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關鍵詞】急性左心衰竭;優質護理;效果
臨床上,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診科較為常見的病癥,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源性休克、肺水腫等,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后果不堪設想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驟、致死率高,對臨床護理質量要求較高。為探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和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納入標準:①上述患者均與急性左心衰竭臨床診斷標準相吻合。②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調查研究。與此同時,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不配合、認知障礙等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齡在42~87歲,平均(54.6±3.5)歲,疾病類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發作15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35例;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齡在40~86歲,平均(55.3±3.7)歲,疾病類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發作16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3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并請評估、搶救護理以及日常護理等方面。
1.2.2觀察組:觀察組接受優質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①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快速分診。提高護理人員對急性左心衰竭臨床特點的認識,綜合臨床檢測以及疾病癥狀特點快速診斷和評估。合理配置護理人員班次,綜合護理人員的經驗、搶救技能、資歷等合理安排人員,全面提高小組成員協同配合力度。
②心理護理。在急診搶救過程中必須加強患者心理護理,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指導患者保持平靜的心態面對搶救和治療。
③用藥護理。合理調整用藥劑量和用藥速度,預防患者出現低血壓、休克等問題。給予患者嗎啡等鎮靜藥物時,需要警惕患者呼吸與意識的改變。及時清除患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暢通。結合患者情況給予其鼻塞給氧、面罩給氧或正壓給氧,合理調整氧流量和氧氣濃度,改善肺順應性。加強患者血壓水平監測,合理控制患者血壓。
④飲食護理。患者入院后的48小時內,必須嚴格控制飲食攝入量,及時緩解肺水腫和心臟負荷。指導患者進食易消化、低熱量、低鹽等飲食,每天鈉鹽攝入量控制在1g以內。鼓勵患者多攝入水果、蔬菜,少食多餐。
1.3觀察指標
1.3.1統計兩組分診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靜脈用藥時間以及總救治時間。
1.3.2統計兩組臨床救護效果。顯效:患者呼吸困難顯著改善,雙肺干濕Ⅱ羅音顯著減少,呼吸、血壓和心率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呼吸困難有一定程度緩解,雙肺干濕口羅音減少,呼吸、血壓和心率基本恢復正常水平。無效:尚未達到上述標準。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數據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分診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靜脈用藥時間以及總救治時間觀察組分診時間(2.0±0.6)min、建立靜脈通道時間(4.0±1.3)min、靜脈用藥時間(4.5±0.8)min、總救治時間(37.5±10.0)min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I臨床救護效果比較觀察組顯效18例,有效15例,救護有效率94.3%,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17例,救護有效率74.3%,P<0.05。見表2。

急性左心衰患者搶救任務繁重、風險較高,需要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加強護理人員技能培訓、優化護理流程,能有效縮短分診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靜脈用藥時間以及總救治時間;加強患者心理護理,能有效緩解患者的顧慮和緊張,有效減輕因緊張導致的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分泌過多,避免癥狀加重;加強患者用藥護理以及氧療護理,能有效降低并發癥幾率。加強患者飲食護理,可有效減輕水腫和心臟負擔,降低基礎代謝率。優質護理方案的實施,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和護理,為患者積極贏得搶救時間,并有效降低并發癥幾率,促進患者康復。通過本文研究證實,觀察組各項救治指標以及救護效果均比較優越,這與李冰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吻合,提示給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優質護理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給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綜合優質護理效果顯著,能為患者贏得救治時間、提高救護效果,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