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關鍵詞】臨床輸血;不同凝血功能;檢測方法
我國臨床醫學中,輸血不僅可以預防疾病,也是一種常用的搶救方法,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漿和紅細胞等為血液的主要成分,庫存血缺少某一成分,會造成患者凝血功能的變化,當患者失血過多,血紅蛋白濃度急速下降,很容易出現缺氧現象,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嚴格按照輸血指征對患者進行精準輸血,并對不同凝血功能檢測方法進行有效評估十分重要。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的臨床輸血患者中,選取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納^標準:所選患者具有明確外傷,就診時間不超過6小時,損傷嚴重程度砰分均超過16分,并且輸血量大于1500ml,年齡20~62歲。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就診前均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并且未服用過抗凝藥物。對比兩組患者的—般資料,未出現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應用傳統凝血四項指導輸血,觀察組應用血栓彈力圖指導輸血,具體方法見下。
1.2.1凝血四項指導輸血。凝血四項參考值:凝血酶原時間(PT)8.0-12.0s,凝血活酶時間(APTT)25.0-36.0s,纖維蛋白原(FIB)3.0-5.0g.L-1,凝血酶時間(TT)11.0-16.0s。如果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超過1.5倍,立即對患者進行血漿輸注,如果纖維蛋白原時間小于0.8g.L-1,則對患者進行冷沉淀輸注。
1.2.2血栓彈力圖指導輸血。血栓彈力圖參考值:K值約為2min,R值約為9min,MA值約為60mm,a角約為60°。對患者進行血漿輸注治療,需要確定其K值和R值處于延長狀態,并且MA值和a角處于降低或者減小狀態。如果患者的血栓彈力圖動態檢測凝血過程中,出現缺乏功能性纖維蛋白原,應立即給予患者冷沉淀抗汗溶。
1.3觀察指標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四項指標(PT、APTT、FIB、TT)進行嚴密觀察和記錄,并對比其差異性。
1.4統計學分析利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x±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四項值,相對于輸血前,患者FIB數值升高,而其他數值PT,APTT和TT數值均明顯降低,并且觀察組數值變化差異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一般來說,正常人擁有7%-8%的體質量,身體內的血量處于恒定狀態。當遭受疾病或者意外事故等,導致體內一次性失血量超過15%時,體內血壓水平會低于正常值,各項器官組織容易產生功能性障礙,需要及時給予血液輸注。患者增加輸血量時,體內凝血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較高,處理不當,會出現生命危險。因此,臨床醫學中需要對輸血治療進行大量研究,維持輸血患者的正常血壓和血容量,以提高患者治療率,減少輸血風險。
患者失血后,體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不斷減少,而庫存血的保存需要冷藏,溫度過低,大部分血小板失活,直接輸注,因速度較快,在一定的血液稀釋濃度下,會出現體溫下降的癥狀,患者血液中FIB濃度降低,各項指標不穩定,造成凝血障礙。凝血障礙的出現,會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臨床醫學中對需要輸血患者的治療和救助。目前臨床醫學中,血漿、紅細胞和血小板是常用的血液分析成分。輸注紅細胞以患者的血紅蛋白值為主要評價指征,屬于比較可靠、穩定的評價指標,在臨床應用中十分廣泛,并且有效。而患者凝血功能的評估是決定患者是否可以進行血小板成分和血漿輸注的評價指征。所以,對臨床輸血患者進行準確而有效的凝血功能評估十分重要。本文對80例臨床輸血患者分別應用血栓腦力彈圖凝血功能監測和傳統凝血四項指標監測,對比輸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項指標。相對于輸血前,輸血后兩組患者FIB數值升高,而其他數值PT、APTT和TT數值均明顯降低,說明兩種凝血功能監測方法對于臨床輸血指導均具有積極意義。并且觀察組數值變化差異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證明相對于傳統凝血四項指導,血栓彈力動圖凝血監測因檢出時間短,發現速度快等有點,具有更好的臨床指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