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關鍵詞】急診;心肺復蘇;急診護理干預
引言心臟驟停發病突然、起病急,發病后患者體內心臟、肺部等器官組織血運不暢,若不及時實施科學的救治,患者極有可能死亡。對于急診心臟驟停患者,有效的心肺復蘇是挽救其生命的有效手段。隨著現代醫學理念的發展,心肺復蘇后患者的預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本研究選擇我院急診科收治的47例心肺復蘇患者,對47例患者采取急診護理干預措施探討47例心肺復蘇患者急診護理干預的效果與體會。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急診科收治的47例心肺復蘇患者,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最小年齡為26歲,最大年齡為96歲,平均年齡為(61.26±1.94)歲;急性心肌梗死29例,腦出血16例,肺栓塞2例。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認知功能障礙、器質性病變、依從性差者。
1.2評價標準觀察47例心肺復蘇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干預后的康復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護理效果評價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評價:護理后,患者心肺復蘇期間心理狀態穩定,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視為優;護理后,患者心理狀況良好,癥狀改善視為良;護理后尚未達到以上標準視為差。患者康復情況根據護理前后患者NIHSS評分與GCS評分判斷,前者分數越高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越好,后者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越清醒。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軟件包處理資料,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值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病情監測一是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時查看患者心電圖檢查結果。二是護理人員每隔1小時查看患者神質、瞳孔、腦神經恢復情況,觀察患者皮膚顏色,判斷患者組織灌流情況。三是定時查看患者是否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一旦發生立即通知急診醫生進行處理。
2.2常規護理一是嚴格限制患者家屬探視,避免患者感染,使心肺復蘇患者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若患者意識尚未恢復,則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并調整患者頭臥高度。如果患者需要更換床位,護理人員移動患者時需要輕、慢、緩,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損傷。二是保持病房內干凈、整潔,合理調整房內溫度與濕度,適度通風,為患者提供舒適、安全的環境。三是做好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分泌物,做好個人清潔,預防感染。對于肺部復蘇患者,患者機械通氣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導管固定措施,同時保持導管濕潤。四是部分年齡較大或者意識尚未完全恢復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排尿困難,護理人員需遵醫囑給予患者瀉藥等促排便藥物。同時,每日沖洗患者膀胱,女性患者做好會陰部清潔,避免患者尿路感染。
2.3腦部復蘇護理常覘心肺復蘇后,護理^員使用低溫毯包裹患者的額頭,室內溫度以20攝氏度為宜,從而減少患者腦氧部代謝,避免患者神經損傷程序加劇。之后,復溫過程需緩慢進行,使患者可以逐漸適應溫度變化過程。
2.4心理護理護理期間,護理人員對待患者需親切、溫和、耐心,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疑慮,并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同時,向患者耐心介紹科室基本情況,監護、護理的重要性,減少患者對陌生環境的緊張感。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多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建議其多關心、多理解患者,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便于護理計劃可以順利實施。
2.5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與家屬發放宣教手冊,并向其講解復蘇的基本知識、安全保護知識等,減少意外事故發生。對于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者,護理人員向患者與家屬介紹疾病知識,告知患者定期檢查的重要性。
護理效果評價結果顯示,優21例,良24例,差2例,護理優良率為95.74%。護理期間,1例患者出現抽搐癥狀,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3%。
護理干預后,47例患者NIHSS評分與GCS評分護理前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1所示。

研究證實,心肺復蘇后給予科學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提升康復效果。心肺復蘇患者起病急,病情復雜,心肺復蘇患者的急診護理干預對護理人員素質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護理人員日常需要加強急救知識方面的學習。在實施急診護理干預過程中,除了常規護理干預與病情觀察外,還應該堅持人性化的護理理念,為患者營造舒適、安全的護理的住院環境,同時以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段提升患者心理舒適度,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心肺復蘇后患者仍有可能出現心室早搏等情況,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定時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密切監測異常情況。一旦發生異常情況,護理人員不可慌亂,應立即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處理,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安全。