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關鍵詞】氨氯地平;培哚普利;聯合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
高血壓屬于臨床心腦血管常見、高發性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致使高血壓臨床發病率逐年攀升。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患者臨床主要特征和表現,隨疾病進一步發展,極易誘發心腦等多種病癥。冠心病則為高血壓患者典型的并發癥,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壓水平長期較高導致)引起,隨疾病進一步發展,極易導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故,采取,-4&-、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此研究以我院80例患者為對象展開,重點分析氨氯地平聯合培哚普利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臨床價值,現匯報:
1.1一般資料將80例我院于2017年1月~2019年9月內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n=42):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59~84.5歲,平均(71.75±12.55)歲。對照組(n=38):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60~85歲,平均(71.99±12.12)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比性較高。
1.2方法對照組:氨氯地平單藥治療:熱情接待患者,給予低鹽飲食、運動指導等基礎干預措施。以此為基準,指導其口服2.5mg(初始計量)氨氯地平(國藥準字H20120131,上海滬源醫藥;2.5mg/次,每天一次即可);而后根據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調整藥量,可將其增添至5mg/d。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準,聯合培哚普利治療:氨氯地平用藥方式和劑量同對照組一致。以對照組為基準,指導患者口服2mg(初始計量)培哚普利(國藥準字H20034053,天津制藥;2mg/d),而后根據患者病情控制情況調整藥量,可將其增添至4-8mg/d。兩組堅持用藥一個半月。
1.3統計學計算軟件:全程采用SPSS22.0版本;連續性變量資料:“t”計算以“x±s”表示。定性數據:“x2”核實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值在0.05區間:證實兩組所產生的全部數據資料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
2.1闡明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療效95.2%,對照組為78.9%,P<0.05。見表1。
注: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用藥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壓控制情況較好,心絞痛癥狀下降幅度>80%),有效(臨床癥狀出現改善,血壓出現下降,心絞痛癥狀下降幅度在50%~79%),無效(臨床癥狀、血壓無明顯改善,心絞痛癥狀下降幅度不足49%)。
2.2闡明治療前后血壓、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前:觀察組(42):收縮壓(163.40±13.36)mmHg、舒張壓(99.35±9.10)mmHg、心絞痛發作次數(8.41±1.22)次/周、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6.12±2.14)min。對照組(38):收縮壓(164.45±13.21)mmHg、舒張壓(98.38±10.14)mmHg、心絞痛發作次數(8.12±1.45)次/周、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6.23±1.20)min。兩組相較,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t值分別為0.3529、0.4509、0.9709、0.2794。治療后:觀察組(42):收縮壓(138.22±15.35)mmHg、舒張壓(92.11±9.35)mmHg、心絞痛發作次數(1.00±0.11)次/周、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2.01±1.00)min。對照組(38):收縮壓(125.41±13.25)mmHg、舒張壓(80.36±5.52)mmHg、心絞痛發作次數(2.75±0.55)次/周、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3.45±1.33)min??梢?,觀察組血壓水平較低,心絞痛控制情況較好,P<0.05。t值分別為3.9755、6.7525、20.1918、5.5056。
調查發現,隨疾病進一步發展,約有75%的高血壓患者會合并冠心病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血管腔堵塞,影響心肌功能的同時致使心肌缺血,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氨氯地平、纈沙坦均為現階段臨床典型的降壓藥物。其中氨氯地平屬于鈣離子拮抗劑,近年來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用藥后可阻滯鈣離子進入心肌、血管平滑肌細胞,松弛血管平滑肌的同時充分降低外周阻力。加之該藥親脂性、選擇性均較高,所以可進一步擴張冠狀動脈的同時降低血壓。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氨氯地平單獨治療療效欠佳,故,需聯合其他藥物實施治療。培哚普利屬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第三代),脂溶性、特異性高是該藥優勢,用藥后可的同時抑制醛固酮分泌,從而避免冠狀動脈內膜增厚的同時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此研究選取我院80例患者展開,分組分別給予單藥、聯合治療,結果示:①觀察組臨床療效95.2%,對照組為78.9%,P<0.05(x2=4.8407)。②經治療后觀察組血壓水平較低,心絞痛控制情況較好,P<0.05(t=3.9755、6.7525、20.1918、5.5056)。可見,聯合用藥臨床優勢明顯較單一用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