起仍出現(valsalva試驗陽性)。頸部增強CT示:右俱頸靜脈局限性擴張。頸部血管彩超提示右側頸靜脈局限性增寬,內徑約2.9cm,其近心端內徑約1.9cm,遠心端內徑約1.7cm。診斷為右頸內靜脈擴張癥。經充分術前準備,無手術禁忌后在全麻下行“右側頸內靜脈環形縮窄術”,麻醉成功后,病人取平臥位,頭偏向左側,充分暴露右側頸部,在鎖骨上,沿胸鎖乳突肌外緣與頸外靜脈之間縱行切開皮膚,長約12cm,鈍性分離胸鎖乳突肌,切開頸鞘,暴露頸內靜脈,見頸內靜脈明顯膨隆,管壁菲薄,透過靜脈壁可見其內血液呈漩渦狀流動,病變頸內靜脈長約8cm,直徑約3cm,同時于擴張靜脈段下部可見肩胛舌骨肌壓迫擴張靜脈段,靜脈表面可見壓跡,給予切斷肩胛舌骨肌后,可見擴張靜脈段迅速充盈,術中考慮此肌肉可引起靜脈擴張,于是在擴張靜脈上段阻斷頸內靜脈,用6-0非吸收縫線間斷縮窄擴張靜脈段,直徑約16mm,放開阻斷靜脈后,靜脈充盈良好,溫鹽水沖洗后縫合胸鎖乳突肌,術畢。術后給予患者抗凝治療,防止血栓形成,于術后第二天患者出現短暫的頭暈、頭痛現象,脫水對癥治療后好轉,傷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
2.討論頸靜脈擴張癥分為頸內靜脈擴張和頸外靜脈擴張,首先由Harris在1928年描述,后文獻多為個案或零星報道,國內80年代曾有報道。據文獻記載,患者多為兒童,頸外靜脈、頸內靜脈和頸前靜脈均可受累,單側發病常見,以右側頸內靜脈最多,有個別雙側病例報道,其中兒童發病以頸內靜脈擴張為主。病變靜脈病理檢查發現缺乏肌層及彈性組織,因此多數學者認為該病為一種先天性解剖變異畸形,系先天性頸靜脈層及彈性組織缺乏所致。
本病一般有頸部腫脹、疼痛及緊壓感等癥狀,檢查見右側頸部皮膚正常,頸靜脈處淺藍色突起,囑患者屏氣后頸部稍隆起,隆起處質軟,囊性,加壓隆起縮小,壓迫隆起近心端屏氣時隆起不出現,壓迫隆起遠心端隆起仍出現(Valsalva試驗陽性)。行頸部彩超檢查和增強CT可明確診斷。但應需與先天性喉氣囊腫、淋巴囊腫、上縱隔囊腫、海綿狀血管瘤以及上縱隔占位性病變等相鑒別。
頸靜脈擴張癥確診后是否需要手術治療目前無統一意見,對于診斷明確的原發性頸內靜脈擴張癥,無臨床癥狀,不影響生活和工作的患者,一般認為可保守治療,定期觀察。當腫塊有逐漸增大趨勢,或發生并發癥時,以及有潛在發生血栓、感染甚至破裂大出血的危險,應及時手術治療。頸內靜脈擴張癥可選擇頸內靜脈腔外成型術,頸內靜脈切開成形和頸內靜脈結扎或切除術等;靜脈腔外成形術包括環形縮縫術,縱向縮縫術和靜脈包裹術,縮窄靜脈管腔以接近兩端正常的靜脈口徑為宜,術中避免縫針穿入靜脈腔內損傷靜脈內膜。本例患者頸內靜脈間斷環形縮縫術后癥狀消失,抗凝治療半年,隨訪無復發。我們認為頸內靜脈擴張癥施行頸內靜脈結扎或切除術,應持謹慎態度,術前需要完全了解對側頸內靜脈血液回流情況,特別對雙側頸內靜脈擴張病變的治療,應考慮到術后并發癥以及可能會造成頭面部血液回流功能障礙,故盡可能保留一側頸內靜脈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因此頸內靜脈腔外環形縮窄術可作為對這類病的首選術式,其方法簡單,環縮程度易于掌握,并保留了頸內靜脈內膜的完整性,不易發生術后血栓,比較符合血液動力學的要求,術后并發癥少,但其可能不適合生長發育期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