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娟
【關鍵詞】小兒急性支氣管炎;不良反應發生率;癥狀消失時間
前言臨床上通常將常并發或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且因各種致病原引起的支氣管黏膜炎癥稱為急性支氣管炎。相關研究顯示,大多數急性小兒支氣管炎在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發熱、咳嗽咳痰等諸多不良癥狀,嚴重影響嬰幼兒的成長發育。因此,為進一步優化急性支氣管炎的療效,本文深入觀察了不同護理措施在小兒急性支氣管炎中的療效,現作如下相關總結。
1.1臨床資料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從本院兒科于2016年12月~2019年4月接收的眾多急性支氣管炎患兒中隨機選擇74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照其就診號尾數的奇偶性隨機劃分為兩組(一般組與試驗組),每組各37例。其中,一般組男患兒與女患兒的比例為21:16;年齡為3~11歲,平均年齡為(6.13±1.42)歲;病程為3~20d,平均病程為(10.35±3.43)d。試驗組男患兒與女患兒的比例為20:17;年齡為4~10歲,平均年齡為(6.12±1.41)歲;病程為4~20d,平均病程為(10.36±3.42)d。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顯示相關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一般組患兒行常規護理:合理控制病房內的空氣溫濕度,定時定期對病房內的設施進行消毒清理;嚴格把控病房的人員出入,避免交叉感染,同時移除花束、盆栽等可能存在過敏原的物品。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試3金組患兒實施個性化系統護理方案:個性化病房環境護理: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若患兒痰液較為粘稠則可將病房內的空氣濕度適當上調至70.00%左右,以稀釋其口腔黏液。個性化心理護理:由于患兒較為年幼,因此醫護人員應以和藹可親的態度以及溫和的語氣通過講故事、趣味圖畫書或玩具等方式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安撫其不良情緒。
1.3觀察指標客觀評估兩組患兒經不同護理后的癥狀消失時間(退燒退熱、肺部濕Ⅱ羅音消失、咳嗽消失、咳痰消失)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發燒發熱等)。
1.4統計學分析將兩組研究數據錄入SPSS20.0統計學軟件中,利用(x±s)表示癥狀消失時間,通過t進行檢驗,以卡方值X2對比不良反應發生率,以P<0.05表示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1癥狀消失時間兩組患兒經相應護理后各類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但試驗組患兒的改善力度明顯優于一般組患兒,且兩者相關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一般組患兒的肺部濕噦音消失平均時間為(8.23±2.13)d,試驗組患兒的肺部濕噦音消失平均時間為(4.32±2.10)d。
2.2不良反應發生率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發燒發熱等均為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的常見不良反應,一般組患兒護理后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27.00%顯著高于試驗組患兒護理后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10%,且相關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性質(P<0.05)。
急性支氣管炎患兒患病時容易哭鬧不安,若不及時安撫好其負面情緒則很難開展相應的治療工作。因此,除了通過合理控制病房溫濕度等一系列常規護理措施之外,臨床還應根據患兒的心理特點給予其個性化系統護理,通過在病房內張貼色彩鮮明的圖案、播放少兒節目等措施轉移其注意力。同時再充分發揮家屬的作用,通過輕輕撫摸患兒背部等方式給予其安全感,促使其保持良好的狀態配合治療。由此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加快其肺部濕口羅音等不良癥狀的消失時間,促使其早日康復。在本文研究中,兩組患兒在癥狀消失時間等指標中均存在統計學差異(試驗組均優于一般組,P<0.05),從而進一步體現了個性化系統護理對優化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療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