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
【關鍵詞】CT;核磁共振;股骨頭壞死;臨床對比
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發病率在近些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主要發病原因有患者的股骨頭發生病變、患者有酗酒的不良習慣以及使用較多含有激素類的藥物,通過了解患者發病的原因以及準確的診斷可以對股骨頭壞死的部位以及程度進行判斷,從而有針對性的提供治療和修復,若是診斷不準確對損壞部分進行反復多次修復就會導致壞死部位的結構發生改變,從而該部位出現塌陷,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功能發生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斷方法主要有CT和核磁共振兩種,本文主要對兩種方法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具體情況見下述報告。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2017年3月到2018年9月這一期限內我院收治的12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案例,且本次研究全部征得患者同意,自愿配合研究工作。我院按照隨機的方法將126名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各有63名患者,研究組共有男性患者34名,女性患者29名,年齡最大為71歲,最小為35歲,其檢查方案為核磁共振檢查;參照組共有男性患者32名,女性患者31名,患者年齡最大為72歲,最小為34歲,其檢查方案為CT檢查。若患者的髖關節出現疼痛現象,關節出現損傷,偶發跛行,經確診為股骨頭壞死,自愿配合研究,則納入研究標準;若患者中途想要退出研究,患有腫瘤疾病,患有具有傳染性的血液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紊亂則不予以納入研究樣本。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較小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我院將所有接受診治的126例股骨頭壞死病人以每組63人分為兩組,對參照組行CT檢查(多層螺旋CT掃描儀),對研究組行核磁共振檢查(西門子1.5T核磁共振掃描儀),以下是具體的檢查方法。參照組患者行CT檢查,首先,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將體位調整至仰臥位,并且使患者下肢保持內旋姿勢,為掃描儀器調整參數,將層間距調整至1.25毫米,將層厚調整至1.25毫米,將儀器電壓調整至120千伏,掃描范圍為由髓臼上方邊緣到股骨頸。研究組患者行核磁共振檢查,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將體位調整為仰臥位,然后調整儀器參數進行檢查,將層間距調整為1毫米,將層厚調整為4毫米,掃描患者的股骨頭壞死處,保持體線圈呈矢狀位,使用回波T2形成加權像,自旋快速回波形成T2脂肪抑制成像,可以根據患者病情需要為其進行冠狀面的掃描。
1.3觀察指標觀察指標為兩組影像結果的陽性率及病灶分辨率,病灶分辨率主要觀察患者是否發生了囊變,骨髓是否出現水腫情況,是否出現線樣征;陽性率主要觀察患者股骨頭壞死不同分期情況。若通過觀察影像學檢查結果未發現患者的股骨頭存在異常現象,則判定為未發生股骨頭壞死;若通過觀察影像學檢查結果發現患者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但股骨頭沒有發生變形,則判定為I期;若通過觀察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發現患者的骨小梁部位的骨質發生櫻花以及增粗現象,病變處呈斑片形以及星芒形,或者股骨頭的病變處呈斑片形以及新月征,則判定為Ⅱ級;若通過觀察影像學結果發現患者的股骨頭發生塌陷情況,患者的骨皮質發生斷裂,以及出少數骨質出現硬化,存在新月征現象,股骨頭變形,則判定為Ⅲ級;通過觀察影像學結果發現患者存在骨質增生以及間隙狹窄情況,則判定為Ⅳ級。
1.4統計學分析在診斷結束后,醫護人員可以將患者的CT檢查結果和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進行整理,詳細記錄,最后將兩者差異進行對比分析。詢問患者的診斷體驗與反饋,然后將其作為研究最終結果分析的參考內容。數據分析過程中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以x2檢驗驗證組間差異,以t檢驗驗證組間差異;若P<0.05,則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陽性率根據數據顯示,研究組的臨床診斷效果更好,研究組共診斷出16例I期患者,25例Ⅱ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總陽性檢出率為96.83%,共61例;參照組共診斷出12例I期患者,24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5例Ⅳ期患者,總陽性檢出率為80.95%,共51例。具體情況見下表。

2.2病灶分辨率研究組的病灶分辨率也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下表。

CT檢查在骨科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在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中進行應用可將病變情況進行反饋,在橫斷位方面的分辨率更高,也可以展示出關節狀況和病變股骨頭內的死骨以及裂骨,但是陽性率不高。核磁共振在病灶分辨率方面更具優勢,在細節處更加到位,陽性率也較高。
綜上所述,CT及核磁共振均可用于股骨頭壞死的臨床診斷中,但核磁共振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其陽性檢出率以及病灶分辨率均較高,方便醫生為患者對癥治療,對患者身體的輻射和傷害少,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